崩潰的爸爸退出了家長群!這屆的家長是怎麼“內卷”的?

崩潰的爸爸退出了家長群!這屆的家長是怎麼“內卷”的?

退出家長群的爸爸,為什麼造反?【主播:李冇】.mp313:19

來自家庭教育有意思

作者 | 張昕

主播 | 李冇


相信每個家長微信裡,除了相親相愛一家人的親戚群之外,最熱鬧的就當數“XX班”的這些家長老師群了,而且這個群一定是和工作群一樣是置頂的。

最近,我剛看到有一位爸爸在群裡怒斥老師:“有作業能不能在學校裡做完?別往家裡帶!我回家我就想喝兩口酒!”

崩潰的爸爸退出了家長群!這屆的家長是怎麼“內卷”的?


而後,我又看到了一位崩潰的爸爸怒而退出了孩子的班級群。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我那麼有時間收群消息,我不會自己教嗎?”

“說實在的,(老師)辛苦什麼?教我教,改我改,是誰辛苦啊?”

……

視頻一出,網上對這位家長的評價也是兩極分化。

有很多家長表示產生共鳴,支持爸爸們造反,因為他說出了自己想說卻一直不敢說的話——身為打工人,本來上班的壓力就很大,這邊要加班要開會,那邊手機上還得看看老師又發了什麼通知,實在忙不過來...…

崩潰的爸爸退出了家長群!這屆的家長是怎麼“內卷”的?

也有人表示,老師並不是要甩鍋給家長,而是孩子的教育本來就需要家校配合,家長不付出親子時間,只想著把孩子都全權扔給老師和學校,是教不出好孩子的。

嗯,乍一聽,兩邊說得都非常有道理!

有關此事的大部分評價,都在呼籲“還家長群原本該有的樣子”,要淨化“家長群”的環境,使“家長群”成為高效有益的教育工具。

但是家長群本來該是什麼樣子呢?

家長覺得老師在甩鍋,覺得家長的負擔越來越重;

老師又覺得家長在推卸責任,覺得家長的投入不夠多……

問題到底出在哪個環節?

崩潰的爸爸退出了家長群!這屆的家長是怎麼“內卷”的?

家長的付出,太多還是不足?

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現在其實家長們還是挺辛苦的,投入的時間、精力應該要比老一輩的更多。但是作為科學家,光說個人感受肯定是不行的。於是我就開始搜索有沒有關於“家長投入在孩子身上的時間”的調查數據。

皇天不負有心人!還真讓我找到了一篇2018年發表的文章,題目就非常直白《2004至2011年,中國家長陪伴孩子時間的變化》。

文章發現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穩定,沒有什麼變化;父親陪伴孩子的時間相對較少,大概是母親陪伴孩子時間的一半左右,但呈現出些許上升的趨勢。

這樣看來,母親投入的時間較多,但多年來沒有顯著變化;父親投入時間較少,隨著時代發展有增加,但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那為什麼家長都覺得越來越不堪重負了呢。

其實,我記得10年前,家長們就在抱怨負擔越來越重,我們的00後小助理說,那時候她們用的是發短信的“家校通”;我們小時候,我們的爸媽也是這麼說的,那時候我們用的是“家校聯繫簿”。那時候雖然沒有班級群,但是家校矛盾一點都不少。

其實不是“班級群”導致了什麼壞影響和壞結果,而是家長們(包括老師們)面臨的壓力太大,無處安放的焦慮導致的心態很糟糕。

崩潰的爸爸退出了家長群!這屆的家長是怎麼“內卷”的?

內卷:明知道可能沒用,

但還是不得不加大投資

與老一輩的父母相比,這一屆年輕父母確實更注重科學育兒、親密育兒、早教開發等等,所以也更願意在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金錢、時間和精力,但由此導致的朋輩壓力、育兒資源競爭、信息龐雜等問題也加劇了年輕父母的育兒焦慮。

現在大家都在說內卷內卷的,我以前一直在想,到底是怎麼個卷法。直到前幾天有位朋友在群裡問,如果自己家孩子什麼才藝也不學,就這樣“裸奔”進小學,不慌嗎?

其他群友紛紛應和:“慌!”

我才明白,所謂內卷,就是雖然大家都明知道,也許你苦哈哈學個鋼琴、舞蹈,年會都未必排得上表演節目,但還是忍受不住“別人都學我不學”的壓力,還是願意花很多錢逼著孩子去學。

在工作單位上怕被90後00後超越,所以不得不拼命加班,明知道加了也沒有加班費,還壓榨自己的個人生活空間,甚至亦不能避免被追趕被淘汰的命運,但每天熊熊燃燒的打工魂不允許你退出競賽。

在孩子教育上怕輸在起跑線,所以明知道這樣的投入時間金錢可能是無用功,但還是忍不住想要再加把勁,再加大投資的砝碼。

什麼是內卷?這就是內卷!捲到最後,耗竭的是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認知資源,必然是自己的心態先崩了,才會導致一顆小石塊都可以讓我澎湃。

崩潰的爸爸退出了家長群!這屆的家長是怎麼“內卷”的?

甩鍋容易自省難

我以前在講歸因風格的時候就講過,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時,大家都願意用外歸因,而甩鍋給另一方——

老師會說:“你們身為父母都不好好花時間教育孩子,不給孩子養成好習慣,老師們打不得罵不得的,還能怎麼做呢?”

家長則會反駁:“學校不就是教書的地方嗎?否則我交學費給你幹嘛?都要我教還要老師做什麼?我上班累了一天回家就想躺著不行嗎?”

咱們能不能換個歸因方式,看看會不會和諧一點:

“哎,都是我的基因不行,孩子太笨了,給老師添麻煩了。”

“對不起家長,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麼好的孩子我們沒教好,是我們有責任。”

“這個孩子不愛學習啊,可能就隨我小時候,算了不是這塊料,不指望了。”

像我發現自己家的孩子有什麼缺點的時候,我和鹿老師都爭著認“這是我的鍋,字寫不好/跳繩學不會/加減法不會做是隨了我的基因!”

這樣一想,夫妻之間也不會有家庭矛盾,和老師之間也不會有家校矛盾,焦慮感和挫折感也大大降低了,完美。

崩潰的爸爸退出了家長群!這屆的家長是怎麼“內卷”的?

孩子就是孩子自己,不是我們的臉

最近的班級群“造反”新聞中,很多人都提到了家長在班級群中如果漏掉回覆信息,或者孩子哪裡沒做好,可能就會被艾特出來,很多人覺得很傷自尊。

除了老師艾特出來進行人身攻擊的要堅決反擊,如果只是艾特出來提醒你孩子書沒帶,或者哪條信息忘記回覆,這根本不算什麼大事兒啊,家長可以學著自我調節,放寬心。

甚至我有一位朋友,她說看到老師在群裡點名表揚了班上幾位同學,而沒有表揚她家孩子,她都覺得自尊很受傷害,恨不得想退群。

我說那這就是你自己的心態有問題了。

中國家長長久以來的“互依型自我”的親密關係,導致他們將更多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孩子不行,不僅僅丟的是孩子的臉,順便把祖宗三代的臉都丟盡了——這樣必然的結果就是家長對孩子成長上的焦慮急速增長。

而班級群,就是這樣一個展示優良中差、助長焦慮的修羅場。

如果大家能夠認清現實:“孩子就是孩子,我們只是同行一段路,這段路由我扶持著他成長,僅此而已。他與我的關係就這麼大,他做錯的事也由他自己承擔結果。”

比如我家孩子忘記帶書了,校徽丟了,鞋子穿錯了,老師在群裡提醒我們,我們就去送書、重買校徽、找到正主交換鞋子就好了呀,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呢。但是我們兩人的父母都會很焦慮,他們覺得在班級群裡丟了顏面,覺得心裡很過不去這個坎,並且怪我們:“你們怎麼都不著急呢!”

我們會說:“啊,不著急啊,因為丟臉的是他自己,我們不覺得丟臉啊。”

焦慮低了,是不是情緒反應也不會這麼激烈了?

其實呢,事情壓不垮人,眼怕手不怕,一件一件做,總歸都能解決。但是焦慮能壓垮人,所以我們還是要學會放寬心,放寬心,放寬心。


更多有趣文章,歡迎關注Dr.昕理學(ID:PKUPsyXin)微信公眾號。

#教育頭條##家長群##心理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