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福德、道德,淺解

德在古代是通假字,德就是得,得到的意思。

功德,就是練功獲得的意思。

福德,就是修福獲得的意思。

如果說是練功而得、修福而得,那麼究竟得到的是什麼呢?

金剛經中講的:云何降服其心。降服我們自己的心,不使它產生妄念,就是在練功,就是功德。像持戒、禪定、誦經都是在練功,就是在做功德。練功而得的是“清淨光明的心”。

幫助別人、行善、佈施、放生......是修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種福田。修福而得的是:未來的好日子。修福,以後會有好日子、身體健康、富貴甚至上天。

功德與福德的概念搞清楚了,佛教中著名的梁武帝公案是不是就很容易解答了?梁武帝大力推崇佛教,蓋了很多寺院,又佈施,最後他問達摩祖師:我這麼做是不是有很大的功德啊。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

其實梁武帝就是把功德和福德搞混了。他做的一切叫福德,每天約束自己的心不亂跑才叫功德。

功德、福德、道德,淺解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這是金剛經中比較著名的偈子。佛說如果有個人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寶貝去佈施,他所獲得的福報不如我們受持金剛經中的四句話。受是感受,持是執行。受持金剛經,哪怕只是其中的幾句短語,獲得的收益也比拿滿世界的珠寶去佈施高。因為受持金剛經就是功德,拿滿世界的珠寶去佈施,獲得的好處再多也是福德。

然後還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寺院的門口都放個功德箱,你可以往裡捐錢。這種給寺院捐錢是功德還是福德?佈施,應該是福德,但它為什麼叫功德箱呢?

你給寺院捐了錢,理論上,我說理論上哈,你會獲得相應的福報。但如果你捐完錢,心裡就把這件事放下,不貪戀心疼自己的錢財,這是功夫,這就是在做功德。練功比祈福重要,這才叫功德箱。

所以,給寺院捐錢你一定要三思......

反正我捐錢是祈福的,沒辦法,前世福報太少。

而道德經的德也是得的意思。在馬王堆出圖的經本中,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準確的應該叫:德道經。道就是方法。德道經就是:獲得的辦法。道德經就是老子在教我們怎樣去“得”。怎樣得?先得舍呀。捨得、捨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