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人如何才能改變命運?(《了凡四訓》第二篇)

究竟人如何才能改變命運?(《了凡四訓》第二篇)


上週和大家分享了《了凡四訓》的第一篇“立命之學”,我們初步瞭解了袁了凡的故事。他童年時被孔先生算定命數不好,但後來在禪師的指導下考上了進士,當了官,生了兒子,也延長了壽命,徹底的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上篇我們得出:關於人的命運是否能改變,答案是有些人的命運很難改變,但有些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世俗說一個人的禍福是註定的,但聖賢都知道“禍福自求”,“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想改變命運,“積善是方”,向內求是“法”。

第一篇 立命之學

上一篇:這本“中國家訓”被日本政商界視作寶典,可惜在中國還有多少年輕人知道?


“積善是方”,藥方的“方”,在吃下改變命運這一劑藥之前,我們要先來講一講“法”,也就是“方”的前提。

第二篇 改過之法

春秋時期,也就是我國曆史最長的周朝(800年),有很多卿大夫他們只看人的言行和舉動,就可以推測出這個人未來的禍福,而且沒有不準確的,這在《左傳》《國語》裡都有記載。

為什麼呢?因為吉凶的徵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即”發自於內心,行為表現在外在“,只是普通人學識淺陋看不出來罷了。真正的誠心是合乎天道、合乎自然的。福、禍將至,只要看他所做的善行或者所做的惡事就能推測出來。 要想獲得福報而遠離災禍,在講到行善之前,要先遠離災禍,就是先須“改過”。

我們常說”悔過自新“,也常常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是"改過"似乎很難,具體有什麼方法嗎?為什麼我們往往只是在腦海裡閃了一個念頭,然後還是隨心所欲;很多事我們知道不對,但也不願意改變;更有很多人根本就看不到自己的過失 ,怎麼做好像都很有理由;還有人今天改了明天又變回去了......


我們看看《了凡四訓》教我們的”改過之法“


一、要發恥心

首先要發羞恥心,孟子說:”恥之於人大矣,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恥"字可見它的意義之重大。如果人過分沉溺於逸樂,受到世俗慾望的汙染,直到做盡傷天害理的事也無所謂。沒有一點羞恥之心,一天天沉淪下去,最後變成禽獸之流都沒發覺。

這樣的例子網上不少吧, 很多讓我們非常氣憤,我們覺得不可思議,覺得這怎麼能做得出來。怎麼做的出來?沒有恥心他就能做的出來。還有我們看到很多在公眾場合穿的過分暴露的人,你說她要是有羞恥之心怎麼可能這樣?沒有恥心,一切行為極盡追求功利目的和慾望,為所欲為,這自然就為災禍埋下了伏筆。

所以改過的第一步是“發恥心”,否則改什麼呢?我想,教孩子的第一步也同樣是有恥心,有標準,有榜樣。


二、要發畏心

要生起敬畏心。須知,我們頭頂上有天地鬼神在監視著,他們是不可欺騙的。不要覺得在無人之地犯了過,就可以文過飾非,其實就算老天暫時沒懲罰你,也許只是在等待你惡貫滿盈。而且,人終究難以自我欺騙,內心的不安和恐懼本身就是一種懲罰,自然就為災禍種下了種子。

人只要有一口氣尚存,就算是滔天大罪,也還是可以改過的。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只萌發了一個善念,就得到了善終。所以只要改,不怕晚。而塵世無常,人是很脆弱的,說不定哪天一口氣上不來就沒了,到這個時候再想悔改也沒機會了,留下終身的遺憾。所以我們怎麼能不及時改過?


三、要發勇心

人不改過,多是得過且過、畏畏縮縮。我們發現自己的過失後,要立即改過,不能遲疑,今天等明天,明天等後天。對於小的過錯,要像尖刺刺到肉裡,需趕快剔除;對於大的過錯,要像被毒蛇咬了指頭,要速度把指頭切斷,否則毒液蔓延全身,悔之晚已。


具備了以上恥心、畏心、勇心三心後,就有了決心,有了改過之心。

那具體怎麼改過?哪錯就改哪,只在所犯之事上改嗎?會有效果嗎?比如,有人前天殺害了生命,決定今天不再殺了;前天發怒罵人了,今天開始決定戒除,再也不發怒了。這就是“就其事改”。這樣改只是用外在的道理來強制約束自己,不是從根本上去改,病根終在,東滅西生,這樣不是徹底改過之法。

“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也就是說,改之前要明白此事不可做的道理,否則是沒有用的。

比如要犯“殺生之過”,就要想到:“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生物都愛惜性命,都怕死。殺了別的生命,養我自己的生命,能安心嗎?而且殺生的過程,讓動物受盡屠割、烹煮,種種痛苦,穿入骨髓。而人呢,食物入口後滿足了口欲,便會排洩出去,到最後什麼也不留。而蔬菜穀物都可充腹,何必非殺害其它生命滿足自己的生命?損自己的福報呢?想到此,面對滿桌的血肉之食,不禁生出悲憫之心,自然不再吞食了。

再比如,以前喜歡發脾氣,我就應該想到:每個人都有他的短處,從情理講,這本來就應該同情和原諒。如果有人違反情理,冒犯了我,那是他的過失,跟我有什麼關係,有什麼可憤怒的?還應想到,天下沒有自以為是的英雄,也沒有怨恨別人的學問;如果所做的事情不能稱心如意,那都是自己的德行修得不好,感動人的力量還不夠!如果這些我都能夠自我反省,那麼種種誹謗與傷害,都將成為磨鍊我、成就我的助力和緣分,那我應該欣然接受,又有什麼可怒可恨的呢?

如果聽到別人毀謗我,我也不發怒,就好比讒言熏天,拿著火把在空氣中焚燒,終究會自己熄滅;如果動怒、費盡心思為自己辯解,就好比春蠶作繭,自己把自己纏縛了起來。沒有任何益處,還會有害處。

其它種種過錯,也應該像這樣依據道理思考,其實道理若是想明白了,過失自然就會停止,不會再犯。

為什麼好多事我們都想改變,比如戒菸、減肥、貪心,懶惰,情緒化、抬槓等等,哪怕是一些害我們至深的不良嗜好,我們為什麼都不能改除,就是因為沒有明白深層次的道理,沒有看到事物的本質,這就需要智慧和不斷的學習,否則改過效果不佳或者反反覆覆。

還有一個影響改過的要素就是,從心而改?

什麼叫“從心而改”?人們所犯下的過失,雖然各種各樣,但都是由自己的心製造的。如果心念不動,過失從何產生?一個求學的人,對於好色、好名、好物、好怒等種種的過,不必一項一項得去尋找改過的方法,只要一心一意為善,讓好的心念佔滿內心,自然就不會被偏邪的想法所沾染。這就好像太陽普照大地時,所有的妖魔自然就隱藏消失一樣。

人的過錯是心所造,所以也應當從心地上來改過。就如斬除毒樹,必須砍斷它的根,不必一枝枝伐,一葉葉摘。

那又如何從心而改?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治理自己的心,修心,當下就讓自己的心清淨。每當心中妄念一起,能夠立刻覺察,只要察覺到了自己妄念起了,那就不再去做了。如果達不到這種境界,就要想辦法明白其中的道理,明白自己為何會有如此妄念,然後才能去除;如果還做不到,就要以強制的方式來禁止自己犯過。

上乘方法是治心,然後兼用明理與禁止的下乘方法來約束 。如果只用下乘的方法而不理會自己的心、矇蔽自己的心,那這就是笨拙的方法。

發誓要改過的,可以外在讓朋友提醒,私下要向鬼神證明。一心懺悔,堅持不懈,如此經過一星期、兩星期、一個月、兩個月,必然會有效果。

到了這個階段,你就會有所感覺。或者覺得心曠神怡,或者覺得智慧大開,突然想明白了;或者會做一些很好徵兆的夢,這些都是改過消災的象徵。

但是我們做到了也不能自滿,不再努力進步。古代賢人蘧伯玉(孔子弟子),在二十歲時,就能反省自己,回想以往的過失。到了二十二歲,回想二十一歲時,還感覺在夢中,還會犯過。如此連續反省改過,到五十歲,還知道改正自己四十九歲時不好的地方。這就是古人改過的態度。

我們都是庸人,都是凡人,所犯的過失就像刺蝟身上的刺一樣多,但是回想往事,很多人根本就看不見自己的過失,也不承認,這就是心粗眼疾。

《了凡四訓》第二篇最後一段給我們指出了一個人有過失、罪惡的一些指證,供我們去對照、檢驗:

心思封閉、精神昏沉,事情一轉身就忘記。

有的時候沒發生什麼事,但總覺得煩惱,有煩惱相。

看見君子、有品德的人自覺羞愧、沮喪。

聽見好話,正論,心理不歡喜。

對別人施加恩惠,反而招致對方的埋怨。

夜裡夢見一些顛倒的惡夢,甚至語無倫次、精神異常。

以上這些都是做了罪孽所表現出來的表徵。如果出現此類的情況,應該振作精神,反省一下自己過去有什麼不好的思想和行為,趕快改過,革新自己的價值觀,以免耽誤了前程。

END

敬請期待《了凡四訓》第三篇 “積善之方”。講述十個積善的故事;詳加論述做善事的道理,哪些是真善,哪些是偽善,怎麼才算真正的功德。以及十種重要的善事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