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後腹部包塊的治療

一男性患者,63歲,1年多前在外院因腹主動脈瘤行腔內治療,術後一週複查CT見瘤頸近端封閉好無內漏(圖1),瘤體左後方一腫物與髂腰肌相連(圖2)。支架遠側無明顯內漏(圖3)。


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後腹部包塊的治療

圖1. 2017年4月複查近端瘤頸封閉嚴密,無內漏

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後腹部包塊的治療

圖2. 瘤體存在,左後方佔位和腰大肌相連


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後腹部包塊的治療

圖3. 支架遠側髂總貼服嚴密,未見內漏

術後3月,自覺腹部不適,可摸到一包塊。術後5月(2017年9月26日)複查CT,近遠端無明確內漏(圖4,圖6),瘤體未縮小,瘤體左後方佔位和髂腰肌相連,較前次增大,為囊性(圖5)。


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後腹部包塊的治療

圖4. 2017年9月複查CT近端無內漏


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後腹部包塊的治療

圖5. 瘤體無縮小,髂腰肌前佔位為囊性,略增大


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後腹部包塊的治療

圖6. 支架遠側無內漏

2018年患者抱孩子負重後突然出現左腰部包塊,逐漸進行性增大(圖7)。同年6月再次複查CT,近端和遠端無內漏(圖8,10),瘤體無縮小,瘤體左後方佔位增大,並出現腰疝(圖9)。

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後腹部包塊的治療

圖7. 左側腰部巨大佔位

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後腹部包塊的治療

圖8. 2018年6月複查近端無內漏


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後腹部包塊的治療

圖9. 腹主動脈瘤體未見縮小,和髂腰肌相連的佔位增大,並出現腰疝


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後腹部包塊的治療

圖10. 支架遠側無明確內漏

之後患者在外省省立醫院就診,經反覆檢查,不能確定左腰部腫物來源,為進一步診治,將資料發我會診。經仔細讀片,我懷疑為2型內漏,經Riolan弓由腸繫膜上動脈到腸繫膜下動脈返流入瘤腔,後外側囊腫可能為破裂血腫,或血清腫(圖11)。


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後腹部包塊的治療

圖11. 可疑腸繫膜下動脈來的2型內漏

患者遂轉來我院。與2019年1月27日夜急診動脈造影,腸繫膜下動脈栓塞術。術中經過右側股動脈穿刺,導管在支架上緣造影,可見近端無內漏,原支架裸端鉸鎖。經右股動脈選擇腸繫膜上動脈,造影,可見邊緣動脈弓顯影。但導管導絲無法進入。反覆嘗試後決定從左上肢嘗試。

將6F 90cm長鞘置於腸繫膜上動脈開口,用VER導管超選進入結腸中動脈,用微導管沿邊緣動脈弓-Riolan弓,進入降主動脈邊緣弓,將長鞘和MPA(I)導管完全送入,微導管長度不夠到達腸繫膜下動脈起始部(圖12)。更換0.014導絲,可以經腸繫膜下動脈進入瘤腔,撤出微導管和MPA(I)導管,更換0.018CXI導管,推進至瘤腔,造影證實(圖13),填塞彈簧圈,一邊退導管,將腸繫膜下動脈起始段栓塞(圖14,15)。

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後腹部包塊的治療

圖12. 導管經Riolan弓到達降結腸邊緣動脈,造影可見腸繫膜下動脈顯影

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後腹部包塊的治療

圖13. 更換CXI導管進入瘤腔,造影可見瘤腔顯影


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後腹部包塊的治療

圖14. 彈簧圈栓塞


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後腹部包塊的治療

圖15. 造影可見腸繫膜下動脈起始段彈簧圈栓塞。

至此手術結束,準備觀察腰部囊腫是否可以自行消退,如不能,則還需外科干預。

改病例的難點在於:1.診斷:患者腹主動脈瘤腔內治療術後,腰腹部出現包塊,但術後數次複查均未發現明確內漏,但術後1年餘,瘤體始終不見縮小,左髂腰肌前方的包塊和腹主動脈瘤延續,診斷不明。以往這類患者歸為所謂“內張力”,但這個概念模糊,許多是由於分支動脈返流入瘤腔導致的。2.治療:我們根據以往經驗和仔細讀片,判斷可能是經過腸繫膜下動脈返流導致的,但由於患者瘦高,腸繫膜上動脈分出角度銳利,經過右股動脈穿刺導管和長鞘都無法推進到腸繫膜動脈內。經左上肢入路,由於行程很長,導絲導管選擇分支困難,選入分支後器械操作長度不足,我們使用的6F 90cm長鞘,配合4F MPA(I),其內通過微導管(長度135cm),剛好夠不到腸繫膜下動脈起始段。之後我們使用V14導絲和SV5導絲,用0.018CXI導管(150cm)才到達瘤腔,造影證實瘤腔存在,之後送入微栓完成治療。


腹主動脈瘤腔內隔絕術後腹部包塊的治療

張學民專家門診時間:每週一下午

擅長:主動脈和下肢動脈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內臟血管疾病和疑難病例的診斷治療,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治療,腫瘤侵犯血管的手術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