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易地搬遷拔窮根 安居樂業奔小康

臨夏:易地搬遷拔窮根 安居樂業奔小康

自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施以來,我州牢固樹立“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的理念,因地制宜、因戶施策,依託城鎮化發展,改善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綜合發展能力,脫貧步伐明顯加快。

臨夏:易地搬遷拔窮根 安居樂業奔小康

今年56歲的馬東拉黑一家人以前住在積石山縣居集鎮田家村,地形地貌複雜,生活條件艱苦。學校距離家比較遠,一到雨雪天就十分危險,年幼的孫子上學,成了馬東拉黑最大的負擔,自從今年1月份搬到位於積石山縣縣城以東的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小區後,孫子在家門口的小學報上了名,他心裡大石頭終於放下了。

臨夏:易地搬遷拔窮根 安居樂業奔小康

積石山縣居集鎮田家村易地搬遷群眾 馬東拉黑

:“以前我住的地方在山上,地質條件相當差,政府的好政策。我們通過易地搬遷,搬遷到這邊的樓房,以前我們的學生在那邊上學的時候,路特別陡下雪後路擦上不了學,這邊過來我們的孫子唸書,小學也在附近,幼兒園在這個小區裡面。”

臨夏:易地搬遷拔窮根 安居樂業奔小康

面對山區自然環境惡劣、群眾居住分散,交通條件落後,群眾吃水、上學、就醫等問題十分突出的實際,2018年,積石山縣規劃了投資2.1151億元,佔地面積41.53畝,總建築面71628.15平方米的積石山縣易地搬遷縣城安置小區,於2018年3月開工建設。截至目前,6棟住宅樓已正式完工,來自積石山縣17個鄉鎮的63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入住。

臨夏:易地搬遷拔窮根 安居樂業奔小康

為使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積石山縣還對貧困群眾後續產業的發展做了詳細規劃,通過公益崗位、扶貧車間就業等方式解決群眾就業問題,做到每戶至少就業1人,實現搬遷一批,脫貧一批的目標。

臨夏:易地搬遷拔窮根 安居樂業奔小康

積石山縣吹麻灘鎮和諧社區黨支部書記 王學蓮:“年輕些能吃苦的這些人 ,我們協調送到廈門公司裡打工一個月能拿4000多元,剩下的外面出不去的老人和帶孩子的,我們在院子裡搞衛生造綠化,(發工資)我們用的是光伏收益的錢,一個小時10元。”

臨夏:易地搬遷拔窮根 安居樂業奔小康

易地搬遷縣城安置小區的扶貧車間一成立,不少建檔立卡就被吸納到這裡上班,對於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馬東拉黑來說,一份穩定輕鬆的工作就這樣在搬遷後的新家門口實現了。

臨夏:易地搬遷拔窮根 安居樂業奔小康

積石山縣居集鎮田家村易地搬遷群眾 馬東拉黑:“我們家裡兩三口人在(扶貧車間)各廠子裡打工,現在我們條件特別好了,生活上相當滿意。”


眼下正值春耕時節,臨夏縣南塬鄉源泉村的易地搬遷群眾韓文奎正在自家的溫室大棚裡忙活。2018年,建檔立卡貧困戶韓文奎一家6口搬進了易地搬遷土橋鎮安置點,住上了現代化的樓房。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韓文奎家的貧困問題,當地政府通過日光溫室項目,給他家分配了一座溫室大棚。

臨夏:易地搬遷拔窮根 安居樂業奔小康

臨夏縣南塬鄉源泉村 搬遷群眾 韓文奎:“18年我們易地搬遷到土橋,樓房也給了,18年底又給了大棚,大棚種的菜瓜收入也比較好。”

臨夏:易地搬遷拔窮根 安居樂業奔小康

告別土坯房,住上新樓房,改變的不僅僅是居住環境,當地群眾生產生活、脫貧致富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韓文奎告訴記者,通過不斷髮展,他家的大棚也越來越多,自己靠雙手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

臨夏:易地搬遷拔窮根 安居樂業奔小康

臨夏縣南塬鄉源泉村 搬遷群眾 韓文奎:“後來我又種了5個大棚,總共6個大棚。家裡的生活好多了,今年年底下去我就有信心脫貧。”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讓群眾“挪了窮窩”,還要幫助群眾“改窮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使群眾穩定脫貧,臨夏縣加大對搬遷群眾後續產業的扶持力度,通過發展勞務經濟、現代服務業、日光溫室、特色種養業、光伏扶貧“五個一批”脫貧措施,因戶因人落實後續產業扶持項目,千方百計增加群眾務工收工,激發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


“十三五”期間,我州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14699戶,75139人。截止目前,全州易地扶貧搬遷戶中共有勞動力40816人,就業人數21764人,已實現戶均1.5人穩定就業。同時人社部門正在加強就業技能培訓,加大勞務輸轉力度,確保所有勞力實現就業,保證建檔立卡戶都能穩定脫貧並鞏固脫貧成效。


記者:苟裕光 邊小磊 包凱元

責 編:王盛平 主 編:李建芳

監 制:姬 平 總監製:劉永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