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琺琅彩、粉彩,到底該如何區分

“ 非常時期,再多的錢再大的房,你也只能宅家無聊的發呆,而收藏人一家正在快樂地欣賞把玩,你收藏了數字而他卻藏了文化”---禪古茶人

五彩

五彩、琺琅彩、粉彩,到底該如何區分

琺琅彩

粉彩琺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著名的宮廷御用瓷器。其工藝繁複:先在已燒製好的素面胎上塗彩料作底,之後在底色上加彩繪紋飾,再經爐火燒製而成。"琺琅"又稱"佛郎",是13世紀由阿拉伯地區傳入我國的一種銅質工藝品。琺琅器又可分掐絲琺琅(景泰藍)、鏨胎琺琅、內填琺琅和畫琺琅等類別。"琺琅彩"是從"銅胎畫琺琅"移植過來的一種釉上彩瓷,故又稱之為"瓷胎畫琺琅",系康熙時創燒。琺琅彩彩料與中國傳統釉上彩料不同,它的主要成分是硼酸鹽和硅酸鹽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琺琅料中加入適量金屬氧化物色素,即成具有色澤的琺琅彩。

粉彩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受琺琅彩的影響,但二者有顯著的區別,如下:其一,琺琅彩原料含有大量的硼,基質為鉛、硼、玻璃料;粉彩原料不含硼,基質是含有氧化鉀的玻璃**化乳料。其二,琺琅彩色彩凝厚、鮮豔、油亮,有油畫效果;粉彩淡雅、柔潤、光潔,色階變化豐富,大都具有國畫效果。其三,琺琅彩胎體輕薄;粉彩胎體較厚重。但粉彩胎質比琺琅彩更白、更細密,尤其是景德鎮所產的精品。

五彩、琺琅彩、粉彩,到底該如何區分

粉彩,又稱"洋彩",是釉上彩瓷的一個品種,始創於清康熙晚期。粉彩以嫻熟的康熙五彩技術為基礎,改單線平塗法為"渲染法",同時借鑑琺琅彩多色階的配製技法,將含有"砷"元素的白色彩料"玻璃白"與進口"洋彩"融合,使各種彩色產生粉潤柔和的效果,即紅彩變粉紅、綠彩變粉綠、黃彩變淺黃……與琺琅彩相似,粉彩亦運用油料調色施彩,所繪圖案微微凸起,層次分明,極具立體效果。由於比五彩烘燒溫度低,爐溫一般控制在700℃以上,色彩較五彩更為豐富,以淡雅柔麗為特色,感覺上比五彩柔和,因此又有"軟彩"之稱。雍正朝為粉彩裝飾的大發展時期,官窯器物呈色的柔麗明亮及彩料的精細多變與日俱增,其造型胎釉、紋飾圖案、彩繪技巧都達到了中國瓷史的巔峰。雅昌在線拍推出大觀-重要私人珍藏古董珍玩專場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對比康熙、雍正兩朝瓷器總結曰:"康熙硬彩、雍正軟彩。硬彩者,謂彩色甚濃,釉箔其上,微微凸起也;軟彩又名粉彩,謂彩色稍深,有粉勻之也,硬彩華貴而深凝,粉彩豔麗而清逸。"


五彩、琺琅彩、粉彩,到底該如何區分


去偽存真 淨化收藏 藝術源於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