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在前兩部的傑作聲勢之下,大家對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自然會被投以許多期望,且諾蘭既然曾經說過自己就像自己的前輩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那樣不只是一個導演而已,此話一出就要有在畫面上被用最嚴格標準檢視的準備。簡而言之,這三部曲的第一部的剪接是最好的,第二部則是劇情和角色取勝,很遺憾地第三部相較於前兩部並沒有什麼特別傑出的地方,而且甚至還暴露了他的風格可能有的問題;以下則是以概念分類將問題做更進一步的澄清。

淺談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1. 在畫面上的處理

針對自稱和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一樣不只是一個導演的導演,當然首先就是直接探討他在畫面上的處理,因為這正是Hitch一直強調他不只是拍攝「有人在講話的影片」的最重要差別。

(1) 傑出的剪接和服裝

最最令筆者感到驚豔的莫過於在第一部《蝙蝠俠:俠影之謎》的剪接。諾蘭讓蝙蝠俠穿戴配備以及出場獵捕壞人的畫面有迅雷不及掩耳的衝擊感,而此一衝擊感的營造其實是建立在一個很簡單的剪接技巧上:不讓每個分鏡的動作做完就直接進入到下一個分鏡,使得上一個分鏡會有被下一個分鏡擠壓的感覺。這種剪接方式其實很常用在拍攝狼吞虎嚥或是想要暗示食物很美味的畫面,但天才總是能把最簡單的技巧用在以前從來沒有人想過的地方!不得不說看到第一部以後,筆者從此認定諾蘭是天才,而且反覆觀看了這些段落好幾遍。

且諾蘭對於畫面的講究甚至延伸到對服裝的要求上。該系列的蝙蝠俠裝他也參與了設計,而新版的裝扮相較於舊版的緊身衛生衣裝,視覺效果的差別是非常大的。在舊版的拍攝期間就曾經發生過休息時演員坐在夜晚的倫敦街頭,彼此互看著對方身上的服裝然後問「我們到底在幹嘛...」這種令人發噱的疑問並非毫無道理,因為舊版的裝扮在視覺上的效果和蝙蝠俠的出沒時間搭配起來,實在太容易讓人想到變態了,而諾蘭對新版服裝的改造可以說是徹徹底底克服了這個問題!

淺談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而除了這些令人驚豔的剪接外,在第一部中讓人驚喜的一個地方在於諾蘭安排了很多樹立蝙蝠俠形象的空鏡頭,像是矗立在高塔上或是攀爬在牆壁上等等 ;一般劇情片對於空鏡的安排目的之一在於做轉場的功能,但諾蘭除了轉場以外同時也借這個機會建立蝙蝠俠孤高的視覺意象,只能說這些畫面真的是把美漫改編電影帶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除此之外諾蘭對於追逐戰場景的設計也有一定的水準。看過《飛行家》(The Aviator)的影迷應該都對裡面的一個段落有印象:主角出資拍攝的空戰場景沒有速度感,因為天空沒有云!細究其原因是因為:被拍攝的對象因為不能出畫面,但如此一來會有拍攝對象彷彿沒在移動的感覺,所以只能靠畫面中其他物體移動所產生的落差來產生速度感。而諾蘭非常喜歡安排追逐戰發生在隧道的場景,如此一來畫面一定不會是空曠的,且他也儘量陳設其他物體藉此製造速度感。如果場景不是發生在隧道,也一定是在畫面上有許多物件可以營造相對速度之處。

淺談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2) 未能突破之處

如上所述,蝙蝠俠三集追逐戰都有發生在隧道的場景。但其實筆者在第二部蝙蝠俠開車進隧道時第一個反應是「怎麼又是跟上一集類似的場景?」而在車子開出隧道前整理出以上的想法。因此當確認會有三部曲時,筆者最期望看到諾蘭有所突破之處之一是追逐戰場景的改變;但單就陸地的追逐戰而言,不是場景仍然不出隧道(這可能是為了後製上的方便),出了隧道的視覺效果又不如在隧道時的視覺效果,其實筆者非常希望只是因為個人看整個IMAX畫面看得很吃力的關係...

而蝙蝠車這次大量採用了車輪翻滾的畫面,這樣的畫面是有其視覺效果,但筆者個人在觀看時常常會有「真的摩托車真的會這樣子翻滾車輪嗎...?」的念頭浮現在腦海中。毫無疑問地這樣的畫面處理效果當然是好的,但可能要再想想如何跟現實取得平衡;但其實說真的,其實就算不合理也沒關係,只要觀眾看不出來就好,重點永遠都是一個東西在畫面中呈現會有什麼樣的效果。

(3) 美中不足之處

筆者的立場是:劇中的武戲由於採取真實世界中既有的武打,因此由於紮實卻中用不中看,使得在畫面上的效果無法和其他迅雷不及掩耳的畫面搭配起來。但筆者在上一點才以寫實為標準,在此有必要更進一步說明為何這時又放棄這個標準了:其實就如上一點最後所說的,重點永遠都在畫面上所呈現出來的效果,但是摩托車的設計對不懂摩托車的人而言第一眼會有不合理的感覺,一般講究速度感的武打外行人卻看不出來只是花拳繡腿。也就是說,在武戲上勢必要在做給內行人還是外行人看中做出一個選擇,而筆者的立場是:選擇視覺效果好的。

淺談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2. 對於角色上的處理


由於一般觀眾看電影時最在意的環節就是演員和劇情,而《黑暗騎士》由於在這兩個環節是三部曲中最好的,因而能夠獲得熱烈的支持。簡而言之,在第二部中反派的行為模式相較於其他動作片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其實應該說我們是從角色的行為模式來定義誰是反派才是),但諾蘭直接將這樣的行為模式就地合法(小丑就是喜歡看到蝙蝠俠被我搞到人仰馬翻),再加上諾蘭一貫的劇情處理模式成功使得觀眾大獲好評。

當然除此之外希斯·萊傑(Heath Ledger)的演技也是成功的最重要關鍵之一。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他在扮演小丑時會刻意改變原本習慣的發音方式,以及一些成功的角色建立(例如舔舌頭),甚至他還建立了非常豐富了角色自傳,上面記載著小丑在其他的日子裡到哪裡殺人放火了......這些心血以至於間接賠上一個好演員的生命,都是讓這個角色成為影史上最成功的反派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相較之下我們可以發現貝恩(Bane)這個角色的天生缺陷:臉部因為口罩使得無法透過表情建立角色。這樣的問題其實也出在蝙蝠俠身上(且筆者還曾經因此誤判過主角的演技),但相較之下蝙蝠俠有面罩拿下來的時刻,這兩者會形成對比,因而使得蝙蝠俠戴上面罩時會有一種孤高的形象;而貝恩就因為從頭到尾都戴著面罩,使得有時候會有面無表情但因為聲音扭曲而有不搭調的感覺產生。


淺談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3. 劇情上的風格以及問題

同樣的情況甚至於更甚,第二部可謂諾蘭處理劇情的典型風格中最好的作品之一,而這和小丑這個角色相輔相成,使得這部作品和小丑這個角色成為叫好又叫座的經典。而諾蘭習慣處理劇情的方式是:把一個設定層層疊疊不斷出現在劇情中,藉此增加劇情的深度。這樣的處理手法其實是最合理的處理手法之一,他的《記憶碎片》(Memento)以及《盜夢空間》(Inception)也是同樣的手法,而在第二部則是讓小丑不斷逼人做出選擇,以及看似不按牌理出牌但實則就是以劇中其他角色的自我感到動搖為樂。但是這次似乎就不是採用這樣的劇情處理方式了,如果是的話似乎也不是那麼成功。為什麼?

根據官方的說法,當初諾蘭並沒有打算創造一個三部曲為目標;其實好萊塢早期除了早已經計劃好要拍攝三部曲的電影外,原本並沒有拍攝續集的習慣;這個習慣的養成可能是起因於劇本荒,且成功的第一集自然能為續集吸引到一定的票房,而看了前兩集的人又有不少人總是會覺得:既然前兩集都看了,那就連結局一起也看一看吧......但不可諱言的是:未經事前縝密規劃的劇本,續集往往災難居多。


淺談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平心而論第三部在劇情上水準就只是一般好萊塢等級的作品而已。而筆者目前想到的解釋如下:

(1) 最好的設定已經在第二部出現過了

一般動作片由於需要交代劇情,但時間是有限的,因此相較之下很容易犧牲對劇情的刻畫;晚近的動作片由於想要克服這個缺點,做法就是讓片長加長增加篇幅。如前所述,以往的動作片之所以會讓人覺得深度相較之下較為不足,有很大的一個原因在於反派角色設定不夠深刻;而小丑這種的角色設定,最高招之處在於如前所述地把該角色的行為就地合法,再加上諾蘭敘事的方式,讓這個角色反覆透過同類型的不同具體行為而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但是這個設定在第三集已經不能再用一次。因此這次的劇情架構主要路線之一,似乎是在於蝙蝠俠和貓女以及貝恩和米蘭達(Miranda)兩組人物的對照上:貓女的內心其實渴望重新來過,而他這個只有蝙蝠俠才知道的秘密正如貝恩柔軟的一面只有米蘭達才知道。但這個設定在第三部中執行起來會有困難:諾蘭將米蘭達設定為乍看之下是蝙蝠俠的盟友但最後其實是反間計,為了要達成此一設定所以諾蘭兄弟在編劇時的處理方式讓觀眾先把焦點放在貝恩身上。但如此一來一旦謎底揭曉時,儘管觀眾可以理解米蘭達的行為動機,但由於在劇中實在缺乏鋪陳因而顯得說服力不足(唯一的鋪陳只有爬上去的小孩原來是米蘭達以及背上的疤,但都只能說是不算鋪陳的鋪陳,因為最後小孩的段落最後的效果是謎底揭曉恍然大悟),而且鋪陳只有在謎底揭曉之前才有效,因為這樣才能加強揭曉時的效果。更進一步地,這個兩組殊途同歸的對照究竟想要表達什麼共同的概念?筆者從作品本身所提供的東西中目前想不到答案,也覺得似乎有點顯得意義不明。


淺談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2) 蝙蝠俠設定前後不一致

筆者在此決定將第三部用三部曲前後融貫的脈絡去檢查,原因是第三部有放入回溯之前兩部的畫面。然而以此標準為前提,蝙蝠俠在第三部一開始的設定則顯得和第二集結局不融貫。在第三部一開始的蝙蝠俠顯得意志消沉,但是有注意到第二部最後一個分鏡打光處理的觀眾,似乎很難接受這樣的設定。因為第二部最後一個分鏡的打光和第一部的諸多電影海報打光方式是一樣的,就是蝙蝠俠站在光源前,會讓人有一種解讀是:雖然蝙蝠俠只在黑夜出現,但他仍然是正義的化身。當然他也有可能因為一些事因而變得消沉,因此可以兼顧的作法就是交代一下到底是什麼事讓蝙蝠俠變成這樣;只是故事篇幅實在是太長了......

(3) 敘事密度過高且敘事線紛雜

筆者的立場認為雖然電影自從出現了DVD以後,由於可以很方便地反覆觀看因而產生一些新劇種,往往要透過反覆觀看才能注意到一些關鍵的細節,但這種手法在敘事也就是故事鋪陳上不適用。諾蘭在他的《記憶碎片》中已經過用過一次這樣的手法,但這樣的手法其合理性是建立在該劇的核心是建立在一個問題上,因此這樣的手法雖然同樣也適用於《盜夢空間》,但卻不適用於TDKR,因為忍者大師的孩子是誰並不是這部戲一開始的謎題,而不破題就沒有辦法在接下來的篇幅做鋪陳。


淺談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再者,從《盜夢空間》開始,諾蘭兄弟的作品便有劇情密度過高又需安排武戲,導致整個劇的節奏往往是武戲和長篇大論交錯,對於發現此一節奏的觀眾會覺得劇情由於過度緊湊卻反而因而顯得單調,因為敘事的節奏其實是沒有變化的,且也由於過度緊湊容易在觀影過程中有對劇情消化不良的反應。筆者甚至會在長篇大論玩武戲又出現時,在腦海中出現「唉唷我沒時間跟你說了,我要去打架了」這樣的臺詞......

這樣的風格其實諾蘭在第二部時有已經有意識地進行實驗(筆者認為其實在《記憶碎片》或者更早就已經開始這樣的手法嘗試):他曾經提到《盜夢空間》的嘗試其實之前已經有試過了,只是《盜夢空間》是四層交錯,而TDK是兩條敘事線交錯(最後的郵輪和小丑所處的大廈,當然還有其他,例如人質二選一)。其實在《盜夢空間》時第一層夢到最後就似乎就只具有分場的功能,因為到後來幾乎都只是巴士慢動作騰空墜落的畫面而已而沒有其他更多的劇情,但整體而言依然瑕不掩瑜,因為整個劇情主軸雖然是在於闖入他人的潛意識所闢的戰場,但問題的核心其實一直都是主角是否能化解他對太太的糾結,並且進而解決由此衍生的種種事件。


淺談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


反觀,一方面會有上述貝恩的敘事線沒有處理完整的問題,且主角在再生池的段落中最後成功的瞬間,無論是配樂上的處理以至於角色情緒上的轉折都太突兀了,對筆者而言會有「那麼主角是如何用精神克服肉體的極限」的問題,而這卻是在之前沒有鋪陳的,但由於篇幅的問題也沒時間交代了。也許會有觀眾反駁說這並不是完整版有被片商剪過,但一來無論剪不剪筆者所指出的問題都是存在的,甚至不剪雖然會讓敘事更完整,但是節奏的問題可能會因而更嚴重;再者前面提到關於主角的設定以及反派的劇情設定這兩者,和片商是否剪接並無直接關係。而筆者也不贊成第三部應該透過重複觀看才能真正理解的論點,因為這樣的論點其實忽略了劇情節奏要如何安排的要素。

然後筆者最後要提的是:筆者非常喜歡對於羅賓(Robin)的設定,因為羅賓使得這出戏意涵更為深刻:蝙蝠俠可以放下對哥譚市的掛念了,因為下一代自己會更加茁壯,而羅賓也就是那個和他擁有相似的過去,因而繼承他一切的接班人。

而儘管對筆者而言,諾蘭這次似乎有點失守了,但好的導演總是能意識到自己作品的問題,並且在下次創作時捲土重來;因此筆者依舊期待在兩年後能夠看到這位把自己跟Hitch相提並論的導演,能夠再次創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