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有一個故事,非寫不可

從1971年12歲入伍,到25歲部隊裁軍退伍,嚴歌苓在軍隊足足待了十三年,跳了整整八年的舞。之後,軍隊生活被她“反覆咀嚼”.揉進一部又一部作品裡,從處女作《七個戰士和一個零》,到《一個女兵的悄悄話》、《雌性的草地》、《誰家有女初長成》,再到後來的《灰舞鞋》、《白麻雀》,每隔一段時間,嚴歌苓就會想起部隊文工團裡的某個人,然後圍繞這個人寫一部小說。“那段生活對我來說太重要了,它左右著我一生的走向。

嚴歌苓:有一個故事,非寫不可

1979年,八年舞蹈生涯結束,嚴歌苓做起了戰地記者,採訪了大量傷員和從前線撤下來的戰士。她漸漸發現,舞蹈不足以表達自己,“原來 在一個舞者的身體裡還休眼著一個作家的人格”。調到部隊創作組後,她以軍旅作家的身份創作了長篇《綠血》和《一個女兵的悄悄話》。二十歲出頭的嚴歌苓,從文字裡找回了在舞蹈上丟失的自信。她飛快地寫,一天能寫上一萬字,獲獎的小說大多也是“一揮而就”。

1990 年秋天,嚴歌苓考上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的文學寫作系,成為這個系一百多年曆史上唯一名外國學生。她至今仍記得老師當時告訴她的話: Try to see it happen。日後,當她的作品陸續被拍成電影時,她將其中的畫面感歸因於那時的專業訓練:用直覺去寫,把小說寫得視覺化。作為一名職業作家, 嚴歌苓是出了名的認真。寫《陸犯焉識》時,為了寫好陸焉識在西北大荒漠上二十年的勞動改造,她花了很多錢去青海體驗生活。寫以中原農村為背景的《第九個寡婦》,她特地到農村去住,看農民怎麼起紅薯,怎麼摘棉花,她一直記得一次上.廁所的時候,一隊人排在她後面,一個小姑娘搓著作業紙站在她面前,臉急不可耐。 寫《小姨多鶴》,為了瞭解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活動,她住進了日本長野的一個村子,看到了日本老人是如何跪著端來茶和食品,又如何退著走出去,多鶴的保強和溫柔才有了眉目。 寫《老師好美》,為了進入高中生的語言系統,五六年間,她幾次跑到北京的一所中學做起了旁聽生。這一次,嚴歌苓終於不必費力創造和想象細節,而是無比自然地回憶起文工團的老紅樓、排練廳、練功房,還有那些讓她感到“自責”的人和事,腦子裡的地圖一點點鋪展,《芳華》就這樣寫成了。

嚴歌苓:有一個故事,非寫不可

小說圍繞20世紀70年代西南部城市某部隊文工團中,男兵劉峰因“觸摸事件”被處理的一系列節展開。與之前的作品不同,新作《芳華》具有濃厚的個人自傳色彩一“所有的心理體驗都是非常誠實的,這本書應該說是我最誠實的一本書。”2017年12月15日,同名電影被馮小剛搬上了大銀幕。嚴歌苓常說一個故事“非寫不可”、“不寫就會死”,對文學的激情從未消減。她還說,一個創作者最大的幸事就是,筆下的情節人物忽然反過來驚喜到作家本人“ 我沒有設計,他怎麼會這樣說呢?其實你當中埋了許許多多的邏輯在裡面,到這時候他一定這麼說,反而讓你大吃驚。這就是寫作最棒的地方。”

嚴歌苓:有一個故事,非寫不可

​玉墨、小漁、扶桑、多鶴.... .細數嚴歌苓筆下的女性人物,她們生在不同年代有著不同的經歷,卻無一不是隱忍而堅強的。這是另一種女之美,不同於美顏鏡頭下的相似臉譜,也拋卻了細膩、嬌弱、可愛等一般意義上的標準。這種美立體而真實,隨著人物的經歷、態度與思考而顯現,附著於人物的靈魂之上。而往深了說,這種美誕生於對人性的深刻摹寫。就像電影《芳華》的一句臺詞:人之所為人,就是他有著令人憎恨也令人熱愛,令人發笑也令人悲憫的,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