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聞|曾在萃園橋賣魚的老潘,有兩個孝順兒子!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在公道鎮湖濱村曹莊組有這麼一對兄弟,26年來無怨無悔悉心照料中風癱瘓在床的父親潘兆海。特別是最後兩年半,老人幾乎失去了自由行動的能力,他們用執著和堅韌的毅力,照顧老人生活,陪老人度過最後的時光。

兩兄弟26年的“愛心接力” 詮釋了公道老百姓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感動了全村村民。

暖新聞|曾在萃園橋賣魚的老潘,有兩個孝順兒子!

沈江江 繪

販魚蝦每天一趟揚州城,老父親那天再也邁不開步

在父親中風在床的日子,特別是最後兩年半,每天下班後,在市區工作的潘長斌都要開車回到三十公里外的湖濱村老家,燒水幫老人擦拭身體,用拖把拖去地上的汙漬,攙老人上廁所方便。等老人身體健康狀況稍有好轉,他和弟弟常常輪換著,用輪椅推老父親出行兩公里看看田園風光,上邵伯湖湖堤觀賞水天一色的湖景,或沿向陽河岸一路前行,遠眺前方的向陽河大橋。

“老父親一生吃過不少苦。公道老百姓有句話,父母養我小,我養父母老。他中風了,不能走不能動了,我們做晚輩的,有義務照料他的生活,儘可能讓老人晚年生活幸福。”潘長斌說。

在潘長斌眼中,父親潘兆海是個“能人”。他沒有專門學過建築,在部隊僅僅跟隨技術員後面轉,居然就“無師自通”,懂得了一些建築施工的“門道”,復員後做得一手好瓦工活。湖濱村臨近邵伯湖,許多水產品在揚州及周邊城市熱銷。上個世紀90年代初,老父親靠自行車搭兩隻簍子,每天凌晨3點就從村裡出發,販運200斤魚蝦,一路奔波,到揚州萃園橋菜場去賣。

“那時候,他身體好著呢。從村裡面到揚州萃園橋菜場30多公里的路程,三小時多一點就到了。而且,每天風雨無阻,天天往返一次揚州城。”潘長斌說。

1993年8月的一天早上,老父親望著裝好魚蝦的自行車,腿卻怎麼也跨不上去了,也騎不動了。再努力試一下,竟然一下子跌倒在地上,連講話都困難了。後來,雖然經過醫院搶救,父親身體有所康復,但落下了中風後遺症,癱瘓在床,連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了。

娶妻有“硬槓子”,一定要照顧好中風老爸

此時,潘長斌、潘長軍一個24歲,一個已22歲,都到了該娶妻生子的年紀。

“當時談對象,我和弟弟都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女方能接納我中風的父親,並能孝順他。如果眼裡只有錢,只圖個人物質享受,這樣的對象我們是考慮也不會考慮的。”潘長斌經人介紹,與一名在企業工作的女子成婚,對方也自覺扛起了照料老人的任務。後來,弟弟也成家了。妯娌都通情達理,對照料老人,沒有抱怨過一句。

“他的心全在老家,孩子小時候發燒都是我抱去醫院。後來,孩子上學什麼的,都是我過問。”潘長斌的妻子吉鳳琴說,“也能理解他,他孝順父母,也是給我們的孩子做榜樣。”

吉鳳琴記得,有一次週末遇上了下雪天,潘長斌帶著她在路邊等車準備回老家看望父親。當時她已身懷六甲,一直等到下午3點才坐上車。“即使那樣惡劣的天氣,他都沒有丟下過老父親!”

26年“愛心接力”,讓老人臨終前有“幸福感”

這幾年,老人的身體越來越差,對兄弟倆也越來越依賴。

他們怕老父親寂寞,每天都要給父親講一些外面的新鮮事和報紙上的新聞。父親已基本無法自理,他們每天都要把飯菜盛好端給父親。一天三頓,一年365天,這已成了雷打不動的規矩。

父親是個愛乾淨的人,但是由於得病,大小便失禁,經常弄髒被褥。他們滿手裂口,每次清洗都鑽心疼痛,但從不叫苦叫累,不厭其煩地將床上用品和衣服搓洗乾淨。他們每天還一邊給父親刮臉,一邊和他談心,一邊按摩,一邊拉家常,讓老人開心。

今年7月,老人到了彌留之際,時常神志不清。有一天清醒過來,老人望著兄弟倆動情地說:“我老潘上輩子積德了,生了這麼一對好兒子。不能動不能行的日子裡,有晚輩照料著,這一輩子吃的苦也值了。”

通訊員 戴振清

記者 高寶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