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消費升級之下,汽車經銷商需破局思變

楊敏:消費升級之下,汽車經銷商需破局思變

10月18日,“破局思變.邁進建國70週年華誕——2019重慶市汽車商業協會年會暨全國汽車經銷商項目對接會”正式開幕。“作為經銷商,我們應該著眼未來,看清趨勢,思考如何抗擊市場的風波與寒潮,做好準備去擁抱新時代的暖流。我認為,未來我們經銷商需要著重關注以下四個方面。”重慶市汽車商業協會會長楊敏的發言,既客觀分析了目前經銷商面臨的形勢,也積極探索了經銷商在如此形勢之下的發展方向。

楊敏:消費升級之下,汽車經銷商需破局思變

有挑戰,也有機遇,機遇與挑戰並存

根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的數據:今年1-8月,全國狹義乘用車零售同比下降8.9%。重慶車市下降幅度較低,在3%左右。但通過分析對標發達國家汽車擁有量、中國汽車千人保有量發現,中國汽車行業仍有一倍以上的增長空間。以日韓作為參照系,中國2018年汽車千人保有量僅相當於1974年的日本、1995年的韓國。與之相吻合的是,中國目前人均GDP同樣相當於上述兩個時期的日韓,憑藉6%的GDP增速,以日韓為發展目標,千人保有量至少還有一倍以上的提升空間。

楊敏:消費升級之下,汽車經銷商需破局思變

重慶汽車商業協會會長楊敏分析說:之所以今年車市整體下滑,這既有二季度國五清庫期造成的透支效應,也有消費者購車熱情不高,居民對購車消費意願持續走低的因素。但總體來說,行業遇冷的背後,經濟下行的影響是最主要的因素。不過,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仍保持在合理區間。目前中國汽車千人保有量為173輛,還處於低位,人口紅利還沒有完全釋放;對於三四線、四五線城市以及未來的農村市場,潛力也將逐步釋放;對於一、二線城市,消費升級蘊含著增換購、二手車等巨大的市場需求。

如何擁抱新時代暖流?四個方面值得著重關注

那麼,經銷商又該如何思考抗擊市場的風波與寒潮,做好準備去擁抱新時代的暖流?為此楊敏指出:“經濟發展具有韌性,汽車市場也是一樣,有挑戰,也有機遇,機遇與挑戰並存”,在這樣的情況下,經銷商需要著重關注:抓住人口遷移機遇,做好網絡發展規劃;把握消費升級趨勢,做好品牌佈局;重視存量市場,深挖人均效能;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新動能。

楊敏:消費升級之下,汽車經銷商需破局思變

預計到2030年,中國2億新增城鎮人口的約80%將分佈在19個城市群,其中約60%將分佈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長江中游、成渝、中原、山東半島等七大城市群。在都市圈層面,此外24個1000萬人以上的大都市圈以6.7%的土地集聚33%的人口創造約54%的GDP,從購買能力看,一線城市人均儲蓄存款、可支配收入分別高達11.5、6.6萬元,遠高於其他城市。未來經銷商的發展規劃與佈局重點,要從主城已經趨於飽和的核心區域,轉移到城市群與都市圈的新興區域,尤其是經濟發展比較快與人口集聚數量多的新都市圈。

此外,從品牌結構細分情況來看,雖然市場總體下行,但是兩極分化的趨勢很明顯。例如,即便是在車市下行中,豪華品牌仍舊保持著增長態勢,德系車為主的一線豪華品牌依舊是市場的主力。並且,豪華品牌盈利經銷商的比例也較高;例如合資品牌南北大眾盈利經銷商分別為 45%和 39%。因此楊敏指出,經銷商要對兩級分化的原因進行認真分析,對背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以及對廠家品牌、產品、體系能力及商務政策等進行戰略性思考。既要目光長遠,又要結合實際,有計劃地整合資源對品牌佈局進行優化調整。

截止 2018 年底,中國汽車保有量達到 2.4 億輛,後市場規模突破萬億。這意味著汽車售後市場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此外,2018年,全國二手車累積交易1382.19萬輛,累計同比增長11.46%;按照一個產業和一個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二手車市場將由邊緣慢慢步入到舞臺中央。所以,在增量向存量轉移的浪潮中,經銷商要把握好方向,在做好新車銷售業務鏈的同時,要從戰略高度出發,做好售後業務板塊。對於企業來講,想抵抗風雨、抗擊寒流,降本增效是永遠適用的法寶。

另一方面,當前經銷商總體上仍側重於按傳統模式經營。在新零售的導入上,在集客渠道與營銷模式上,在服務產品的設計上,在客戶管理會員體系上,在很多需要擁抱變化、擁抱創新的方面,我們的視野不夠廣闊,步伐邁得緩慢。今天移動互聯的時代早已到來,未來又即將迎來萬物互聯與汽車產業新四化的時代。新時代汽車流通價值鏈和服務生態鏈上還有許許多多的地方等著我們去破題、去提升,去探索,去發掘出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汽車渝評

總體來看,中國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擴大改革開放、推動國企改革、升級製造產業、發展創新科技方面都在發力,未來必將邁向高質量發展。雖然汽車行業未來之路,不會是一帆風順,還會經歷風風雨雨;但值得肯定的是,中國汽車行業仍有一倍以上的增長空間。所以,汽車廠商、經銷商應該堅定信心,堅守商業的本質,加大降成本、補短板、提效能的力度,努力抗擊寒流、淬鍊自己,練就出鋼筋鐵骨。而創新也必然成為未來增長的新引擎,為行業的升級發展注入源源動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