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何風光不再?

李依舅


花無百日紅。

這世上哪有長虹不斷、筵席不散的道理啊?

當然,除了盛極必衰這種難以克服的規律外,百家講壇的衰落還與節目口碑的下滑有關。

百家講壇捧出了許多學術紅人,但這些紅人的爭議太多,最終帶累了節目的口碑。

最好的例子就是于丹了。于丹曾因為在百家講壇解讀《論語》和《莊子》受到觀眾的追捧,並且聲名大噪。

但是,她也因此而遭到批評。許多專業人士都因為于丹的講解太過天馬行空、太過心靈雞湯而嫌棄她的專業素養。

2012年,于丹到北大某崑曲專場大放厥詞時,甚至被北大的同學們嗆聲轟下了臺。

百家講壇面對的是文史愛好者,主打的招牌是:專業學者來科普。

觀眾什麼都不懂,就是希望能夠讓老師講解來學習知識。現在這個老師被她的同行如此質疑,那還有何威信可言?普通人也會質疑這些人是不是仗著觀眾不懂,就索性胡說八道。

久而久之,觀眾就會留下這樣的印象:來百家講壇的人都是二流、三流學者。

一個節目的口碑就這樣坍塌了,觀眾自然也就不愛看了。


HuiNanHistory


最開始的易中天,紀連海還是有實料的,尤其是他們二人的治學態度,講究史必有出處。史必有依據,不清楚的知識點寧願不講,態度嚴謹,令人敬服。

後來的錢文忠教授,更是國內大牛,季羨林的學生,國內乃至世界上少有的古梵文學者,其講述通俗易懂又不失高深莫測,乾貨十足,誠意滿滿。

等閻崇年來了就開始夾帶私貨了,什麼揚州十日民族融合啊,剃髮易服歷史進步啊,脫離史料,胡編亂造,是百家講壇下坡路的開始。

後面的袁騰飛就更信馬由韁了,觀點前後矛盾,立場分外可疑,屁股歪出了天際。


最後最出名的于丹,堪稱雞湯學鼻祖,開創了一種說了很多叼的不行的話就是沒屁用這種文章形式,是今天很多雞湯公眾號的祖師奶奶。 從這些人物上,你就能看出百家講壇怎樣一步步從講學權威,一步步變成了地毯大雜燴。


扣毛


《百家講壇》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2001年7月9日開播的講座式欄目,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

堪稱造星機器的百家講壇,已經走過了16個年頭,大約是在閻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和易中天的《漢代風雲人物》開始。

《百家》火了,隨後的孔慶東、于丹、紀連海、王立群、錢文忠、袁騰飛、蒙曼、馬未都都成了紅極一時的文化明星,各大媒體重點關注。

當年火爆的收視率帶動全社會的國學熱。孔慶東曾有一句誇讚《百家》的話:“《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

足以說明節目的精彩程度與受眾率,而如今的百家講壇面臨著收視率下滑的窘境,一時令人扼腕嘆息。

那麼,曾經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為何風光不再?經過分析,大致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思維方式侷限,導致後勁不足。

《百家講壇》其實是時代背景的產物,當時我們國家剛剛進入21世紀,生活條件逐漸好起來之後。

開始追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對知識的渴求越發濃烈,都想能夠多瞭解一些知識,於是在網絡還沒有現在發達的時候,《百家講壇》誕生了。

對於剛從20世紀走過來的人們而言,《百家講壇》創辦者們認為,用一些膚淺的知識就足以糊弄了,所以對講壇上主講人的層次沒有過高的要求,資歷水平也參差不齊。

狹隘的思維方式,限制了長遠發展。

隨著國人知識水平的與日俱增,對百家講壇感興趣的大眾,欣賞層次與水平也日漸提升!

現在別說是大學生,有些初中生、高中生都是對歷史國學有一定基礎的,有些對《論語》的理解比于丹還深刻,有些對武俠小說的理解比孔慶東還透徹……

所以,大家都想聽點真才實學的、比自己所掌握更廣闊的知識。

在北大曾發生過這樣令人尷尬的一幕:

著名文化學者、北師大教授,曾被譽為“學術超女”的于丹,在北大百年大講堂分享崑曲感受時,被北大學生們轟下臺。

<strong>

當時于丹還沒上臺,臺下學生觀眾便高呼“滾下去,你根本沒資格跟臺上的先生們站在一起!”于丹最終尷尬地以一句“一切盡在不言中”收場。

現場的北大學生普遍認為,于丹穿著不得體,沒有資格與國寶級崑曲表演藝術家一起做點評。並且,近年來於丹娛樂化太嚴重,學術“假大空”,為人做作。

還有人對北大學子大加讚賞,說“于丹等一些膚淺人士的成名,昭示著一個‘黃鐘譭棄,瓦缶雷鳴’的時代;而於丹被轟下臺,是終結這個魚目混珠時代的開始。

在野草叢生的地方,莊稼便不能很好的生長;愚昧高居臺上,真正的思想和就得不到的弘揚。讚賞北大學子的正確舉動!”

這一事件的發生,及帶給大眾的強烈反響,比較明顯的暴露了這一現象。

二、講師資歷較淺,解析浮於表面。

在《百家講壇》的眾多講師中,沽名釣譽之輩很多。

如於丹教授曾講過《于丹〈論語〉心得》,《于丹心得》、《于丹感悟》等篇目。

在國學專家們的眼中於丹根本就沒有讀懂《論語》,也沒有讀懂《莊子》;在大眾眼裡,她的講解都是在照本宣科,仍停留在中學文言文翻譯階段。

不過,也不能說一點水平沒有,前期還真有乾貨,出名之後就沒心思搞學術,加之於丹本身就不是學歷史的。

所以講的多了,自然錯誤就越多,從在百家講壇的火熱到在北大被轟下臺,足以說明這一點。

于丹思想已經不在適合現在的社會了,她為大眾灌輸的心靈雞湯如一碗心靈砒霜,早已過時了。

百家講壇的目的是為了科普,不是專業性極強的節目。就像易中天本身不是史學的,卻來講三國,講兩漢。

所以很多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都要靠宣講人自己來判別。有些人喜歡夾雜私貨,有些人喜歡標新立異。所以很容易造成魚龍混雜的情況。

還有許多這樣例子,就不一一列舉了。

給人們造成學術研究不嚴謹的印象,久而久之,就不喜歡這個節目了。

三、形式過於單一,產生審美疲勞。

當初這檔節目之所以能夠火起來,靠的是新穎的專家評書的形式,一人、一桌、一個話題就能展開。

所講授的內容也無非是大學課堂裡的知識和搞笑的評論,等於給了平民大眾一個近距離接觸教授專家的機會,因此受到熱捧!



但幾年下來,《百家講壇》還是固守陳規,仍然大家熟悉的文史話題,依然是老套的形式,學院派的氣息已經附在講師身上,很難甩掉!

而與此同時,邏輯思維、曉說、老梁講故事等自媒體全面興起,加之觀眾對精神文化需求越來越高,總喜歡新鮮刺激的,所以墨守成規的《百家講壇》自然就走向衰退了。

大約從2009年開始,《百家講壇》的收視率開始下降,但最近趨於平穩,處於不高也不低的狀態。

一檔電視節目如果不及時更新思想觀念、隨時改變創辦思路,那麼走向沒落也屬於正常規律。

如快男快女、《中國好聲音》、《綜藝大觀》、《週末喜相逢》等曾經火爆一時的綜藝節目都會過時,更不用說傳播歷史、國學的文化節目了。

所以,只有不斷創新思路,不斷與時俱進,不斷滿足大眾需求的電視欄目,才會經久不衰。


有書博物館


《百家講壇》最火的那兩年我剛上高中,算是一個忠實粉絲。對於那時的我而言,《百家講壇》為我打開了一扇文史的大門,擴展了知識面,尤其是于丹和易中天,一個讓我學會了說話的技巧,一個讓我走近了美學、李澤厚、錢穆、呂思勉、鄧曉芒、樊樹志。後來到了北京上大學,還參加過一年《百家講壇》的錄製,親眼見過了易中天、錢文忠、袁騰飛、蒙曼、王立群、閻崇年、康震、鮑鵬山、馬未都、酈波,也在2009年春節特別節目裡以觀眾發言的形式露過一分鐘的臉。從大二開始,對於《百家講壇》就不再怎麼關注了,對於幾位主講人也有了新的思考和評價。

《百家講壇》的崛起與沒落可以說是成也蕭何敗蕭何。最初的《百家》請的都是周汝昌、葉嘉瑩、楊振寧這樣的大家,在大學禮堂裡開講,講的都是各個學科的嚴肅學術,收視率自然不會太好。後來《百家》做出了調整,定位“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宗旨,用專門的錄影棚打造一人、一桌、一課堂的錄製方式,專攻古代文史內容,授課內容強調故事性和普及型,在起伏懸念的情節中插入少量評論。這是一種類評書的模式,最符合大眾的審美和接受能力。參與錄製的那一年,我看到影棚裡最多的觀眾就是老年人,帶著保溫杯一坐坐一天,全當聽書,聽膩了直接在座位上打個盹兒,有時一直睡到那句“請看下集”時才醒過來。

大約是在閻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和易中天的《漢代風雲人物》開始,《百家》火了,隨後的孔慶東、于丹、紀連海、王立群、錢文忠、袁騰飛、蒙曼、馬未都都成了紅極一時的文化明星,各大媒體重點關注。孔慶東曾有一句誇讚《百家》的話:“《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不僅概括了這一節目彼時的精彩,也點明瞭節目的通俗性、娛樂性和消費性。

正因此,《百家》講壇的走紅也引來了不少批評和質疑。私以為,那些敵視大眾傳媒形式、拒絕文化走向大眾的學院派聲音實在沒多少意義,指出各種學術硬傷的嚴肅批評倒確有重要價值。

如日中天的《百家》講壇顯然對這些聲音沒太當回事,也沒能力當回事,畢竟節目組無力給學術水平把關。更要命的是,從那以後講課模式和選題就再沒有做出太大調整。從講課模式來說,類評書形式對主講人的依賴性很高,語氣語調、節奏表情、故事編排,甚至氣質和風格都有極大限定。所以自從最火的那幾位漸漸退出之後,就再也沒有哪位主講人脫穎而出了。從選題來說,翻來覆去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三國明清、史記論語,又都浮於淺層化通俗解讀,聽得多了自然會膩。當綜藝崛起、網絡奪位時,《百家》自然就風光難再了。

觀眾都是喜新厭舊的,大眾總是喜歡新鮮刺激的,一檔老節目的沒落屬於正常規律,連快男快女、《中國好聲音》這種綜藝節目都會過時,更不用說一個文化節目了。所以就此說觀眾水平提高了、文化鑑賞力提高了,我是不以為然的,不信看看如今流行的那些知識付費,難道不就是另一種《百家講壇》嗎?甚至還不如《百家講壇》,畢竟百家主講人都是學校里正經的老師。


徐鵬遠


我一直是百家講壇的忠實觀眾,並且收集了不少音頻資料,也會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反覆收聽。和一切事物的發展一樣,都是有高有低,很正常。但對於一個國家級的電視臺,並且還是科技頻道,肩負著推廣科學技術和文化的責任。我當初就對該臺實施的那種末尾淘汰制表示質疑。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問題。大學如此,一個以教育為宗旨的頻道何嘗不是如此?本就不該以收視率作為評價節目的唯一標準。

百家講壇現在的衰落,何嘗不是與之前為了追求收視率而請了不少譁眾取寵的主講人有關。學者如果被當做娛樂明星來炒作或培養,大眾觀感極其不好。給節目帶來了負面影響未嘗可知啊!

百家講壇作為一個講壇,與很多節目性質不同。它就如同大學的課堂一樣,需要一定的時間來講清楚一個或多個問題。所以,也不能像“開講啦”這種短時間闡述精彩內容的節目不同,後者更容易精煉、更容易出彩。我認為百家講壇還是應該追求平實。

改革方向,可以從選題和擴寬範圍入手。比如,擴展邀請範圍,對於一個問題可以請持不同學術觀點的主講人先後來講,做成一個百家爭鳴的講壇;可以增加科學技術方面的內容。不要只侷限於歷史、文化,由此是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把圈子畫大一點。世界的歷史文化、先進的科技、獲獎的科技發明、大學生活等,都是題目啊!

希望百家講壇可以長久的辦下去,並且越來越好。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如果你知道于丹、易中天、王立群等名字,而你又不是學者,那麼你肯定多少看過一點《百家講壇》。話說當年百家講壇也是真紅火,捧紅了一大批電視學術明星,帶動了全民讀史的熱潮,這些學者的書、光盤一時之間炙手可熱,賺得盆滿缽滿。但大概從2009年左右,《百家講壇》的收視率開始下降,最近趨於平穩,是人們都看膩了嗎?也不全是。



在2015年左右於賡哲老師的微博上澄清了百家講壇收視率跌入谷底的謠言,當年平均收視率在0.2左右。根本沒淘汰的可能,現在錄製計劃已經拍到明年了,不高但也不低。整體來看確實風光不再了,要知道這個節目最火的2006年、2007年:連續兩年保持央視10套收視率第一,造就了于丹、易中天等一大批學術明星,成為當年最炙手可熱的文化事件。


搬搬手指頭,易中天、于丹、酈波、王立群、蒙曼等一大批學術明星都直接受益於《百家講壇》的收視紅利,但這種專家清口相聲式的宣講在媒介較為單一的時期還可以佔得頭籌,但如今卻大不一樣。微信公眾號、知乎、頭條文章、悟空問答、梨視頻動歷史等大量自媒體平臺活躍在網絡世界,歷史知識的獲取、傳播更為廉價,其中不乏優秀作品。傳統的宣教和政治史、軍事史、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觀眾的口味。大家確實是審美疲勞,聽膩歪了。



從2013年前後國內多家出版機構集中引進了大批海外優秀的歷史科普類作品,點燃了非虛構社科、歷史作品的新時代。一時之間《縱樂的困惑》、《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哈佛中國史》、《維梅爾的帽子》、《天國之秋》、《奧斯維辛:一部歷史》、《人類簡史》、《耶路撒冷三千年》等書強勁盤踞新書暢銷榜和預售榜單。這些國外漢學家、記者、傳記作者為主體的寫作群體的特色是語言平和易懂,文筆流暢,視角獨特新穎,一時之間擁躉甚多。


目前國內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社的“甲骨文”叢書;後浪出版的“汗青堂”系列;理想國系列;中信出版社的歐洲史、世界現代史系列、三聯書店的新知文庫都不斷花樣翻新,更新刺激了國內優秀歷史讀物的翻譯引介。在此基礎上,部分讀者的口味提高了,素養提升了,以往的快餐滿足不了他們的胃口,這些作品因為其裝幀精美、內容優質、活動策劃細緻而廣受好評,逐步取代了傳統的電視+簽字售書模式。


更為影響深遠的則是2016年以來的知識付費浪潮的興起,許多平臺推出了有聲書,解放人們的眼睛,同時也打造了很多名家歷史課。這些課程設計更有針對性,更加個人化,服務周到,比較適合年輕人的工作節奏和學習習慣。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百家講壇》後期發展過程中思路的走偏,為通俗而通俗,甚至不惜歪曲史實,罔顧細節,割裂了嚴肅學術研究的基礎,弱化了人們對其信任。(代表事件是北大學生對於丹的排斥。)


1、https://www.so.com/s?ie=utf-8&class="lazy" data-original=360chrome_toolbar_search&q=%E7%99%BE%E5%AE%B6%E8%AE%B2%E5%9D%9B%E6%94%B6%E8%A7%86%E7%8E%87%E4%B8%8B%E9%99%8D

2、百家講壇節目介紹

3、http://sh.qihoo.com/pc/968257af4d7750533


歷史研習社


現在幾乎不看《百家講壇》了,而且已不記得從何時開始不看的。

自2001年7月開播的央視品牌欄目《百家講壇》,堪稱紅極一時的“造星機器”,作為一座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的熒屏橋樑,打造出易中天、紀連海、于丹、袁鵬飛、閻崇年、馬未都、王立群等一批專家型熒屏明星。一時間,這些學者明星所擁有的粉絲甚至可與歌星、影星比肩。

然而,15年過去了,曾經風光無限的《百家講壇》不僅已喪失了“造星”功能,收視率也逐年下降,恐怕已成為不爭的現實。有一陣,由於《百家講壇》收視連續跌出央視10套所有欄目前十名,其地位岌岌可危,甚至一度傳出了將停播的傳聞。

當年受到萬眾矚目的《百家講壇》為何出現收視冷落,對此觀眾議論紛紛。

有人歸納出《百家講壇》存在著節目偏娛樂、解讀顯淺陋、題材不夠新、講解太枯燥、話語權霸道等五大問題,說她過快地完成由“純學術”到“泛娛樂”的轉型。過度的包裝、過度的炒作,歪說戲說多了、懸疑與噱頭多了,讓講壇充滿了媚俗氣息,越來越像娛樂類脫口秀節目,難免遭遇到瓶頸。

也有人認為,是因為《百家講壇》品位過高,帝王將相的故事說多了,選題變得越來越窄。同時,像易中天、于丹那般善於演講的學者就那麼可遇而不可求的幾個人,因此新人難以推出,形式又多年不變,再加上全國各地類似節目一窩蜂競相模仿,時間久了,難免讓人產生審美疲勞也是情理中事。

《百家講壇》的收視冷落,令人想起了央視另外兩檔講壇類節目《開講啦》、《青年中國說》的興起,同時也證明了講壇類節目唯有創新、與時俱進才有出路。

《百家講壇》是專家、學者“一桌、一人、一口”的自我演講與單向灌輸,15年來從未改變,既沒有觀眾的互動環節,也沒有彼此爭論的空間。就是這麼一座單向通行的橋樑,阻礙了觀眾互動交流,在“互聯網+”給這個世界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今天,顯然有點落伍。

而登上《開講啦》、《青年中國說》講壇的嘉賓都是現身說法,而臺下眾多聽眾可與嘉賓積極互動、討論甚至爭執,猶如網上的點贊、點評、爭論,充滿了互聯網的平等、互動、寬泛、多元、參與、挑戰等特點,如此的自由碰撞,無疑比單向說教更具吸引力。何況,後者更貼近當今時代,話題也更接地氣。由此可見,講壇節目潮起潮落,其實反映了節目創新與守舊的巨大落差。

《百家講壇》的遇冷是一個值得反思的話題。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常言道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百家講壇》能走出過於精英化、學術化的束縛,將自己定位的更加通俗化,更加接地氣,還是可浴火重生的。因為老百姓對歷史文化、國學知識的需求還是很大的。

一檔電視欄目單靠簡單的複製,必定會走向滅亡。所以《百家講壇》要想有新的發展,就必須創新,一定要推出新人、新選題、新思路,那就是培養一批具有號召力的主講人,開拓更多的講壇話題,挖掘更多的講座內容。

同時,不少觀眾也強烈要求繼續保留這一檔學術性文化節目,不能因講壇節目收視率低了就末位淘汰掉,讓其成為一段歷史。他們強調,電視熒屏上不能全是泛娛樂化的東西,純文化節目的可以被擠壓,但應該有自己的位置。


不二文旅


人人在罵中國教育失敗,說中國教育把大家教育成只會乖乖聽話的機器,我想說,即使如此,怎麼會產生那麼多槓精?你們知道百家講壇其實是怎樣的嗎?第一,百家講壇的火爆,離不開一個人,就是易中天。但是很搞笑的是,我們的網友兄弟很搞笑的,有的人說,易中天品三國讓很多人瞭解了歷史,所以把百家講壇的知名度打出去了,所以百家講壇火了,只是後來能跟上他腳步的人比較少,所以慢慢氣勢弱下來。也有的人是這麼說的,百家講壇就是易中天毀的,因為易中天把歷史以一種戲說的方式帶起來,導致後來的講師都依樣畫葫蘆,但是歷史是莊嚴的,不容搞笑的,是因為這樣,百家講壇才毀的。我想說,中國人最厲害,開口閉口說自己被中國教育荼毒成一個只會乖乖聽話的工具,然而下一秒他就可以到處噴人,到處抬槓,反正大家覺得好的,他就要找個機會見縫插針。其實這個倒沒什麼,關鍵我覺得國人最大的問題不是別的,是有太多愚民,容易被帶風向,跟風非常嚴重。一說百家講壇現在收視率下降,就覺得好像問題很嚴重一樣,好像一個偉大的作品被毀滅了一樣,還到處找原因。其實沒必要,我看了十幾年百家講壇,當然後面越看越少,因為長大後別的東西太多,例如手機。我就沒有過多去關注百家講壇,但是當電視上播到,只要是我感興趣的古代史的內容,我還是會繼續看。個人認為,其實百家講壇就是一個電視節目,想要一直紅下去,除非不斷有新的年輕人加入觀看,否則慢慢就會淘汰,這是電視節目永遠不變的準則。


小先生林


我們不妨把《百家講壇》比作央視提供的一種產品,觀眾就是顧客。大紅大紫,說明節目能夠滿足許多顧客的需求,風光不再,相當於顧客越來越少了。十幾年前,人們觀看《百家講壇》,是因為什麼呢?

1.對歷史的興趣、對知識的渴求。當時關於歷史的節目比較少,相當多的人對歷史比較感興趣,希望藉此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當然,不是每段歷史感興趣的人都一樣多,區別也是很大的。拿帝王來說,人們對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清聖祖等人的求知程度遠遠高於漢和帝、晉惠帝之類的。朝代之間也有很大差距,比如對明清的關注程度要大大多於元朝中期的。

2.通俗易懂。一想到歷史,腦海裡浮現的往往是古文,是晦澀難懂的《二十四史》,沒有一定文化、興趣、耐心,一般人是不會讀的。《百家講壇》主講人用的都是白話文,偶爾引經據典,這樣的形式不光能夠吸引有文化水平的觀眾,沒有讀過書的也能聽懂。像易中天、袁騰飛,都是非常幽默的主講人。

3.專家的權威性、觀念的顛覆性。《百家講壇》在學者和大眾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樑。每當節目進行時,打出“某某大學教授”頭銜,觀眾就會更認可他的言論,認為自己學到了貨真價實的東西。長期以來,人們總是把小說演義內容當作真實的歷史,比如“當年曹操率八十三萬大軍南下”“混世魔王程咬金當過皇帝”,主講人通過對正史的解讀,撥開層層迷霧,為人們展現了一位位更加真實的歷史人物,改變了人們的認知。

4.信息技術不發達。十幾年前,電腦以臺式為主,買一臺要好幾千元,很多家庭難以承受;手機以諾基亞為主,上網速度慢、流量資費高。如果想自己研究歷史,那隻能買書,像《明史》《清史稿》這種大部頭少說也得幾百,令許多愛好者望而卻步,很多資料書店也很難買到。而且平時學習忙、工作忙,沒有時間去專門搞研究。《百家講壇》的主講人一般都是專業研究者,你聽他們講,既節省時間又能得知歷史的細節,成本較低。

如今風光不再,說明上文羅列的內容,有的他們提供不了,有的被替代、分流了。

1.節目形式一成不變,觀眾感到疲勞。十幾年前,《百將講壇》是一人、一桌、若干觀眾,現在沒了觀眾,只剩一人一桌。主講人滔滔不絕講四十多分鐘,每年都是如此,同樣的形式看十幾年,有多少人不會膩呢?

2.有趣的話題被挖掘殆盡,出現重複現象。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等,關注度比較高的歷史人物都被講過了,有的還不止講了一次。王立群老師講過漢武帝,姜鵬老師又講了一遍;易中天老師講過曹操,于濤博士也講了一遍。後者與前者比,實際上大同小異,史實就是那樣,不可能隨主講人的不同發生變化。炒冷飯,自然聽的人就少了。至於近代史,你如果按照歷史課本的內容講,不真實,也沒有新意;如果按照史實講,容易犯錯誤。一般都是照課本學過的內容說,但觀眾大多學過,也知道你是在亂說,當然不會看了。

3.通俗歷史讀物普及。自從《明朝那些事兒》火了以後,每個朝代都“出事”了。《唐史並不如煙》、《如果這就是宋史》之類的書籍頻頻推出。他們的風格比《百家講壇》的主講人更幽默、風趣、吸引人,買他們的書,很快就可以看完。同樣多的內容,《百家講壇》少說也得講個十天。

4.電腦、智能手機、wifi、微信、今日頭條的廣泛運用。現在的電腦還是幾千元,但物價和十幾年前不是同一個水平,人均收入更不是了。隨著電腦走進千家萬戶,智能手機變成街機,人們獲得歷史資料的能力提升了。從網上下載資料,成本低、方便,自己坐在房間裡就能研究歷史,甚至得出更新穎的見解。通過微信、今日頭條、新浪等傳播平臺,你可以讀到很多文章,和作者、其他讀者互動。許多文章的水平很高,不亞於那些主講人。有這些替代品,隨時隨地都能滿足需求,用不著再看《百將講壇》了。

5.觀眾文化水平提升。九年義務教育普及、高校擴招,有文化素養、歷史知識的人越來越多,一期《百家講壇》,講的內容我全都知道,自然用不著再聽他講了。而且人們看待問題越來越理性、辯證,不會教授說什麼就是什麼,懂得去質疑,去反駁,不是一股腦的接受。比如於丹,她解讀的《論語》《莊子》遭到很多人的批評,“孔子很生氣,莊子很著急”,批評她的人一般就不會看與她有關的節目。《百家講壇》請來的主講人本身也是良莠不齊,有的漏洞百出,有的譁眾取寵,漸漸地,觀眾就離開了。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時拾史事


央視曾經紅極一時並且影響極大的《百家講壇》如今已經風光不再,其影響力也滑坡的非常厲害,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當年在《百家講壇》成名的“文化明星”,也是慢慢的淡出人們的視線,當然,有的是“走下神壇”,有的則是依仗從《百家講壇》獲得的名聲“轉戰別的戰場”,而新的明星似乎後繼無人,《百家講壇》已經是“門可羅雀”。

《百家講壇》為什麼會如此的“大起大落”?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我個人的看法,大致有四個原因導致《百家講壇》從紅極一時到風光不再。

第一,《百家講壇》的定位,從最初的百家變成了“一家”,是《百家講壇》風光不再的最重要的原因。所謂“百家講壇”,其實應該是一個“科學和文化”的講壇,在《百家講壇》開播之初,還能聽到一些科普的東西,但是後來,百家講壇就變成了“國學講壇”,並且嚴重依賴於“獵奇式的國學講壇”,百家講壇成了“戲說和演義”,從兩漢到宋明再到滿清。同時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宣講”,又太過於雞湯式心靈按摩,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剖析嚴重的不夠,有時候甚至連雞湯都是餿的。

第二,《百家講壇》過分熱衷於打造“文化明星”,利用人們對傳統文化和傳統歷史的好奇,精心打造一些“文化的快男快女”,百家講壇幾乎成了“評書和單口相聲”的“文化表現”的平臺。過分依賴“文化快餐”的傳播形式,這樣儘管可以迅速的打造若干“文化明星”,但是也容易迅速的產生“審美疲勞”。于丹從大紅大紫到“泯然眾人矣”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第三,《百家講壇》的選題也越來越沒有普遍性和學術性,《百家講壇》成了“拍案驚奇”,甚至是走入了類似於東拉西扯的“國學和傳統文化與市場和職場相結合”的“市場和職場套路”的俗套道路。前段時間偶爾聽了《百家講壇》一段關於水滸人物分析的段落,就是把水滸當中的人物總結與職場的晉升套路相結合了。名著解讀成這樣,也就難怪觀眾不買賬了。

第四,與《百家講壇》的不思進取相反的是,隨著信息化程度的極大提高,類似於《百家講壇》這樣的碎片化的文化信息平臺越來越多,文化講壇的“同質化”趨勢越來越嚴重,《百家講壇》就變成了沒有明顯特點,沒有深刻內涵,也沒有真正的“百家之言”的平庸的文化信息和互動交流的平臺。

百家講壇,如果不能成為“百家”的講壇(這個“百家”應該是包羅文化,藝術,科學,科技,教育,醫學),如果不能成為“大師”的講壇(包括科學的,國內外文化的大師),不能成為具有優越的互動平臺的話,過不了多久,關張也是極有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