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余光中:斯人已逝,「鄉愁」永存!精神永存!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首《鄉愁》,陪伴著一代人歷經了歲月滄桑。短短數字,不是文字的簡單疊加,不是思維的簡單判斷,而是承載了詩人寄託於在這斑斑墨跡中的兩岸統一的宏願,承載了中華兒女對於祖國和家的殷切期盼。

12月14日,著名文學家、詩人余光中先生在臺灣高雄醫院過世,終年90歲。噩耗傳來,我不敢相信這消息是真的,先生的《鄉愁》縈繞在耳邊,一夜未眠!

悼念余光中:斯人已逝,“鄉愁”永存!精神永存!

嗚呼!一代文學大家就此隕落。歲月更迭,斯人已逝,留下綿延鄉愁!

時光將漸漸拂去光中先生的塵世痕跡,但我們都深知,光中先生的“鄉愁”將永存!

鄉愁歸鶴去,郵票有餘心。遊子聲聲在,吟得骨肉親。

一首《鄉愁》,是光中先生的期盼兩岸統一的畢生夙願。先生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0年赴臺求學,一生都在頻繁的奔波和遷徙之中,多次與親人的聚散離合。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里寫下《鄉愁》這首詩。

40多年來,這首詩在海內外華人間被廣為傳誦。余光中近年出現在公眾視野裡時,屢屢被問及他的鄉愁。

“1950年來臺灣,1992年才首次應邀回大陸。40多年過去,故鄉變了。文化的鄉愁是永遠解不了。”面對記者的提問,87歲的余光中淡淡地說道。

余光中先生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是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和優秀翻譯家。梁實秋曾稱讚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悼念余光中:斯人已逝,“鄉愁”永存!精神永存!

余光中先生的許多作品以詩入歌,結合文學與音樂,蔚為風潮。余光中憑其璀璨的五色之筆,耕耘數十年,成為當代文學的重鎮,其詩風文采影響深遠。上承中國文學傳統,旁採西洋藝術。他的一生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等文學工作的成就,對華文文壇有既深且遠的影響,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必須銘記的一頁。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特徵,生存於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人都有著獨有的時代屬性。時勢造英雄,時代造詩人。正是因為光中先生經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才會對和平統一的生活如此期盼。他深知兩岸關係血濃於水,是割不斷剪不開的同宗根源。他的文字中才會透著一份艱難的苦澀與無奈的嘆息,才會透著絲絲渴望與切切希望。

他一生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他曾說:“兩岸的文化本來就同源同種,在基本層面是一樣的,兩岸文化不存在實質意義上的分裂。”光中先生的一首《鄉愁》喚起了多少遊子的思鄉情懷,喚起了多少兒女的念親情愫。從小時候到長大,從外頭到裡頭,光中先生的一生實際上是民族文化在某一階段的具體縮影,讓人感慨萬千。

“郵票”“墳墓”“海峽”承載著全詩的思想象徵。由青絲到白髮,由生到死,光中先生將兩岸民眾的所思所想化為最樸實卻又最真實的殷切期盼融於詩中的每一個漢字,每一個標點。感人至深,痛人肺腑!

一首《鄉愁》讓我們認識了余光中,一個余光中讓我們認識了民族的大義與愛國的熱血。《鄉愁》之後再無《鄉愁》,余光中之後再無餘光中。光中先生所代表的早已不是一個單獨的名字代號,而是成為了兩岸人民的共同民族記憶。

《鄉愁》不僅具有文字表面的韻味美,更是以文字的巧妙堆砌,讓文字有張力,有思維,讓讀者有所悟,有所感,不僅是詩歌的經典,更是人文情懷的典範。著名詩歌評論家李元洛先生曾評價道:“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

悼念余光中:斯人已逝,“鄉愁”永存!精神永存!

今天,我們感慨萬千,心中彷彿有許多話都憋在胸口說不出來。我們知曉光中先生的文采飛揚,知曉光中先生的一片熾熱愛國情懷,知曉光中先生的為文化交流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我們知曉的太多、太多,倒不如說是光中先生做得太多、太多。

余光中先生曾在《寫給未來的你》一詩中寫道: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你可以是農民,可以是工程師,可以是演員,可以是流浪漢,但你必須是個理想主義者。童年,我們講英雄故事給你聽,並不是一定要你成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純正的品格。少年,我們讓你接觸詩歌、繪畫、音樂,是為了讓你的心靈填滿高尚的情趣。這些高尚的情趣會支撐你的一生,使你在最嚴酷的冬天也不會忘記玫瑰的芳香……

今天,我們立足於新時代,即將奔赴新徵程;今天,我們懷揣著光中先生的“鄉愁”情懷,不僅是對光中先生的緬懷,更是對未來理想情懷的堅守與奮鬥!

斯人已逝,“鄉愁”永存!精神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