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心中永駐的溫情(散文)

鄉愁,心中永駐的溫情(散文)

鄉愁有各自的不同。有的濃,有的淡,有的找不到。隨著歲月流逝有的消失、有的更醇厚。有的不知道將來還有沒有鄉愁。

鄉愁,心中永駐的溫情(散文)

同一輪皓月當空,而今卻客居他鄉,那家鄉的父老鄉親,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靜夜思》是詩人李白的鄉愁。

最圓的一輪新月升起,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長久,即使相隔千里,也共享這美好的月亮。《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東坡的鄉愁。 

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思念故鄉和親人,對祖國抱有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對民族早日統一有著深切的期待和美好的願望。這是詩人余光中的《鄉愁》。

故鄉的歌謠、故鄉的景緻、古樹的年輪、熟悉的鄉音在內心綿延不絕,思鄉之愁永無盡時。這是席慕蓉的《鄉愁》。

“鄉愁是一碗水,鄉愁是一杯酒,鄉愁是一朵雲,鄉愁是一生情。”鄉愁傳遞出個人對故鄉的思念和回憶,對親人的眷戀,一個民族對根脈的深情。這是春晚的歌曲《鄉愁》。

故鄉是一個人生活、成長的地方,親情與呵護、滿足與快樂、景物與文化、家族觀念、風俗禮儀等都是情感的維繫,寄託著鄉土觀念。等到離開很久後,故鄉的記憶漸漸變成精神上的寄託和詩意的嚮往。

普通如我的人,鄉愁源自童年的快樂的深深烙印。

孩童時候,常望見村東的一脈青山。山不大、不雄偉,卻總想帶上它遠行。爬上山去,有塊大青石可容一個人躺在上面,長著彩色花紋的山雞“撲稜稜”飛起來常常嚇人一驚。雖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但下山的時候不從原路返回,而是從層層的山坡跳下來,無比的刺激。日落的地方是遠處的西山,直到後來才明白,即使沒有那西山遮住太陽,天也會黑。

鄉愁,心中永駐的溫情(散文)

那時候,夏日裡供我們時常親近的小河就在村西。幾條摸不清深淺的河流向不同的地方。河不大、不遼闊,卻是天然浴場、是樂園。水深點也不怕,河畔的孩子個個好水性。小淺灘是沙質的,游泳、嬉鬧累了,可以在上面曬太陽。在河裡、河邊可以摸螺、蚌。河邊遠處的瓜地長滿了脆瓜、甜瓜、菜瓜,得勁的時候,趁看瓜的大爺不注意偷著吃一根。盼著約好的摸鳥蛋的那一天快到來。石橋就在旁邊,漲水的時候在橋上看旋渦。即使水淹沒了小橋,靠著記性一樣順著橋過河。只要美好的希冀,彷彿都能實現。

鄉愁,心中永駐的溫情(散文)

那時候,喜歡我的親人們都健在,他們的名字和模樣都記得。父母辛勤養育著孩子。能耕作的時候,他們面朝或鬱鬱蔥蔥或泛著金黃的莊稼,背靠藍天白雲或日月星辰。土地被水淹沒的時候,他們用雙槳劃開清波到河的深處去拉網。祖輩講的故事裡總是有善有惡,即使機關算盡也各有各的報。孩子們按照故事的願望長大成人。最先學的字有自己的、家鄉的名字。聽到的笑話都是可笑之人的可笑之事。純正的鄉音多是問詢、多是關切。故土,可以傳承數不清的美好記憶。

鄉愁,心中永駐的溫情(散文)

那時候,窄窄的小巷容得下很多小夥伴玩遍各種土遊戲。到吃飯的時候,都把各家的飯端出來,互相嘗一嘗,品到百家飯的味道。晚上,坐在街上,可以一塊數星星。不知不覺間,院牆外結滿了紅的、綠的眉豆角。

那時候,勒出道道深溝的青石井裡的水最甜。

那時候,夕陽裡炊煙裊裊是一個難忘的畫面。

鄉愁,心中永駐的溫情(散文)

鄉土的脈脈溫情不會消失。對故鄉的思念、對故土的眷戀是因為那是成長的依偎,有成長的溫暖,所有的景物都印上了情感,成為精神家園深植的根埋在心底,無法釋懷,每每觸碰便生出美好情愫。這是存續的文化基因,或許讓子孫後代在將來的路途上不至於迷失精神家園。

鄉愁,心中永駐的溫情(散文)

很多人都沒有離開過那片土地。沉靜的土地養育著沉靜的人們,他們嚮往著自己的嚮往,回味著自己的回味。

在青草覆蓋的土地上,我找尋過曾經的那一份年少的記憶,兒時走的小路已完全變了樣,小河已經蓄滿了水,那片柳樹林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鄉愁,心中永駐的溫情(散文)

城裡的家已經很昂貴了。這種昂貴,讓一切的努力變得蒼白,讓收穫的成果微不足道,理想成為碎片,有壓力而無動力,放大了貪婪、焦慮、恐慌、戾氣 。

不知道,明天的鄉愁會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