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劇」《陽光下的法庭》,一部還原度最高的普法劇

2018年4月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推出的《陽光下的法庭》正式開播,緊扣“法治中國”的新時代主題,在“加快司法體制改革”這一新時代背景下,選擇了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現實意義的三個案例:

環境保護案、知識產權案、糾正冤錯案,層層遞進、逐步深入剖析了當前司法體制改革的現狀,劇情緊湊,懸念叢生,高潮迭起,扣人心絃,既有上佳的觀看性,又有極好的普法性。

「追剧」《阳光下的法庭》,一部还原度最高的普法剧

這部電視劇既向社會大眾普及了法律知識和司法程序,又傳播了法律政策,弘揚了法治精神,是充分展現司法體制改革成果的優秀作品之一,是筆者迄今為止看到過的最正式、還原度最高的國產庭審劇,而且極具思想性與藝術性。

法官新形象 改革新思路

前些年拍攝的《小鎮大法官》《馬背上的法庭》《法官老張軼事之審牛記》等,這些電視劇塑造的法官形象是默默無聞的基層法律工作者的形象,而《陽光下的法庭》是我國第一部以“大法官”為視角的影視作品。

劇中情節體現了我國司法體制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文明程度的進步和民眾普法意識的增強,法官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精英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尤其是十九大強調要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全面增強執政本領,新時代下新使命對法院隊伍素質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中國法官形象必須重塑、必須進步。正是在這樣大背景下,《陽光下的法庭》這部電視劇應運而生,中國法官形象已經變得更加

職業、威嚴和成熟

《陽光下的法庭》劇情伊始,東方省高級人民法院開庭,法官身穿法袍,昂首闊步,目光堅定,威嚴從容地走進法庭,讓人眼前一亮。著裝的正規性和儀式的嚴肅性更好地體現司法工作者職業、專業、敬業的一面,筆者深深感受到中國司法體制改革不僅在實質上取得了巨大進步,而且在形式上也取得了脫胎換骨般的發展。

「追剧」《阳光下的法庭》,一部还原度最高的普法剧

這部電視劇除了在人物形象上特別吸引觀眾眼球,更令人讚歎的是法官們在判案時所展現出的對法學理念的理解和適用。以白雪梅為代表的大法官們嫻熟地運用法律知識伸張公平正義,充分展現了當代中國法官群體胸懷天下,心繫人民,具有高超的運用法律能力、駕馭庭審能力、司法調解能力、判決說理能力,同時又能以優秀的職業素養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白雪梅作為省高院的院長,意志堅強、睿智而沉穩,在推進法院工作改革中,不畏艱難險阻,砥礪前行,奮勇前進;作為審判長,她正直清廉,心胸寬廣,既富有同理心,又在原則問題上毫不含糊,堅定而自信,溫婉柔情的外表下,藏著一顆“決不妥協”的心。

她永遠把公平和正義放在第一位。面對老同學欒坤的求情,面對政府工作人員想搞點特權,面對和丈夫發生的事業的衝突,凡是違反原則的事情,一絲一毫也不退讓。同時,白雪梅院長又是有工作方法和領導藝術的人,她把這種不退讓分寸拿捏得極好,既不冰冷生硬,又能夠有理有據有溫度。比如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或者說普法者,面對群眾和鬧事的工人,她溫柔親民、平等待人,從來不以領導自居,非常耐心地聽取別人的意見;又比如在環境汙染案的判決中,白雪梅說道:“下一紙判決容易,難的是,我們要考慮到判決的可執行性和涉及的社會現實因素。”

這部電視劇中,作為傳統的化工企業,志成化工裡的3000多名員工都是年齡偏大的產業工人,在他們的背後是3000多個家庭,兩億多元的鉅額罰金極有可能讓這個企業遭受重創或者倒閉,那將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壓力。面對這樣一個棘手的問題,白雪梅和合議庭並沒有簡單地按照法律的規定去執行判罰,而是在法律的框架內,很好地利用了法官的“自主裁量權”,平衡處理好了各方面的利益,作出了公正公平又創新的判決,讓觀眾看到了法律的嚴肅和人心的柔軟。

「追剧」《阳光下的法庭》,一部还原度最高的普法剧

這部電視劇還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從制度上保證業務能力強、辦案經驗豐富的好法官能夠留下來?劇中提到的法官員額制改革,就是能夠把更多優秀的法官放在第一線的有力制度保障,既是司法體制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當今當代法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表現之一,中國司法改革下的法官隊伍正在變得更加職業。他們不再是冷冰冰的法律機器,他們既是法律的執行者,更是法律的詮釋者。正是他們通過一個個案件的審理,把正義、公平而又溫暖的價值觀帶給每一個當事人,推動著司法的進步。

司法新氣象 構建大格局

《陽光下的法庭》這部電視劇讓中國人看到了我國司法體制改革新進程、新方向和新氣息。這是一場改革,是一場構建新時代司法體制大格局的改革。劇中,從白雪梅院長審理環保案中基於可持續發展出發點到法院系統員額制改革,從智慧法院的建設到庭審直播的推動,從信息平臺的建立到鷹眼系統的開發,每一項具體改革任務都在有序推進,都在向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不斷靠近。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大眾的法律素養不斷提升,人們渴望瞭解和參與更多的重大司法案件,渴望通過公正、高效、簡明、便捷的司法途徑解決糾紛和伸張正義,避免冤錯案的發生。比如在劇中白雪梅院長就提到,一個優秀的法官不僅要有較高的智商,還要有很高的情商,要懂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讓判決真正體現公平、正義,讓當事人真正“案結事了”。

劇中提到其中一項改革是法院系統數字信息化建設,這是順應當今大數據信息化發展趨勢的司法系統改革重點,比如在解決執行難問題中,數字化信息化和大數據的運用將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無論是執行案件的集中管理、執行過程的公開透明、執行行動的統一指揮、執行財產的查詢控制,還是與有關部門的執行聯動、對失信被執行人的信用懲戒,都必須依靠信息化建設成果。信息化運用的加強,不僅可以解決執法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還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法院查封、凍結、扣劃被執行財產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威懾拒絕執行和隱匿財產的被執行人。

「追剧」《阳光下的法庭》,一部还原度最高的普法剧

試想,被列入法院執行名單的被執行人如果失信或者隱匿財產不僅無法乘坐飛機高鐵、無法入住星級賓館,子女的教育和就業也將關聯並受到影響,更重要的是財產無處可隱匿,這樣一來,將極大地提升司法效率,提高整個社會的誠信度。這種有力又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與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提出的“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的目標緊緊呼應,是中國在運用現代科技加快構建科學文明的司法大格局的重要一環。

法律新課堂 普法潤無聲

《陽光下的法庭》這部電視劇對於平時極少接觸法律的人來說,它十分重視法律知識和法治思想的宣傳,能夠使普通百姓通過觀看該劇學習和了解到法院審案、判案和執行的過程,很有普法教育意義。

比如,《陽光下的法庭》中的每一個案子有完整的一審、二審程序,相當於一個完整的中國法院審判程序的教科書式的案例。劇中詳細地呈現了具體案件庭審的過程以及合議庭研究案件的流程等,普及了大量的法律專業術語和專業詞彙。對許多一直對法官判案充滿好奇的觀眾來說,絕對會大呼過癮。

「追剧」《阳光下的法庭》,一部还原度最高的普法剧

在庭審舉證的環節,在原告律師進行程序化的陳述以及一部分的猜測進行質證時,對方的代理律師也非常專業而理智地指出“舉證不應當使用推測和主觀臆斷,應當以事實作為證據”進行反駁,讓人確實感受到了以法律為準繩、以事實為依據的法律原則在追求案件真相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陽光下的法庭》有時還有意無意為觀眾開展一次小普法。例如在電視劇的開頭汙水案剛開庭,就宣佈了法庭紀律,並且宣讀了審理方式。讓觀眾懂得,由於該案不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未成年人犯罪以及其他另有規定的案件,可以採取公開審理的方式。

在審理清水河案的前兩集中,動不動就休庭,觀眾一度會以為法院的效率怎麼這麼低啊,後來才慢慢明白,原告被告雙方都需要補充關鍵證據,法院除了接納原被告雙方的證據,也會親自做相關的調查。讓觀眾明白了在民事訴訟法律關係中,遵循“誰主張,誰舉證”原則。

「追剧」《阳光下的法庭》,一部还原度最高的普法剧

另外,從庭審開始的環境汙染案到知識產權案,都提到了迴避制度,例如白雪梅院長的丈夫和環保案的當事人韓志成達成了投資協議後,有了利害關係,白院長就需要回避。這種迴避制度被真正執行體現了這部電視劇中司法審判的公正性,和劇名《陽光下的法庭》是一致的,是名副其實的。

再比如劇中拘留的欒坤是市人大代表,而市人大代表的司法拘留是需要經過市人大常委會許可的,在這一點上也向觀眾做了一次小普法。這樣的小普法在劇中很多,如同春雨滋潤人心。

還有,《陽光下的法庭》大量情節圍繞著焦點熱點的法律問題切入展開,讓人們在劇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法治宣傳教育,力求成為一堂全民共賞的法治公開課。劇中增加比較了幾個貼近生活案例,讓人感覺十分熟悉。

比如有這樣一幕:在法官們的會議前夕,眾多法官對“一碗麵”的日常生活中的小案例各抒己見,究竟是更適用合同法還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等,聽著各位法官有理有據的辯論,真是過癮!

「追剧」《阳光下的法庭》,一部还原度最高的普法剧

除此之外,劇中提到的和生活息息相關又讓群眾關心的案件還有“借條”案,還錢的時候如果對方將借條丟失,一定要對方寫個收據,後期進行糾紛的時候,收據也可以起到證據的作用。這樣通過小細節普法的例子很多,真是無處不在。

這部電視劇既有一系列貼近生活、關注民生的大案要案,又十分重視運用細節進行小普法,十分生動地再現了中國司法建設、改革、發展的進程和成果。讓觀眾既走近法官,瞭解當今司法改革進程,也科普了法律知識,無形中在觀眾中形成理解法官、尊重法官、尊重法治的良好氛圍。

《陽光下的法庭》這部電視劇,讓我們看到了一批品行端正、內心有光的法律人,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溫暖,讓我們看到了正義的力量,讓我們增強了生活的安全感,讓我們對中國法治建設更加有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