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平遥#这座城

对于平遥古城,不少人是熟悉的。这座位于山西中部的古城,早在很多年前就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头“攻略”过大家的目光。随着知名度越来越大,很多人到山西旅行的时候,少不了要去平遥逛上一圈的。



平遥这座城,从大处讲,它整座城的规划是十分讲究的,呈现一个“龟”形。这是在四千多年前,古人依着“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攸建,以此为用”的风水理念建的,寓意故土永驻、益寿延年。



从细处看,城中依然处处有故事。各种商号大宅,甚至是脚下的青石板,都有许多可说道的地方。


▶▶ 进出城门的青石板路,这是进入平遥城的第一个值得留意的地方。


在这条青石板路上,至今能看到清晰的车辙印。这些坑坑洼洼的印子并不利于行车走人,但是平遥人却没有将其修平整的打算,甚至还架了栏杆给保护起来。


那是因为,这些深刻的印记是五百多年来,平遥人外出闯荡艰辛岁月的见证。



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无数年轻的汉子,带上妻子或老母亲做的油茶,从平遥古城出发,走向一千多公里外的内蒙古草原找生计,这便是我们熟悉的“走西口”。



靠着“走西口”,平遥人把生意渐渐做大。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的钱袋子也日渐饱满。


“货车出,银车进”,是那时平遥人经商历程的真实写照。进出城门的那些车辙印,就是这样轧出来的。


而那些外出做生意成功的平遥人,往往会回到家乡,给家里的妻儿老母盖上一栋栋华丽丽的宅子。



如果有机会走进平遥古城,你会发现,这里最不缺少的就是深宅大院,一排排一幢幢,满眼古香古色,根本看不过来。看不过来的话不打紧,拎几个重点的瞧瞧也就罢了。



▶▶ 城仓巷内的赵大第故居,如果主人同意的话,建议进去瞧上一眼。


他家进门的地方有一块大石头,很朴素,不起眼。不过这石头却有其内在含义。



房子主人告诉我们,这叫做脚踏实地


为家人建起大宅的山西商人们,并没有忘记做人、经商的道理,他们将这些道理融入所居住宅的一砖一瓦中。


告诫自己、家人以及后人,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进一步说,就是讲究一个“”字,诚信经营



为了把“诚信”的理念传给子孙后代,平遥人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办法。


平遥城在清代咸丰年间的时候,搞过一次大规模修缮。在这次修缮的过程中,他们就考虑着要把儒家文化融入到城市建筑中。



于是,他们便在城墙上建了3000个垛口、72个敌楼,这便是代表孔子的3000弟子、72贤人了。


晋商文化中有个说法,叫做“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将经商理念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哪能不成功~


▶▶ 平遥城里最值得说道一番的是各种商号,尤其是票号。


其中一家名为“日升昌”的商号最值得安利,它的位置就在平遥西大街上,这是一处票号旧址,就是这处旧址,记载了平遥以及晋商最辉煌的那段历史。



清道光年间,平遥城中一个叫雷履泰的商人,把自己的颜料庄改名“日升昌”,开始尝试用汇票的方式代替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金银结算。



票号的功能和现在的银行差不多,做的是汇兑买卖。就是你把银子交到他们柜上,换一张他们开的汇票,凭这张票就能到别的地方取钱。



不过这档子生意并不好做,经营票号的人必须特别特别有钱,足够供每日银钱大量流入流出;而且还要有好的信誉,简单说就是口碑好,能让大家信得过。


山西商人的信誉一直都很好,这里还有个故事与大家分享。


相传那时候平遥城里有个行乞多年的老太太,突然一天拿着一张一万多两的汇票前来兑换。


掌柜的连忙出来核实,原来这是老太太的丈夫生前留下的,一直缝在一件旧棉袄里,直到今儿才被发现,于是前来兑换。



老太太对这事儿本来不抱希望的,毕竟过了三十多年了,丈夫也早就不在了,说赖掉也很好赖掉。


但是日升昌的掌柜立刻翻找以前的旧账本,核实后马上给老太太兑换,连本金带利息,一毛不少。


这件事,让“日升昌”名声大噪。发展到鼎盛时期,它的年汇兑总额高达3800万两白银,经营网点多达35处。



在山西,乃至全国,“日升昌”的开办都是开创性的,在它之后,中国才渐渐涌现出大大小小的票号,其中很大一部分票号的总部,都开在平遥。可以说,当时整个中国的金融走向和经济命脉都掌握在平遥这座小县城手里。


好啦

今儿的《说说这座城》系列就到这里

如果你喜欢平遥的话

就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感受吧


编辑 | 王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