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相互“残杀”的星星

一般人都知道,宇宙中星体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彼此接近的机会很少。但经过天文学家的观测和研究,发现星球之间也存在彼此吞食、相互残杀的现象。科学家们把这类星球称为宇宙中的“杀星”。

前不久,美国天文学家就发现了这种互相吞食的现象。主角是两颗恒星,并且是一对双星,都已进入衰亡期,均属白矮星。这两个星球体积很小,可质量要比太阳大很多。经观测发现,这两颗星体靠得很近,彼此围绕着对方旋转运动。其中一颗大的恒星,在不停地吞吃比它小的那一颗。大恒星把小恒星的外层物质剥下来吸到自己身上来,自己变得越来越胖,质量和体积不断增大。而那颗被吞食的恒星,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星核了。

不止是星球之间存在彼此吞食的现象,星系之间也在互相吞食和残杀。现在有一种理论认为,宇宙中的椭圆星系就是两个旋涡扁平星系互相碰撞、混合、吞食而形成的。有人曾经用计算机做过模拟实验:用两组质点代表星系内的恒星,分布在两个平面里,由于引力作用,星系内的恒星在一定的规律作用下相向而行,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

加拿大天文学家科门迪通过观测还发现,某些巨大的椭圆形星系,其亮度分布异常,仿佛中心部位还有一个小核。他认为,这是一个质量较小的椭圆星系被巨椭圆星系吞食的结果。

但由于星系之间、天体之间距离都极为遥远,碰撞和吞食的机会很少,所以,要想证实以上说法是不是成立,还需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