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打造精神家園

——監利市毛市鎮上觀廟村文化建設見聞

全媒記者羅瀚 通訊員黃劍

每當夜幕降臨,湖北省監利市毛市鎮上觀廟村的健身廣場燈火通明,隨著陣陣優美的音樂,村裡很多老年人、年輕人和小孩子都聚集到這裡翩翩起舞,他們用優美的舞姿、輕盈的舞步來表達幸福生活,感謝黨的富民政策。這只是該村致力打造精神家園的一個鏡頭,該村農耕文化、村史文化、廉政文化、黨建文化更是琳琅滿目、內容翔實,讓人歎為觀止。省、市領導來到毛市鎮指導工作,對上觀廟村各種文化建設給予了高度評價。

致力環境改造 夯實基礎建設

上觀廟村由工農、毛家口、李家口、農科所、上觀廟合合村並而成。上觀廟新村毗鄰毛市鎮集鎮,依傍華容古道,版土面積3平方公里,5個村民小組,15個自然墩臺,現有農戶1456戶,人口7473人,耕地面積9779畝,“兩委”班子成員12人,黨員131人。怎樣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村支部書記劉松坪為首的村委會一班人集思廣益,決定通過村部環境改造,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

在鎮委、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村先後投入300餘萬元,修建了規範氣派的村委會辦公樓、修建村級水泥路5.5公里、門前硬化3.2萬平方米,栽植風景樹木2800株,安裝路燈75盞,有線電視入戶率達95%,寬帶覆蓋全村,數字化、信息化在不斷邁進,水泥路通村到戶,垃圾處理實現了“村收集、鎮轉運、市集中處理”的一條龍格局,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真正。達到了田園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的目標。

加強文明建設 構建和諧鄉風

“講文明,樹新風,舊習俗,要遠之;知榮辱,明禮節,守誠信,是原則……”走進上觀廟村村部,首先映入眼簾的《講文明三字經》、《上觀廟村村規民約》等。

近幾年來,村委會一班人加強組織領導,積極開展文明村創建。首先是強化組織領導,提高思想佔位。該村從高標準建設廉政和黨建文化陣地入手,把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二是注重對村民的思想政治引導,以倡導新思想、新觀念、新風尚,培養新農民為主體,切實加強村黨支部對本村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三是建設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機制,按照上級關於加強村級組織規範建設的工作要求,全面推進黨務、村務公開,村級重大事務採用“四議兩公開”,實行民主決策,陽光運作;

四是發揮精神文明建設作用,積極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愛國衛生運動等方面的主題宣傳教育,在提升鄉風文明建設方面,村委會一班人從道德教育入手,舉辦道德講堂,設立善行義舉榜,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教,不斷完善《村規民約》,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移風易俗等內容納入其中,讓廣大村民牢固樹立家國情懷,傳承好家訓,弘揚好家風。

挖掘農耕文化 傳承中華文明

農耕文化,從遠古走來,猶如涓涓細流,清脆不息;農耕文化,從汗水中走來,猶如滴滴湧泉,匯成奔騰的河流;農耕文化,從智慧中走來,猶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它成為了人們的鄉愁,成為了人們的精神家園,然而,在工業化、城鎮化撲面而來的今天,農耕文化在逐步消失,傳統耕作方式加速淘汰。

在新舊更替不斷加速的時刻,如何挖掘農耕文化的合理內核,弘揚傳統優秀文化,使之在精神傳承中通過有效載體生生不息,發揚光大?上觀廟村一班人依託豐富的傳統農業現存資源,著力挖掘稀有於世的農耕器具,耕作傳統、民俗風情等資源,創辦農耕文化展覽館。

走進村農耕文化展覽館,一臺長長的水車無不勾起人們兒時的記憶,在上觀廟上千年的長河中,由於水利、電力發展滯後等原因,水車、腳踏水車等原始的水動力工具,曾給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們立下了汗馬功勞。隨著工業和現代農業的飛速發展,原始的水車也只能束之高閣。

石磨、風車更讓一代人刻骨銘心。在機械相對落後的年代,糧食的加工全都靠石磨、石碾等原始的器具來完成,一擔穀子加工成糙米都要花上一天時間,最後由風車出殼過濾。除了農耕時代的耕作器具,農耕展覽館還收集了不同時期的各類票證、文化書刊等,全面展示了從古代到現代農耕時期農具,農民生活的演變史,許多人在這裡看到並且體驗陌生而又熟悉的農耕器具,感覺回到了童年,家長們帶孩子來此遊玩參觀,寓教於樂,寓學於樂,農民們在這裡感受農耕文化,體驗農事感受,暢談改革的發展變化,大大提升了大家的榮譽感、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