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志愿军靠此战术一天击退敌军21次进攻,敌我伤亡比27:1

为了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巩固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1950年10月,我国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当时,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经济凋敝,硬抗国富兵强的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

虽然取得了战争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但战争打的异常艰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志愿军投入最大兵力135万,中朝伤亡63万,韩国、联合国军投入最大兵力120万,伤亡57万。战争是解决矛盾的最终形式,“古来征战几人回”,战场是凶地,也是英雄辈出之地。在抗美援朝战役中,我志愿军不怕牺牲、智勇双全,曾在一次战斗中据守阵地一天击退敌军21次进攻,创造了敌我伤亡比27:1的战场神话。

1951年7月,交战双方开始进行停战谈判,但战争并没有就此停止,朝鲜战争进入了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交织的复杂局面,战争也从原来大规模的运动战转变为阵地防御战,我们的志愿军能否在阵地中顶住武器精良、火力迅猛的敌军进攻成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

此时,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将军注意到,有时打仗,在敌人的猛烈炮火轰炸中,把志愿军阵地都炸完了,大部分战士都会因此而牺牲,但也那么几个战士还是会活下来,经过一段时间实地考察和分析总结,陈赓将军发现

存活下来的志愿军战士多是因为躲在石头缝里而生存下来,于是提出了坑道战的想法。有些提出,挖了坑往里跳,等于是自挖坟墓。但陈赓将军说,坑道作战可以保护自己,消灭敌人,还要与野战工事结合起来,统一标准并配备必要的作战和生活设备,既要能藏又要能打。陈赓将军的提法得到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大力支持,并以联合司令部的名义发出通知。

1951年10月3日,抗美援朝战场上爆发了马良山战斗。联合国军派出英军一个师,美军机械化一个团一部,6个炮兵营,120余辆坦克及大量飞机援助下,向志愿军191师阵地实施多梯队、逐点轮番攻击。我军191师也先后增派炮兵、坦克依托掩护和野战工事,抗击敌人进攻。每天敌人都以一到两个团的兵力,在坦克、飞机的火力支援下,对我军阵地进行多梯队、逐点轮番攻击,据称敌军曾一天之内向我军阵地发射炮弹3万余发,可见攻击之猛烈、阵地之凶险。

马良山阵地经过多次争夺,我军曾5次被迫撤离,5次失而复得。在此次战争中,我军坚守216.8高地的一个连,面对敌人强大攻势,毫无畏惧、众志成城,依托坑道工事坚守阵地,一天之内连续21次击退联军猛烈攻击,击毙敌人700余人,我军战士伤亡26人。按当时我国33兵制来算,一个班10人只有,

一个连应该不足100人,被击毙的700敌军,死伤的人算都能达到2个半营,敌我伤亡比27:1,可谓差距巨大、实力悬殊。

战至10月8日,我军撤离马良山阵地,继续防御。此时,英军在坦克、飞机火力支援下,及美军的战场配合下,以伤亡2600余人的代价,硬是把军队向前推进3公里,暂时占领了马良山。到11月,我军再次部署兵力对马良山发起反攻,摧毁英军大量工事,将英军诱出工事予以击杀,全歼英军1个营,夺回马良山阵地。后来,英军多次再向我阵地发起进攻,均被我军击退。

整个马良山防御反击战,我军共击毙俘虏联军4400多人,击毁敌机14架、坦克6辆,我军伤亡1600余人,最终取得战争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