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美军遗物送到朝鲜,志愿军一试果然好使,战士们奔走相告

作者:原志愿军老战士 杨照明

20世纪是战争多发的世纪。生于20世纪的中国人可谓受尽各种内外战争之苦,但很少有人能在其一生中先后遭遇过日本军国主义的、德国法西斯的以及美帝国主义的这三种炸弹的轰炸,而我们在朝鲜战争中的空军对空侦听拓荒功臣熊德威却是这少数人之一。而且,他这不平凡的一生中最大的亮点正是他在跟美国空军较量中把对空侦听这一"绝活"拓荒出来的那一段激情岁月。

1937年熊德威12岁时,在故乡江西南昌从日本军国主义的狂轰滥炸中死里逃生,去英国投奔在牛津大学执教的父亲熊式一。二战中,在史无前例的伦敦大轰炸中,他不分昼夜钻到防空掩体中躲避德国法西斯的狂轰滥炸,尔后,连他自己也始料不及的是,在朝鲜战争中,又遭遇了美国空军不知多少次轰炸扫射。他在朝鲜战场上以"侦听"为武器,在地面上与美国空军较量了6个年头。

新中国成立不久爆发了朝鲜战争。1950年底,熊德威回到国内半年后,就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不惜放弃在首都安逸、平静的生活和工作岗位(文化部外联局),毅然决定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驻扎在安东一线基地的我军一支歼击机部队里担任英文翻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留学生中的唯一参军者。

那时,世界空军作战正在从活塞式战机时代向喷气式战机时代转变。由于双方从未对阵过,侵朝的美国空军和协助我国保卫东北空防的苏联空军还互不摸底,而又急于摸清对方的底。1950年12月,由于美苏两家空军战机首次正式接触以后,苏军屡屡不得手。

于是苏联空军师长别洛夫向我军方子翼师长提出,为何我机起飞以后,还没编好队,每每遇到在战区上空以逸待劳的美国战机严阵以待?他断定对方有地面监听系统在严密监控我军行动。所以,我们也得马上行动,建立自己的地面侦听。于是,志愿军空军立即着手筹建这一套人马。

在创建空军侦听系统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人和物两缺。一是缺少能够从事侦听的合格的英文翻译(后改称侦听员)。其次是缺少能够侦听到美机在空中通话的器材装备。一开始,只能由刚到朝鲜前线的熊德威一个人,使用我国南京产的一部俗称"十二灯"的短波收讯机不分昼夜,盲目搜索,全无头绪。

哪知正在一筹莫展之时,也就是1950年12月,美军一架RB-45由轻型轰炸机改装的侦察机被击落。据被俘的美军飞行员巴赫上尉供称,他们在空中通话使用的是一种美国制造的BC-639型超短波收讯机,并供述了通话方式等一系列技术层面的问题。熊德威如获至宝,马上层层上报。

几经周折,终于在云南昆明巫家坝机场发现抗战时期美国第十四航空队撤走时遗弃的这种BC-639型超短波收讯机,当即用最快速度运到朝鲜前线。熊德威根据他亲自审俘所得的关于敌机在空中进行通话的各种资料,开机试听,果然各型美军战机都在这台BC-639上的各个波段上争先恐后地"哇哇"叫个不停,其中夹杂着若干很有情报价值的信息,这实在太令人高兴了,从指挥所到部队飞行员,奔走相告。

紧接着,从军内外迅速召集的男女英文翻译纷纷到位。与此同时,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在昆明所有的这种BC-639型超短波收讯机统统地集中到了朝鲜前线。另外,后来在湖南芷江也发现了这种BC-639型收讯机。这样,我空军对空侦听工作立即打开了局面。

来源:《志愿军老兵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