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收藏奇石种类很多,你知道最早收藏是什么朝代么?

以人类艺术起源说为背景:赏石艺术属于游戏说范畴。以人类艺术发展史为背景:在原始艺术发展时期,石头作为劳动生产工具;在古典艺术发展时期,奇石被当作大自然的缩影,没有列入艺术品范畴;在现代艺术发展时期,观赏性的"奇石作品",可以列入观赏艺术品范畴。艺术观念之差异,引发"奇石是否是艺术品"之争。古典赏石文化发展时期的赏石家,仅想在奇石藏品中获取什么;当代赏石文化发展时期的赏石家,更想在"奇石作品"中表达什么。

一、以人类艺术起源为背景:赏石艺术属于游戏说范畴

回顾人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四种成因:其一、为劳动说。如劳动创造了石斧,为了农耕。后来又延续创造了石刻、石像。如今,历史上留存下来的雕刻石像,都被公认为是石雕艺术品。其二、为摹仿说。盛水的彩陶壶,造型模仿天然葫芦,其纹饰摹仿水波、青蛙形体,河流、树之倒影。故彩陶是摹仿说艺术品的典型。 其三、为巫术说。这主要指史前岩画,因为人类曾经历过一个巫术时代。如不少史前岩画都画在险峻的岩洞里,不便让人观赏,且画面多有长矛刺戳动物、野牛狂奔等,其艺术特征,只能用巫术来解释。 其四、为游戏说。游戏说是最接近艺术起源的真实,后来演变为娱乐说、艺术品的娱乐功能。如赏玩奇石首先是自娱自乐,其次才是自娱他乐。在史前的陶钵里,考古学家曾发现古代先民由绳索串连在一起的砾石,这可能就是最早的砾石项链奇石装饰品、奇石艺术品,也有赏石史家把此当作人类赏石文化的起始。无论此说是否牵强,但赏石艺术属于艺术起源的游戏说范畴,却是不容置疑的。

二、以人类艺术发展史为背景:奇石从非艺术品到艺术品

在人类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上,艺术的发展,实际上已有一个很简单的三段式:即原始艺术发展时期;古典艺术发展时期;现代艺术(包括现当代所有艺术流派)发展时期。

1、在原始艺术时期,艺术以实用为目的,其所满足的实际上只有实用需求与情感需求。前者可以用彩陶壶、罐来印证,彩陶纹饰虽然有装饰艺术性,但其主要是作为盛水、蓄水的实用器。后者可以用舞蹈来印证,美国的苏珊·朗格认为:舞蹈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围着篝火跳舞,主要是为了渲泄情感,满足情感的需要。手拉手意味着人与人之间需要关爱,当然跳舞还有驱寒的作用,还可以消隐野兽袭击的恐怖感。当时,赏石艺术还没有产生,石头只被打制成劳动生产工具。

2、在古典艺术发展时期,艺术以“认识”世界为目的,“真实”地再现,成为权威性的标准。如秦汉时期我国的秦俑、说唱俑,面部表情均栩栩如生。如文艺复兴时期米凯朗琪罗、达·芬奇、拉菲尔的雕塑绘画,罗丹的雕塑,包括王朝闻先生在延安时期等创作的现实主义雕塑作品,都属于艺术以“认识”世界为目的,以“真实”为评判标准。这里不能不提唐宋绘画,虽然唐朝王维开创了文人画,但宋徽宗时期的宫廷画,包括宋徽宗皇帝赵佶本身的花卉画以及马远、夏圭的山水画,其评判标准也同上,画家们崇尚去自然界写生,目的就是要“真实”地“认识”世界。对应赏石文化:魏晋开始,奇石从园林建筑里脱颖而出,开始成为独立的观赏对象。到了唐宋,赏石成了文人士大夫的一种风尚,唐朝开始流行的太湖石,宋朝开始流行的灵璧石,直到宋朝米芾等人提出"皱、瘦、漏、透"的相石法,当时文人士大夫赏石以天人合一为理念,以修身养性、感悟人生为目的。故传统园林石、供石,本身与古典艺术发展时期的艺术理念:以“认识”世界为目的,以"真实"再现为标准,格格不入,不可能把其列入艺术品范畴。况且,当时的赏石家也从未把供石当作艺术品来观赏、评判。

所以,在魏晋、唐宋历史文化氛围里,传统供石没有被当作艺术品,在元明清民国建国初期,当"皱、瘦、漏、透"的传统相石法仍占据赏石界的主导地位之时,太湖石、灵璧石、英石、昆石仍作为主要的赏石对象,传统供石仍没有被当作艺术品。因为世界艺术史上的古典艺术发展时期,一直影响到中国“五·四”时期前,即二十世纪初期。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海外或受西方艺术思潮影响的文学艺术家,包括刘海粟、徐悲鸿、李金发、施蛰成等人的文学艺术作品,引发了一阵阵现代主义的思潮。但左翼文化运动的兴起,在当时的中国文化艺术界仍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或是革命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的文化艺术作品占主导地位。直到"文革"结束,在改革开放的同时,中国大地上才又出现了一种文化复兴景象,现代主义才有了较肥沃的生长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