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面对女真入侵,为什么南宋能守住南方,南明却不行?

NO.29 南明为何顶不住

文|寒山忆雪


宋朝和明朝这两个朝代,在某些方面,有很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普遍推行科举选拔官员的制度,中央集权的程度几乎差不多,而且都有着成熟的庶族文官政治。

两者虽然在诞生的方式上不太一样,但在灭亡的方式极度相似,都是亡于外族政权的入侵。所不同的是,明亡于女真,宋亡于蒙古。

不过,历史学界通常把宋朝劈开成南北宋两部分。北宋被女真人攻灭,宋皇室康王赵构在南方重建了朝廷,也就是南宋。

而明朝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都城连续被农民军和女真人占领,明皇室福王朱由崧也在南方重建了朝廷,也就是南明。

在这一点上,两者倒是很相似。但是非常不同的是,南宋挡住了女真人的进攻,并守住了南方半壁江山,延续了将近150年。而南明却没能挡住女真人的进攻,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被女真人建立的清朝彻底攻灭。

为什么南宋可以守住南方的半壁江山,而南明却没能做到呢?

01 错误的归因

有很多人认为,南明建立时面临的局面比南宋好。

简单来说,三个方面。

政治方面。明朝以南京为留都(副首都),配套设置了一个类似于北京的中央机构,所以北京被攻破后,南京有现成的备用机构,可以立马重建朝廷。这使得福王南下之后,直接就可以在南京即位。

南京故宫午门遗址

而宋朝在都城东京以外,并没有一套备用的中央机构,这使得金兵攻破东京后,宋朝的中央机构几乎被一锅端,康王赵构重建朝廷时,只能靠封疆大吏和金兵留下的张邦昌傀儡政府反水来重建朝廷。

军事方面。明朝在南京配备了留守军队,南方各省也有驻扎的卫所军队,总计没有百万,也有大几十万。尤其是从北方南下投靠的江北四镇,兵力总计十几万,可以直接在江北淮南地区形成防线。

而宋朝在军事上实行的是强干弱枝的政策,也就是朝廷禁军强大,各地方的厢军弱小。所以金兵攻破东京后,整个宋王朝的军事力量基本报销,赵构需要重新募兵重建军队,以至于在南宋最初的几年里,赵构无力阻挡金兵南下,一路从南京(商丘)逃到浙江舟山。

国际局势方面。南明初建时,北方被李自成占据,满清入关后,李自成也控制了陕甘、河南、山西,清军需要先对付李自成,才能对付南明。

而南宋初建时,北方并没有比较强的起义军政权来阻挡金兵,偏居一隅的西夏也并没有起到牵制金国的作用,金兵可以全力对付南宋。

这些看法,不仅众多历史爱好者表示赞同,连史学大家顾诚先生也这么主张。

那么既然南明建立时面临的局势“这么好”,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呢?

秉持上面观点的人,往往会把原因归结为,南宋只有康王赵构这一个合法的皇位继承人,而南明则有很多藩王来竞争皇位,这就导致了南宋没有出现内斗,而南明频繁的出现内斗。无内斗导致了南宋在南方站稳脚跟,而频繁的内斗则导致了南明很快灭亡。

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还是有一点的。

比如南明弘光朝,马党与东林党的内斗,导致了朝廷没有把精力放在治国理政和加强军备上,更导致了湖北的左良玉借机南下清君侧,让弘光朝爆发内战。最终,不仅湖北没有明军抵挡李自成和清军,淮河沿线的明军也要撤到南京西面和左良玉开片,使得东西两个防线全部瓦解,清军最终突破长江,占领南京。

再比如南明隆武朝,隆武皇帝和鲁王的内斗,导致明军没能集中力量防守浙江,最终清军火速突破浙江和福建,把鲁王逼到海上,并在福建生擒隆武皇帝。

再比如南明永历朝初期,永历皇帝与隆武皇帝的弟弟内斗,导致清军从福建急行军,趁虚占领广州,南明进而丢失了整个广东。

再比如永历朝中期,李定国和孙可望两部互相内斗,导致西南地区坚守了十几年的根据地,几年之间就被清军彻底攻占,南明也因此而覆灭。

而南宋呢,好像找不到这样的内斗,仅有的可能存在的内部威胁,比如苗刘兵变、洞庭湖义军,也都被南宋化解掉了。

一个内部争斗,一个是内部团结,看起来好像确实是南宋和南明命运分道的原因。

但是如果我们反过来看呢?假如南明没有内斗,内部团结一致,又能怎样?


02 没有内斗会怎样

假如南明没有内斗,就能像南宋一样守住南方了吗?

如果弘光朝没有马党和东林党的内斗,并且也没有引发左良玉和南京朝廷内战,左良玉守湖北,江北四镇守两淮,南明就能挡得住多铎和阿济格的十几万南征军了吗?

在崇祯朝,有比左良玉、江北四镇更精锐的明军,不也一样没挡住清军的进攻。现在仅仅只给南明军队一年的时间,这些弱小的军队就能挡住清军了?大概率还是没有可能阻挡得住。

再往下推,如果隆武皇帝和鲁王没有内斗,并且浙江和福建都在隆武皇帝的统治之下,南明军队就能挡得住清军了?

要知道,浙江的军队仅仅只有三五万卫所军,明代中期卫所军就开始溃烂了,更何况明末。这些卫所军,只能充当地方安保力量来使用。而福建的郑芝龙有钱有势,由他出资招募的军队,可以与清军周旋一下,后来他儿子郑成功组建的军队和清军对抗了十几年就是证明。

但是郑芝龙的选择是投降清廷。也就是说,浙江的军队挡不住清军,福建的军队又不去挡清军,隆武朝就算没有皇室内斗,只怕也免不了丢失福建浙江的命运,顶多隆武皇帝可能逃脱这场突袭。

再往下推,福建浙江丢失之后,不管接下来的两广主政者是隆武皇帝,还是永历皇帝,只剩下两广之地,和夺取了大半个关内的大清国相比,力量实在太悬殊。就算可以避免福建清军的一场急行军的突袭,又能扛得住从江西和湖南来的十几万清军主力吗?

答案仍然是非常悲观的。

那么最后还是只能寄希望于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大西军。

大西军在云贵两省韬光养晦了七八年,一出场就收复大半个四川,在湖南、广西干死大清国两位亲王,收复了整个广西和大半个湖南。如果孙李没有内斗,能干的过大清国吗?

答案依然很悲观,为啥?

大西军牢固的根据地是云贵两省,人口和物产都比较少,属于贫瘠的穷省。就算占据了四川、湖南和广西,四川早已经残破不堪,湖南和广西的实力,也远远比不上江南,更何况是占据了大半个汉地十八省的大清国呢?

孙李就算不内斗,至少稳住大西南根据地问题不大,但要打赢实力强大的大清国,希望就非常渺茫了。如果战争演变成长期对峙,就会像三国时期的曹魏和蜀汉对峙那样,变成了纯粹国力的对拼,大西军的结局非常不乐观。

所以总的来说,内斗是导致南明加速灭亡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但反过来,没有内斗,南明守住南方的希望也非常渺茫。

南明想要像南宋那样守住南方,唯一的希望就是,在最早的弘光朝时期,就把清军挡在秦岭淮河以北。然后把战争变成长期对峙,变成南方和北方的国力比拼。

要想把清军挡在淮河以北,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湖北和两淮地区拥有强大的军队。

而要拥有强大的军队,必须得有健全的财政体系,有充足的军粮和后勤物资,这样,军队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训练,提高战斗能力。

军队的训练并不是难事,在财政充裕的情况下,军队组织没有崩塌的情况下,半年的训练就可以上战场拼杀而不乱阵脚。

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南明有充裕的财政吗?

对不起,真没有。


03 跌倒在上坡路上

南宋和南明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综合实力是天壤之别。

南宋建立的时候,距离宋朝建国仅仅只有160多年,相当于明朝的嘉靖皇帝早期。王朝周期律决定了宋王朝在两宋之交时,行政系统还处在可以正常运转的状态,财政也没有溃烂。尤其是王安石变法残留下来的一些财政措施,让宋神宗之后的财政状况,比北宋中期还要略微好一些。

在这种情况下,宋徽宗的哥哥宋哲宗时期,北宋还出兵占领了青海地区,设立的陇右都护府。到宋徽宗时期,北宋西揍西夏,南平方腊,如果没有金兵,哲宗、徽宗时期完全可以算得上是宋朝的一个中兴时期。

除此以外,哲宗、徽宗时期,宋王朝的境内并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仅仅是南方,就是北方地区,各地的郡县也没有遭到像晚明那样的大破坏。当然,金兵的两次入侵,名义上割走了山西和河北,但是那里的百姓仍然有能力掀起抗金大潮,岳飞就是当时河北抗金的八字军的一员。

所以康王赵构继承的,是一个几乎完好无损,只不过被金兵黑虎掏心刺中心脏的宋王朝。

此时的南宋,只需要重建中央政府,重建禁军,给宋王朝的心脏做个搭桥手术就行了。

幸运的是,金国无意占领宋朝的都城,他们在东京留下来的张邦昌傀儡政府,很快就完璧归赵,回到了赵构的麾下。而赵构在宋朝的南京(商丘),也重建了中央政府,召集了中原地区散落的禁军势力,重建了中央军。

与此同时,陕甘仍然在手,那里有长期和西夏作战、战斗力强悍的西军。心脏搭桥手术成功的宋王朝,和宋徽宗时期相比,只不过丢失了山西和河北。

此后,依靠健全的财政系统,支撑着陕甘的西军和中原的禁军与金兵拼杀。张浚在陕甘、宗泽在中原、八字军在河北,牵制了金兵对南方的进攻,使得赵构成功的把中央政府搬迁到了南方,并在南方构建了强大的边防军,用以防守湖北和两淮。

等金兵彻底打败宋朝的禁军和西军,啃下中原和陕甘时,赵构已经在南方赢得了三四年的时间,吴玠在四川、岳飞在湖北、张俊刘光世在淮西、韩世忠在淮东,沿着秦岭淮河一线构建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也就是说,宋朝以整个国家的实力和金国拼杀,最终丢掉了北方,保住了南方。

打个比方,正在壮年的老宋,与隔壁壮汉老金互殴,最终老宋被打的鼻青脸肿,丢掉了前院,而老金也中了老宋几拳,头晕眼花,再也夺不下老宋家的后院。

那么南明又是什么情况呢?


04 可怜的遗产

南明建立时,距离明朝建立已经有276年了。

按照王朝周期律,南明建立前的晚明,已经进入了垂垂老矣的状态。

这个时期的明王朝,行政系统老化、行政效率严重低下不说,更重要的是财政系统已经几乎崩溃了。

从万历中期开始,明朝的财政收入,就因为万历三大征等战争,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所幸的是,张居正的改革给万历积攒了几百万两白银的家当。但这些家当使完了之后,财政危机就出现了。

面对财政危机,万历和天启祖孙二人的措施,都是加征矿税,不过这些仅仅只能缓解一下燃眉之急,明王朝的赋税重头还在田税上。

但是张居正的改革表面上是为了万历攒下了一笔家当,但实际上是饮鸩止渴的行为。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征收实物税为征收货币税。征收货币也不要紧,历朝历代以铜钱为主要货币,朝廷掌握大量的铜资源,可以平抑货币市场随时发生的变动。但张居正却把征收赋税的货币定为白银,而明朝的白银产量很少,大批量的白银依赖从日本和美洲进口。

好巧不巧的是,晚明时期,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美洲的白银被西班牙大量投入到了欧洲战场。输入中国的白银变少,明帝国发生了通货紧缩。

随之而来的就是银贵钱贱,农民生产的粮食卖出的铜钱,根本兑换不到足够的白银来缴税。长此以往,自耕农不堪重负,纷纷卖田逃亡。明朝的财政在晚明时期严重恶化。

在不懂得经济规律的情况下,万历皇帝把财政税收的比例向矿税和工商税上倾斜,也是一条不坏的选择。但是这个选择在崇祯皇帝登基后便遭到废除,换来的是继续加征田税,此后的财政情况急转直下。

这种一环扣一环的财政危机,导致了更多自耕农的破产逃亡,同时也导致明朝再也无法给士兵发下足额的军饷。当东北女真人的危机出现之后,朝廷把更多的财政收入投入到关宁战场,西北的边军长期缺乏军饷,最终与破产的农民合流,形成了大规模的民变(农民起义)。

民变席卷大半个关内,导致大部分州县遭到破坏,不仅财政税收无从收起,行政体系也因此崩坏。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财政越紧张,越要加征田税,破产的农民就越来越多,民变范围就越来越大,需要镇压民变的兵力就越要增加,行政体系和财政体系崩塌的就范围就越大,财政就越吃紧,于是就越要加征田税……

崇祯朝短短十七年,农民起义席卷了陕甘、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而清军的入塞劫掠,又破坏了河北、山东两省的生产,整个帝国经济尚且完好的地区,只有云贵、两广、福建和江浙。

这其中,云贵又是贫瘠之地,所以在南明建立的前夕,经济完好的地方,只有江浙和岭南了。

偏偏,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当时的大航海商业,催生了江浙地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宋朝,江浙地区是粮食的重点产地,所谓“苏湖熟天下足”,指的就是江浙。而明朝,江浙地区变成了商品经济作物的产地,棉花与桑树的种植比例巨大,以至于人口稠密的江南,粮食居然不能自给自足,需要从湖北湖南购买粮食,所谓“湖广熟天下足”,指的就是这个。

所以弘光朝初建时,它所继承的,是一个疆土残破、财政崩溃的垂死的帝国。北方的疆土沦陷于农民军,重点产粮区四川和两湖遭到了农民军的大破坏,仅有的可以依靠的江南,却是个粮食都不能自给自足的商业区。

打个比方,被农民军和清军揍得只剩下半口气的老明,因为老李和老清的开掐,暂时得到了一年喘气的时间。一年之后,老李被老清干死,只剩下半口气的南明,再迎接老清的最后一脚,终于眼一闭腿一挺,咽气了。


05 小结

我们再简单总结一下。

南宋建立时,继承的是鼎盛时期北宋的遗产,基本完整的疆土(丢了山西和河北)、基本健全的行政系统和财政体系、基本完整的军队体系,在与无意坚决南下入主中原的金国拼杀了十几年之后,最终保住了南方半壁江山。

而南明建立时,继承的是基本垂死的明朝的遗产,没有遭到破坏的疆土只剩下江浙和岭南,行政系统和财政体系几乎崩溃,成建制的军队又大多是从北方败退南下的少量残兵败将(江北四镇),南方的卫所军基本就是保安队,北方的李自成没有起到阻挡清军的作用,清军在多尔衮的统领下,入主中原的决心又比较强。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清国暂缓了南下的速度,南明的弘光朝廷获得至少两年的时间,在江南重新普及粮食作物,并且第二年的秋收确保能大丰收,然后靠着充足的粮食硬通货,训练军队,构建两淮和湖北的防线,才能有勉强守住南方的希望。

当然,这只是最理想的状态,一般重建行政系统和财政体系,没有三五年的时间,很难做到。

而我们都知道,李自成在北方不到一年时间,就彻底败给了彪悍的八旗军。

华夏的多舛之命,似乎就这样注定了。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头条号

「寒山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