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细节决定成败,看完这一篇文章你就懂了


本集收录中外历代大师作品中的细节。一次让你看个够,文章较长,请慢看。从中可以发现大师们精湛的技艺与高超的水准以及对人物、服饰的精准刻画。你也可以发现中国古人作画也同样是工艺精湛。


1



写实绘画源自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写实绘画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得以壮大,历经500年的辉煌,产生了许多艺术大师、巨匠和艺术史上的不朽名作。






大师的写实能力达到了十分惊人底部

细节之精湛着实让人拍好









手,是人物的第二张脸。

写实大师笔下的手,

活灵活现。

有的娇柔,

有的纤细。







古典大师的写实油画,给我们带来绝对不同于摄影作品的震撼,

已经精神和心灵的饕餮盛宴。

在艺术发展中,出现了一个“奇葩”画家,他的绘画方式十分独特,被人称为“光影魔术师”。他就是“自拍狂魔”伦勃朗。


伦勃朗这张表情逗趣的自画像创作于1630年,这是一件蚀刻版画作品。可能很难找到比伦勃朗更热爱创作自画像的人。这位杰出的荷兰画家在一生中留下90余幅风格各异的自画像。



在这些大量的自画像中,人们会惊叹于画面中精准、动人的神态和光影。自画像也画得如此精致,伦勃朗是怎么做到的?爱画菌深究之下,终于发现发表在《光学期刊》(Journal of Optics)居然有这样一篇论文。论文作者弗朗西斯·奥尼尔(Francis O'Neill)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在高超的技艺之外,伦勃朗在自画像中可能还使用了一些光学技术手段,利用凹面镜制造了自己的投影。


一种用来描摹图像的暗箱。图片来自:wikipedia

论文作者弗朗西斯·奥尼尔(Francis O'Neill)还亲自上阵进行了演示,他利用平面镜和凹面镜在铜板上投射出了自己的头像:


其实,自15世纪开始,所谓的暗箱就被作为绘画辅助工具使用,这些设备类似于小孔成像的原理,早就被运用到了绘画中,这也是照相机的前身。

当然对于伦勃朗这样的著名画家来说,运用这样的技术确实会引起巨大争议。


论文中列举的投影方式之一。、

论文中说得也只能是可能,伦勃朗的自画像大多为尺寸较小的铜板上画的。这为运用暗箱画画提供了一些依据。铜板成像,小幅画更加清晰。



1628年,伦勃朗在铜板上画下了这幅满面笑容的自画像。

在1652~1669年的自画像中,从眉毛到下巴的距离最多也只相差4厘米左右。这或许也说明,这些自画像是利用同样的投影设备进行创作的。

大师也“作弊”?不,爱画菌不是这个意思

艺术家们接受当时先进的光学设备,并将它们利用在自己的创作上,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2


中国古人画画同样注重细节,不过并非在写实上的细节,不仅仅在于绘画最终的细节,在绘画过程中的细节也同样精湛。

中国工笔画历来以其精巧细腻的线条、富丽明艳的色彩而著称。

首先,我们来看下《捣练图》的绘画工艺。


《捣练图》可放大观看

《捣练图》描绘了三组劳动场面,共十二个人物形象。作者为我们演示了其中一个人物的绘画过程。


……中的一个人物为模特。



首先

磨墨

边磨墨,边加水调匀,磨墨有很多讲究,详情请看爱画菌其他文章。




然后就是画线稿

国画里这种笔叫做勾线笔,很细。



现在纸上勾出轮廓。要十分小心了。




再就要处理绢布

生绢本身并不吸水,所以是不着色的,因此还需要先处理一下绢布。先将胶和矾分别溶解,再将胶液和矾液配置成胶矾水。



用板刷沾取足够胶矾水,快速均匀地涂抹到平铺的绢布上。刷的时候要一笔紧挨一笔,不留空隙,以防止漏矾。



这其中的原理呢,就是胶矾水可以起到固定墨色和颜料的作用,防止晕色、脱色。但是,胶和矾必须按照严格的比例调配:矾过多,纸发脆、易碎,不利于绘制;矾过少,颜料不易附着;胶过多,笔画上去会打滑。

然后再将处理后的绢布放置在平板上,铺平、伸展并用胶水固定



过了这一步,就等绢布干透,就可以作为画布了。



绢布处理完成




勾勒

需要将绢布反过来在勾一遍线描。



沿着重新描绘一遍



通过笔的轻重缓急控制笔的粗细,(没点功力怕是不行)



勾勒完成后等待干




再就是上色

由于绢布是很薄的,所以上色前需要在背面上底色,以衬托正面的颜色——这一过程专业语言叫作“托色”。

一般来说使用的就是白色颜料。



深色的部分才会使用深色颜料,比如凳子与头发






待背面颜料干透之后,才可以在正面上色。

首先,浅色的部分要先上一层底色,然后开始准备各色颜料。传统中国画通常使用矿物颜料,因为矿物颜料呈色稳固、经久不变。



小心地填充彩色区域



这时候需要同时使用两支笔。一支用于上色,另一支只沾取清水,用于渲染,从而呈现出晕染的效果。所以有时看到画国画拿着几只笔,外行看着是装X,实际上并非如此。




和西方绘画一样,也需要多种颜色调和。







在上色过程中,有些部位(例如皮肤)需要用很浅的颜色层层叠加、不断调整,才能呈现出理想、自然的颜色。




其他部位则需要十分精细的画功,如人物面部细节(这不是一般人可以驾驭得了的)



发饰



衣服花纹




坐垫花纹,等等




当然,上色完成后,最后再用墨色勾勒一遍轮廓,



这样,我们的人物就画好啦



一个人物就这样复杂,场景画就更不得了了。

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清明上河图》也是精湛。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3


那么当代,不得不提到写实大师冷军,绘画细节自然是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