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的传承、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祠堂

祠堂,不仅是一部家族史, 也是反映当地文化的“活化石”。祠堂是家庙,是祭祀先祖的地方。历史上,中国的每一个家族都会修建自己的宗祠,来纪念列祖列宗,传承家训与家风。一些大家族,还会在祠堂外面修建牌坊。

汝城县地处湘赣粤三省交界地,被誉为“中国古祠堂文化之乡”,保留着940座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包括为纪念监察御史范辂的绣衣坊、记录范氏一门叔侄同堂的中丞公祠,以及彰表理学名臣、太子太保朱英的“太保第”等古迹。诗词楹联赋、碑刻雕塑楼、牌匾额堂号这些精巧匠心的背后是南北交融以“汝”为中心文化层。始于宋,理学鼻祖周敦颐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盛于明,明朝汝城15位进士,政绩卓越、光耀门楣。

宗祠是一个家族神圣的精神家园,是充满家族凝聚力的议事场所,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一些专家和学者鼓吹城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但却忽视了华夏民族之所以长存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生生不息,并不单纯的源于庙堂和城市,更多的源于广袤的960万平方公里上无数的祠堂和村庄;中国人的家国天下,不单纯“国”和“天”,更是“家”和“下”的延续和传承,一旦祠堂和村庄真的消亡了,不出三代华夏民族或许就真的从根上消亡了,华夏文明也就被这些专家和学者忽悠而消亡了!

浓浓的乡愁才是中国人永远的精神家园,回不去的才是故土!祠堂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和精神家园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