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 筑梦太空 记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宣明

作为我国微机械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微型机械研究室;作为曾经的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所长,他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有效载荷分系统行政总指挥;作为筑梦太空的领头人,他带领团队成功将国内第一颗商用卫星“吉林一号”送上太空……十余载光阴,悠悠一瞬间。他用满心满眼的家国情怀,带领我们进入了“卫星+”时代。他,就是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宣明。

创新管理 科学布局 走出“研产学”并举新路径

从2003年开始,宣明在长春光机所当了12年所长,在他的带领下,长春光机所不但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项目、中科院重点基金等课题,在微机械领域取得了多项首创性研究成果,还积极推进研究所运行、激励机制创新,确立了研产学并举的发展道路;规划了大面积光刻技术、大口径光学技术、以载荷为核心的卫星设计技术、短波光刻技术等多项重大发展方向。在航天有效载荷,航天、空相机,大面积光栅刻划机,大口径光学系统,193nm光刻镜头等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满足了多项国家国防及基础设备设施领域重大战略需求,获得十余项包括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与此同时,创立了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孵化器,成功孵化了包括一家A股上市公司在内的20余家高科技企业。十余年间,光机所科研合同额增长15倍,职工收入增长十余倍,使光机所一举改变了发展缓慢的状态,快速发展为中科院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研究所,成为我国国防光电仪器设备研发基地、光电子产业基地、光电子领域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再次巩固了其“中国光学摇篮”的地位。

“我一直倡导‘技术创新’辅助科学发展,发扬‘研产学’并举的长春光机所科研精神。一直提议以长春光机所为核心,以‘研产学’并举为发展模式;以产权为纽带,建若干个成果孵化基地;以大企业为研究单元,形成一个良性的自我循环体系,将长春光机所打造成国家重大科研生产基地。”宣明说,当所长12年,他把长春光机所这个“国家科技队”变成一个“高科技公司”,具备直接造福国家和人民的能力。

厚积薄发 一飞冲天 书写航天遥感领域的新高度

2005年,宣明率领研发团队提出“星载一体化”的整星设计理念,经刻苦攻关,先后突破了大口径、轻量化光机装调技术,高速、高信噪比、低功耗光电成像技术,高机动、高精度姿态控制技术等一系列“星载一体化”技术。技术成熟后,宣明全力推动此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于2014年底由吉林省政府、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股东单位及多名技术骨干共出资12.66亿元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商业卫星公司——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宣明亲自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2015年10月,“吉林一号”一箭四星成功发射,多项技术指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创造了包括国际上首颗米级高清彩色视频卫星等在内的多项第一,拉开了我国商业航天的大幕。截至2020年3月份,通过9次成功发射将16颗“吉林一号”卫星送入太空,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在宣明的带领下,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唯一一家集卫星研发、生产、发射、运营、应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行商业卫星公司。通过自主运营管理,“吉林一号”卫星已为农、林、水利、交通等领域提供了40000余次高质量的遥感信息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围绕长光卫星,一个以航天信息应用为核心目标的产业集群已初现规模。“吉林一号”已经成为我国航天遥感领域的一个响亮的名牌,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领头羊。

倾心公益 笃行致远 打造航天科普新平台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在宣明眼中,教育是创新创业的根基,人才是科技型企业的支撑。2018年10月,在宣明的推动下,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公益性航天科普教育,倾力打造的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免费对外开放。科普教育基地总面积4000平方米,由航天知识科普长廊、光影体验厅、科普教育厅组成,可同时接纳500人。在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内,不仅可以了解空间环境、航天器、航天相机、卫星构造、遥感应用、火箭、无人机等多个主题的航天知识,还可以近距离看到卫星真实的生产、试验、总装等过程。自开放以来,科普教育基地已接待中小学校、高校、企业、市民团体等100多个团体20000余人参观,一度掀起了参观热潮,成为了吉林省普及航天科普知识的重要平台之一。

这些年,宣明时常告诫身边的科技人员:要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相信,未来的长光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在宣明的带领下,一定能够乘势而上,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引擎,一路高歌,破浪前行。

长春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