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春秋」秦汉时期的民族互动中看九原郡的历史地位(一)

雷依群 咸阳师范学院历史系➥

秦汉时期中原和北边各民族的交往是学界长期以来最为关注的问题。这种交往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确切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这个时期是中原农业经济与北方草原游牧经济,是中原定居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剧烈互动的时期,这种互动常常表现为战争掠夺和贡赐贸易文化交流。其中既有环境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其实质则是两种文化的相互排斥,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是朝着促进历史进步而向前发展。



九原位于农牧业交界的边缘地带,曾先后作为赵国、秦国及秦汉王朝边防、文化交流和对外贸易的边防重镇。秦汉时代的九原具有其他地方不具备的许多特点,一是她的开放性,包容性:二是她的强烈的辐射性:三是对国家盛衰的影响。九原优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在历史上成为多民族、多种文化的汇合之地,九原处于北方的核心地带,其文化对周边(漠北、西域、中原)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国家盛衰是九原历史发展的根本,而九原作为中原王朝的北边重镇她的盛衰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研究九原历史和文化对我们今天文化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极具特殊意义。



秦汉时期,在今天的蒙古高原曾经是匈奴人活动的主要地区,由于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与中原地区传统的农业文明相比较,畜牧业即草原游牧是他们最主要的经济形态,司马迁曾写道“匈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驼、驴、骡、駃騠、騊駼、驔骐。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处耕田之业”。 这种经济形式上的差异,使南北民族产之间生了不同的经济和文化需求,至少从春秋战国时代起,由这种差异引起的矛盾和斗争就日益加剧。当时处在中原北部的诸侯国已经感觉到甚至面临北方游牧势力的威胁,如赵武灵王仿照胡人变更服装和军队的马车系统,说明赵国面临北方胡人和南部对手的双重挑战而主动地改弦易辙。

北方草原游牧经济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互动在秦汉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匈奴族也建立了自己的集权政权,并且在长期斗争过程中,逐步统一了蒙古高原,虽然在这个时期,在匈奴族的周边还有诸如林胡、楼烦、东胡等强大的部族国家存在,但匈奴已成为北方草原最为强大的国家,却是不争的事实。“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善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又渡河据阳山北假中”匈奴与秦的接触就更为直接。

关于匈奴与秦朝的关系较早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中就是上述《史记•匈奴列传》里讲到的秦始皇派蒙恬北击胡事件,但此事在《史记》中却有不同的说法,“《史记•蒙恬列传》说蒙恬暴师在外十余年,但是《史记•六国年表》载此事是在始皇三十三年,,《资治通鉴》也说这件事是在始皇三十三年,始皇死于三十七年(公园前210年),始皇死后,蒙恬也被赐死。假如蒙恬是在始皇三十三年被遣去征伐匈奴与修建长城,那么蒙恬在外只有四年的时间,不能谓暴师在外十余年。若说暴师在外十余年是对的,那么蒙恬被派遣征伐匈奴与修建长城应在始皇二十六年或二十七年,负责暴师在外十余年这句话就错了。”因此“蒙恬被遣到边境备胡筑城似应以始皇二十六年或二十七年为合理 。而在此前,九原郡尚在赵国的控制中。“九原地区至迟在魏襄王十七年亦即赵武灵王二十四年即已被赵国控制,时‘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说明赵国已拓地至此,幷设郡治理” 。


编辑: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