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天丢38座城市,豫中会战是怎么打的?飞将军不过如此

文 青史之名

1944年,抗日战争已经接近了尾声,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美军打进日本本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然而此时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依然盘踞着日本陆军的主力部队垂死挣扎,中国抗日部队和日军的较量还在激烈地进行,战后我们看发生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只不过是垂死日军的回光返照,不过却是集中优势兵力发动的最为猛烈的一击。

豫湘桂战役

豫中会战是豫湘桂战役的第一阶段,也是此战役三大会战中的一个,1944年侵华日军发动了名为主动攻击实则是战略防御的从北向南的豫湘桂战役,第一阶段是由盘踞在华北的日军主力主动进攻河南,作战代号为“KO号作战”,然后与华中地区的日军第13军配合盘踞在湖南的第11军进攻湖南。

豫中战役

第一阶段的豫中会战日军集结了华北方面军第1、12军(下辖至少三个师团)两个军,外加关东军第27师团和第11、13军一部,兵力达到了14.8万人,坦克装甲车数量就达到了691辆,指挥官是臭名昭著的岗村宁次,而此时的河南隶属于抗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是蒋鼎文,人称“飞将军”,副司令长官汤恩伯,被日军称为“天字第一号大敌”,集结了8个集团军30万人迎击日军。

岗村宁次

按照抗日战争中的战力对比,此次会战对抗日部队极为不利,况且此次会战日本华北方面军全军出动,气势汹汹的向河南扑来,给蒋鼎文和汤恩伯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会战自打响后分为几个重要的节点,第一个节点便是抗日部队依托天险黄河设置的防线,负责防守100公里黄河沿岸的是第28集团军,1944年4月7日夜,日军第37师团与独立混成旅第7旅团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成功的强渡,而抗日部队第28集团军损失惨重,被迫放弃阵地后撤。

蒋鼎文

第二个节点是保卫许昌,日军进攻许昌的主力是第27、37、110三个师团,其余日军在许昌外围阻援,战前110师团驻扎在密县,抗日部队首先发难,汤恩伯率领第29军和第13军的两个师对110师团驻守的密县发起了攻击,迫使110师团由进攻转为防御,然而此时日军其余两个师团随即向许昌发起了攻击,守城的29师损失惨重,许昌失陷。

第三个节点汤恩伯兵团被击溃,日军猜测的没有错,豫中会战汤恩伯兵团是绝对的主力,而兵团的主力就是第13军,许昌失陷后,日军的战斗方向有两个,一是向洛阳附近集结发起进攻洛阳的战役,其二则是集中兵力寻歼汤恩伯兵团,5月4日,汤恩伯兵团第9军和第13军被日军分割包围,虽然最后突围,但是损失惨重,基本被打残。

汤恩伯

第四个节点就是洛阳攻守战,日军的“菊兵团”14个大队加1个重炮兵大队对已经被包围的洛阳展开了攻击,坚守洛阳城的是第15军的7个团,光兵力就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更何况洛阳外围的抗日部队已经被日军打散溃逃,虽然守城的抗日部队奋勇抵抗,然而也无济于事,战斗异常激烈,5月24日傍晚,面对已经攻入洛阳的日军,第15军军长率领残余的守城部队突围,洛阳城失陷。

进攻洛阳的日军

至此,豫中会战结束,此战日军集结了华北地区的精锐部队对河南采取了大规模进攻,而按照抗日战争的战力对比,第一战区集结的兵力是难以抵抗日军十几万部队的进攻的,战斗仅仅37天,河南的38座城市全部沦陷,这成为了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部队第二次大溃退,更重要的是它严重影响了后来发生在湖南的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使豫湘桂战役演变成了抗日部队最后一次重大失败。

战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和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全部被撤职,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的蒋鼎文在此战后一蹶不振,不久便结束了军旅生涯,“抗日硬汉”汤恩伯也在此战中备受打击,处心积虑积攒起来的部队被彻底打残。

关注青史之名,了解真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