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瘦金体很高级?

一提到书法,便会想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等。

而一提到书法大家,也立刻会想到张旭、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黄庭坚、米芾等等。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却是另一个。

一个被血脉或者说身份耽误的大书法家。一个被政治拖累的大艺术家。

是的,您一定猜到了,他就是宋徽宗赵佶

这哥们做皇帝不咋地,甚至说太失败,不仅把国家搞的衰败无比,更是把自己都搭进去了,不但他被金人捉住,甚至整个皇族都没能幸免,后宫三千佳丽,身后众多子女,所受之遭遇可以说是非人所以想像的。妻女被淫还要上谢表、父子二人坐井观天的滋味恐怕只有伟大的徽宗皇帝体验过,最后终是经受不了身体与心灵上的折磨死在了冰天雪地的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后来有人说努尔哈赤是他的后代存扯蛋)

虽然身为人夫、人父、人皇样样失败,但在文学文化上的造诣却是极其强大甚称伟大的。

瘦金体为宋徽宗赵佶所创,也是书法史上的一项独创。

长期以来,我们的书法一般都以圆润为大美,藏锋而内敛,笔锋之间不会破坏字与字之间的联系。但是瘦金体却反其道而行之,每一个笔锋如此霸道,锋芒毕露,每个字都如钢刀一样有力。

瘦金书运笔飘忽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

但因为其身份的特殊,便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

宋徽宗的书法笔画瘦硬,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影响颇大。

宋代书法以韵趣见长,赵佶的瘦金书即体现出类同的时代审美趣味,所谓“天骨遒美,逸趣霭然”;又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谓“如屈铁断金”。

瘦金体区别于其他楷书字体的不同点就是笔画带来的画面美感。相对于欧柳赵的楷书,瘦金体讲究笔画美,在每一个横竖撇捺,都能感受兰竹之韵。真正认真体会他的一笔一划,就能感受到宋徽宗的皇家大气和独特的美学魅力。

可尽管史上对于宋徽宗的瘦金体大多褒奖之言,可惜其知名度却与其他几大家和其他集中字体相差很大。

究其原因

一是宋徽宗本人的身份,皇帝的字是御笔,一般人不敢模仿(是要杀头的)

二是理论缺乏,因为其产生后临摹或者模仿着很少,几乎没能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指导,后来者很难达到高水平甚至摸不到门槛,大都中途放弃。

三是资源缺乏,宋徽宗的字画也就那么多,而且大都收藏在高贵手中,世人难得一见,想学也没什么办法。

四是亡国之书论,因为宋徽宗算是亡国之君,历代官方不推崇,据说乾隆本来很喜欢瘦金体,可后来有人提起这是亡国之书,他就不再提了

当然还有人认为瘦金书体只是题画字,也给瘦金体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到了近代,人们摆脱了一些思想上的束缚,对于瘦金体的评价变得比较客观,也出现了很多习练瘦金体的爱好者。

但瘦金体好看却非常难以临摹,哪怕是书法爱好者,都很难写出其神韵来,今天所谓的书法家写的瘦金体,其实大多数火候欠佳,仅仅是描绘,而绝没有能够贯通。

因为瘦金体讲究的是起笔稳,行笔速,收笔安,点顿金钩铁划,一曲三折。而每一笔如刚劲有力,如大宝剑出鞘,自带杀气和寒意,却又极具美感和节奏感,看似容易,其实十分不容易。

其实与其说瘦金体不好临摹或者说很难写出神韵来,倒不如说我们的一些所谓书法家心不在,意不在,所以神自然不在。

射墨书法、闭眼书法,头发书法,肢体书法一一现世的今天,除了搏人眼球我们的书法家还剩下了什么?

书法需要平心,需要静气,需要文化的内蕴,而不是自以为是的高调【创新】

那不叫创造,甚至与都不能叫涂鸦,而是叫胡乱画。

您对瘦金体了解多少?您对中国现在的书法有哪些认知?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