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响彻在里下河历史里的“儴儴腔”

  山幺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小时候有两大两大娱乐法宝,一是收音机,可以收听各种广播剧、长篇评书、戏曲等优秀的节目;二是得益于住的离戏院很近,每天晚上,戏院的鼓声锣声一响,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便立刻飞身前往。戏院里唱的是淮剧,有本地淮剧团的,也有民间戏班,剧目有很多,像《合同记》、《牙痕记》、《探阴山》、《白虎堂》,印象最深的是《王宝钏》,是每个戏班来必演的。

图片选自网络

  淮剧是从民间音乐里发展起来的,像早期的“儴儴腔”、“ 栽秧调”,结合民间的“香火戏”等等,发展成有了正式唱腔的一个戏曲曲种。淮剧这个名称还是周总理亲自命名的呢。过去曾叫做“江淮戏”,后来发扬壮大,唱出了里下河地区,唱到了北京,周恩来总理建议,将这个剧种定名为“淮剧”。

  淮剧分生、旦、净、丑等角,有了这些分工明确的角色,或庄重或诙谐,或悲情或打趣,剧情更迭有致,插科打诨闹趣,这就撑起了一台戏。因为各地来的戏班都会带有本地特色,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像淮剧从唱法表演分为"西路"和"东路",西路淮剧主要是淮安和宝应地区,该地区是早期淮剧的发源地,表演唱法以"老淮调"为主调,表演比较传统;东路淮剧以盐阜地区为主要发源地,表演唱法以"自由调"为主调,表演更为灵活。

图片选自网络

  许多剧目中的主角是小旦,演小旦的唱功好,扮相也美。一个剧团或戏班培养一个成功的小旦也不容易,要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他们之间也有竞争,私下里高薪挖角儿。我小时候特别喜欢一个小旦——王喜芝(音),我们私下叫她“三小姐”,因为她演过许多场的王宝钏。她唱自由调特别好,尤其是她的《守寒窑》一段,一口气唱十几分钟连缀不停歇,底下人手掌都拍红了。只要有她出场,都是场场爆满。她是班主从小一句一句教唱慢慢培养出来的,再加上她天赋极高,十八岁就登台演女主,一直到她二十三岁,终于被一家剧团挖走了。挖走后的“三小姐”再也没来淮安唱过,听说她辗转于大城市演出,再后来就没有消息了。后来来表演的小旦唱得各有千秋,但是总不如“三小姐”表演得有灵气、气势足。

  八十年代中后期,电视机渐渐普及,好看的港台剧、新加坡剧占据了人们的业余时间,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

  当我终于厌倦了电视口水剧,回想起小时候的戏曲时,才越发觉得可贵。淮阴县以前有个淮剧团,地址在西坝,淮阴卫校北侧、市第一人民医院西侧,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红极一时,剧团唱遍淮安各个戏院和乡镇舞台。到八十年代后期渐渐走下坡路,到九十年代末期完全停业,剧团被拆,那个地方如今是西坝公园的一部分。

图片选自网络

  淮安地区大大小小的民间戏班有几十个,后来也是走的走散的散。有一部分演员后来去了上海,有的改行唱淮海戏。淮海戏也是淮安的一个地方剧种,但是以民间集会唱段为主,不像淮剧那样高端,有完整的表演和剧情。

  虽说剧团和戏班没有了,但是喜欢淮剧的老淮安人还有不少。在北京新村附近的绿化广场,每天都有票友三五成群地结伴演出,有拉二胡的,有演唱的,自娱自乐,吸引了一些人观赏。

  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晚上灯光璀璨,前来锻炼身体的市民有很多。运河边上有一些凉亭,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在凉亭里拉开架势表演淮剧。他们应该算是高级票友了,有服饰道具,有扮相,有生角旦角,每次表演一个小时左右,表演老淮剧里的经典剧目里面的经典片段。像我们这样的老戏迷看得十分过瘾。

  淮剧受到现代多元文化和各种强势媒体的冲击和大众审美情趣的转移,演出市场萎缩,经济效益滑坡,演出收入难以维持日常开支,所以日渐没落,成为极小众文化。而一些颇有成就的老艺人相继谢世,后继无人,

一些传统剧目,特别是表演难度较高的传统戏几近失传,挖掘、抢救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迫在眉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