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繪畫大師 張擇端名畫賞析

張擇端

張擇端,字正道,漢族,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居住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繪畫大師。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樑、街道、城郭刻畫細緻,界畫精確,豆人寸馬,形象如生自幼好學,早年遊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

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攻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樑、街道、城郭。後“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等,皆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稀世奇珍,畫之瑰寶。它用現實主義手法,全景式構圖, 生動細緻地描繪了北宋王都開封汴京時的舟船往復,飛虹臥波,店鋪林立,人煙稠密的繁華景象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習俗風情。

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密,構圖起伏有序,其筆墨技巧,兼工帶寫,活潑簡練,人物生動傳神, 牲畜形態,房舍、舟車、城郭、樹木橋樑、河流、無一不至臻至妙,稱得上妙筆神工。綜數我國古代繪畫,多有那種士大夫的孤芳自賞,實難找到類似“清明上河圖”這樣不惜以大量的筆墨,描繪數以百計的民眾市俗生活與商業經濟活動,將民眾置於主人翁地位,並加以正確地藝術概括,這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是不多見的,就是在現代繪畫中也是罕見的。

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

《清明上河圖》:宋代張擇端作品,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 全圖

《清明上河圖》 本是進獻給宋徽宗的貢品,流傳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其主題主要是描寫北宋都城東京市民的生活狀況和汴河上店鋪林立、市民熙來攘往的熱鬧場面,描繪了運載東南糧米財貨的漕船通過汴河橋涵緊張繁忙的景象。

作品氣勢恢弘,長528.7釐米、寬24.8釐米,畫有587個不同身份的人物,個個形神兼備,並畫有13種動物、9種植物,其態無不惟妙惟肖,各種牲畜共56匹,不同車轎二十餘輛,大小船隻二十餘艘。這件現實主義的傑作,是研究北宋東京城市經濟及社會生活的寶貴歷史資料。

《金明池爭標圖》描繪的是皇帝帶領近臣到金明池觀水戰、賽龍舟的熱鬧場面,圖長28.6釐米、寬28.5釐米,略呈正方形。小小的畫面,把周圍9裡多的池面及池岸邊的景物悉數摹畫下來。著重描寫池中的大龍舟及周圍的小船,用動靜結合的手法,概括地繪出了金明池的全部景色和皇帝觀看爭標的場面,畫面緊湊,結構嚴謹,主題突出。

《清明上河圖》卷為絹本,水墨淡設色,縱24.8釐米、橫528.7釐米,後幅有金張著、明吳寬等13家題記,鈐96方印。是一幅表現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城市景觀的畫幅。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後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不過,張擇端的姓名並未見於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此畫卷是畫家選取了汴梁城市中的一個局部,細細加以描繪,猶如現場錄象中的一段切片。從外城的菜園子,一直畫到內城最為繁華的地段,讓觀者看得有滋有味。每當《清明上河圖》卷在故宮博物院對公眾展出時,在它的展櫃前總是擠滿了觀眾,排著隊順序緩緩移步,觀看得興味昂然,從他們的口中不停地傳出讚歎聲。《清明上河圖》吸引觀眾的藝術魅力,除了整幅畫作氣勢宏大和高超的寫實技藝之外,還有就是極其出色的細節描繪。

張擇端 金明池爭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