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海外領地(上)

根西島:
根西島(Guernsey,有時也譯為格恩西島)是英國的皇家屬地之一,位於英吉利海峽靠近法國諾曼底海岸的海峽群島之中,距離諾曼底48公里。同周圍一些小島組成了根西行政區(Bailiwick of Guernsey)。行政區總面積78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48公里,人口65726人(2008年)。其中主島根西島(Island of Guernsey)65平方公里,也是海峽群島的第二大島,奧爾德尼島(Alderney)7.8平方公里,薩克島(Sark)5.44平方公里,布魯島(Burhou)2.25平方公里,赫姆島(Herm)2平方公里,布萊庫島(Brecqhou)0.81平方公里,哲圖島(Jethou)0.2平方公里,裡烏島(Lihou)0.16平方公里。全行政區最高點是薩克島的穆蘭山,海拔114米,根西島最高點是豪內茲山,海拔111米。首府為聖彼得港(Saint Peter Port),人口16488。


根西島的氣候年較差很小,最冷月2月的平均氣溫6°C,最熱月8月的平均氣溫16°C。降雪十分罕見,而且幾乎沒有積雪,氣溫也極少低於冰點。降水主要集中在11月、12月和1月,7、8兩月的日照時間比較長。
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海峽群島由於全球進入間冰期,海平面上升,而與歐洲大陸分離。在這前後,新石器時代的農民們開始在根西島上建造大量的豎石和支石墓,目前島上仍有幾處清晰可辨的帶有刻紋的豎石和支石墓。在殖民布列塔尼的過程中,布立吞人佔領了海峽群島。過去學者們曾經認為布立吞人將根西島命名為薩尼亞島(Sarnia),但最近的研究認為這個名字有可能是薩克島的拉丁文轉音。933年,海峽群島被當時的諾曼底公爵劃為其領土,直到現在,諾曼底公爵都是根西島和澤西島統治者的稱號,現在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根西島上就被稱為諾曼底公爵。中世紀期間,根西島經常受到大陸海盜和海軍的侵擾,在百年戰爭時,甚至被卡佩王朝吞併。1372年,由“紅頭髮”歐文率領的阿拉貢王國僱傭兵侵略了根西島。英國內戰期間,根西島站在了議會一邊,一方面是因為島上佔統治地位的加爾文教派的影響,另一方面是查理一世拒絕解救被巴巴里海盜綁架的一些根西島漁民。19世紀,由於海上貿易的繁盛,根西島也迎來了一個繁榮期,其中一個名叫威廉·勒拉徹的人建立了哥斯達黎加和歐洲的咖啡貿易而在島上成為名人。一戰期間,大約3000名根西島人加入了英國遠征軍參加戰鬥。二戰期間,根西行政區全部被納粹佔領,佔領前,英國政府將島上的兒童全部撤離至本土,由親戚或願意接收他們的人家收養,很多兒童再也沒見過自己的親人。佔領期間,島上一些居民被送至德國南部的林德爾集中營,另有三名猶太島民被送至奧斯威辛,並死在那裡。納粹在奧爾德尼島上也建立了一所集中營,這是二戰期間惟一在英國土地上建立的集中營。

根西行政區並不是聯合王國的一部分,因此也不屬於歐盟,它有獨立的行政、立法、司法、金融、貨幣體系,除了國防由聯合王國負責。







澤西島:
澤西島(Jersey Island)是英國皇家屬地,位於諾曼底海岸外22公里左右,北緯49°11′、西經2°6′,是海峽群島裡面積與人口數都最大的一座,面積118.2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143米,有居民92500人(2009年)。澤西島與周邊兩座無人島——曼基耶(Minquiers)與埃克里豪斯(Ecréhous)和一些小島礁共同組成澤西行政區(Bailiwick of Jersey),是英國的海外領地而非英國本土的一部分。首府聖赫利爾。


澤西島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天氣較溫和,年平均氣溫11.6 °C ,年日照時數1912小時。島上居民除了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外,也有許多人口是以法語為母語,因此法文也是該行政區的官方語言之一。另外,澤西島上也有自己的語言體系,屬於諾曼語系,而諾曼語屬於奧依語的分支,奧依語包括法語,所以澤西語從語系上說更接近法語。
澤西行政區的名義元首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而首長則稱為行政官(Bailiff),雖然國防與外交上的事務完全由英國負責,但是高度自治的澤西行政區擁有自己的稅務與立法系統,有自己的眾議院,甚至發行自己的澤西島鎊(其幣值與英國英鎊相當,並且可在英國境內使用,但不在國際貨幣市場通行,根西島也有自己的貨幣根西島鎊)。目前根西行政區已經進行改制,將首長換成首相制(稱為首席部長),澤西行政區不久也會將行政區首長的名稱從首席部長改為首相。
澤西島上的考古證據證明在鐵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就有人在島上活動的痕跡。古羅馬也在島上留下過影響,現在還能看到一些可能是羅馬神廟廢墟的建築殘構。澤西島在9世紀曾被維京人佔領。有記錄歷史最早可以回溯到933年,海峽群島被諾曼底公爵長劍威廉(William Longsword)併吞成為諾曼底公國的一部分,當時置於布列塔尼的控制下,但實際歸屬於天主教魯昂總教區。長劍威廉的後裔征服者威廉成為英格蘭國王,海峽群島也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雖然在1204年時法國國王菲利普二世從英王約翰王手裡收復諾曼底地區,但並沒有將海峽群島收回,自此澤西島和根西島一直實行內部自治。澤西島人在16世紀末期大批前往紐芬蘭島捕魚。後來,查爾斯二世為了感謝在流亡期間澤西島對其款待,將北美殖民地哈得遜河和特拉華之間的土地贈與澤西島行政官喬治·卡特萊特,也就是現在的新澤西。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澤西島與根西島曾遭德軍佔領過,佔領期自1940年7月1日到1945年5月9日止,是二戰期間唯一被德國掌控過的英國領土。


1709年的聖赫利爾



島上的凱爾特遺蹟


安圭拉


英屬印度洋領地:
英屬印度洋領地(British Indian Ocean Territory)是英國在印度洋中部的海外領地,也就是查戈斯群島。包括55個島嶼和一兩千個礁石,陸地面積60平方公里,其中主島迭戈加西亞(Diego Garcia)佔了超過三分之二,達44平方公里(其中27.19平方公里陸地高於高潮線,整個環礁有174平方公里)。查戈斯群島位於非洲和馬來半島的正中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迭戈加西亞是英美兩國共用的軍事基地。島上在06年之前大約有4000人,其中約2200人是美軍士兵或美國僱工,100人是英國空軍士兵,還有1400名菲律賓僱工和300名毛里求斯僱工。06年8月,美英聯軍停止了從迭戈加西亞派出軍機轟炸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行動,從那以後島上人口開始減少。


整個查戈斯群島主要由珊瑚礁和潟湖組成,地勢低平,絕大部分陸地海拔不超過兩米。氣候受到南赤道暖流和貿易風影響,十分溼熱。下半年受赤道輻合帶控制,降水偏大。整個群島很少受到熱帶氣旋的影響,過去100多年間也僅有三五次破壞力稍大的颱風或風暴。而且因為身處大洋核心,東側有中印度洋海盆和查戈斯海溝,群島礁盤又是由珊瑚礁構成的,所以04年的印度洋大海嘯對其影響也十分有限。
最早到達查戈斯群島的可能是來自其北部馬爾代夫群島的漁民和商人,但他們都是因為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才登陸了查戈斯群島。馬爾代夫南部的民間故事中曾經提到過查戈斯群島,將其命名為弗拉瓦伊,有人認為這源於馬拉加什語。公元700年前後,南島語系的移民曾經登陸過這裡。公元900年左右,阿拉伯人到達印度西南部的拉克沙群島和馬爾代夫群島,他們也可能造訪過查戈斯群島。另外,鄭和下西洋時也靠近過這裡,明代海圖上曾經繪製出了查戈斯群島(但似乎沒有命名)。
查戈斯群島和迭戈加西亞島的近代歷史十分混亂,首先,是哪個歐洲探險家最先到達哪裡的就是個疑問。迪奧戈·迪亞士、佩德羅·馬斯克林、瓦斯科·達伽馬和迭戈·加西亞都可能是第一個,其中可以確定的是達伽馬是第一個將查戈斯群島繪製在海圖上的歐洲人,但時間不確定,不過早於1532年迭戈·加西亞將主島命名為迭戈加西亞島並繪製在海圖上。最早有查戈斯群島這個名字出現的地圖是法國製圖家皮埃爾·德塞利埃爾所繪地圖,只是該圖沒有標註迭戈加西亞島。

法國在18世紀佔領毛里求斯後宣佈查戈斯群島歸其所有,但拿破崙在歐洲失敗後,1814年英法簽訂了《巴黎條約》,英國自此獲得了查戈斯群島的所有權。但自1814年到1965年,查戈斯群島都是英屬毛里求斯的一部分。19世紀80年代,迭戈加西亞島是印度洋重要的加煤港。1965年,英國將查戈斯群島分離出毛里求斯,隨後毛里求斯宣佈獨立。當年11月8日,英國宣佈查戈斯群島成為英國的海外領地。在這之後,英美簽署協議,迭戈加西亞島成為兩國共有的軍事基地。
2010年,查戈斯群島周邊545000平方公里的印度洋海域被英國劃為海洋保護區。


島上的軍事基地分佈






羅德城俯瞰


位於羅德城的立法委員會和最高法院


布拉夫斷崖


開曼群島博物館


歐文羅伯茨國際機場(Owen Roberts International Airport)的標語“開曼群島歡迎你”

福克蘭群島:
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是英國的海外領地,國內因為支持阿根廷的主權聲索,所以按照阿根廷的叫法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Islas Malvinas),本貼因為說的是英國的海外領土,所以文中仍然以英國的叫法為準。福克蘭群島位於南大西洋西部,臨近南美大陸,距離巴塔哥尼亞海岸有500公里,距離火地島東端450公里。群島包括兩個主島東福克蘭島(East Falkland)和西福克蘭島(West Falkland)以及周圍776座小島,東西兩個主島面積分別為6605平方公里和4532平方公里,群島總面積12173平方公里。兩個主島上各有超過700米的山峰,東島的阿斯伯恩山(Mount Usborne)海拔705米,西島的亞當山(Mount Adam)海拔700米,兩座山分別有西班牙語名稱,阿斯伯恩山在阿根廷稱作阿爾韋迪山(Cerro Alberdi),亞當山稱作波弗特山(Monte Beaufort)。


2012年的人口統計顯示群島總人口是2841人,人口數在80年代英阿馬島戰爭之後一直在緩慢下降。首府是斯坦利港(Stanley),阿根廷稱為阿根廷港(Puerto Argentino)。斯坦利港的人口占群島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左右,2012年的統計有2121人。另外,英國在島上的軍事基地還有629名士兵、家屬和僱工,這些人沒有算入人口統計中。
福克蘭群島最早是岡瓦納古陸的一部分,大約4億年前從非洲大陸分離出來向西南方運動。東西兩島的岩層大部分都是古生代岩石,只有東島的南半部拉佛尼亞半島(Lafonia Peninsula)上的岩石多為晚中生代時期的,半島西北部的岩石則與南非東南端東開普省的岩石類似,同屬晚古生代二疊紀時期。福克蘭群島在亞極地氣候和極地凍土氣候的過渡帶,群島的北部氣候相對溫暖一些。冬季的降雪、冰雹和大風天氣很常見。受到德雷克海峽複雜的低壓氣團的影響,群島的氣候非常多變。
在歐洲人發現福克蘭群島之前,美洲的原住民可能已經到達過這裡,不過歐洲人到達這裡是還是無人定居的島群島。1600年,荷蘭探險家西巴爾德·德維爾特看到了福克蘭群島,這是最早有記載的最可信的發現。不過也有文字記載,英國人約翰·戴維斯在1592年最早發現該島,但沒有被普遍認可。最早登陸者則為英國船長約翰·斯特朗,他於1690年發現兩主島之間的海峽,並以當時英國海軍司庫福克蘭子爵的名字將其命名為“福克蘭海峽(Falkland Sound)”,後來英國便稱該群島為福克蘭群島。18世紀初,若干法國航海家陸續到過這裡,並將其命名為“馬洛於內群島”(Îles Malouines),以紀念法國探險隊的出發地聖馬洛,該群島後來的西班牙名稱“馬爾維納斯群島”即出於此。1764年,法國航海家路易·安東尼·布干維爾海軍上將率探險隊在東島登陸,建立了一個定居地,即現在的路易港(Port Louis)。1765年英國探險隊登上西島,建立了名為埃格蒙特港(Port Egmont)的定居地,並升起英國國旗,聲稱該島歸屬英王。1766年,西班牙人宣稱,按照1493年劃分西葡勢力範圍的“教皇子午線”,這些島嶼位於西班牙的管轄範圍之內,應歸西班牙所有。同年10月3日,法國人以24000英鎊的代價把東島賣給了西班牙。1770年,西班牙軍隊以武力趕走了西島的英國人,但是次年英、西兩國達成協議,英國人回到了西島,重新駐紮在埃格蒙特港。1774年,英國以節省軍費為理由,主動撤走了西島駐軍,但未放棄該島主權。

1806年,西班牙王國向拿破崙投降,英國乘機打擊西班牙的海外勢力,在阿根廷登陸並佔領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不過此時英國既未向福克蘭群島派遣駐軍,也沒有委任總督,該島處於無政府狀態達十多年之久。1810年阿根廷爆發起義,成立了拉普拉塔聯合省臨時政府,於1816年宣佈獨立,並聲明繼承西班牙對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1820年11月,阿根廷人在島上升旗並宣佈行使從西班牙繼承來的主權。1829年英國致函阿外交部長,聲明福克蘭群島為英國領土。1833年1月2日,英艦“史詩女神”號(HMS Clio)開進東島,於次日升起英國國旗,宣佈奉命行使主權,阿根廷總督何塞·瑪麗亞·皮內多中校及其50名士兵被迫撤回布宜諾斯艾利斯。1840年英國決定在福克蘭群島建立永久殖民地。
英國建立殖民地後,現在的首府斯坦利港慢慢發展起來,並稱為南方航線的戰略重地。1914年一戰期間英德海軍在群島附近爆發海戰,英國皇家海軍獲勝。1939年二戰期間,福克蘭群島也是拉普拉塔河戰役中英國皇家海軍的重要後勤港。英國在福克蘭群島建立殖民地後一個多世紀,歷屆阿根廷政府雖未加以承認,但是也未再對該島提出主權要求,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胡安·多明戈·庇隆將軍上臺,才用“民族主義”這一武器,將對經濟狀況不滿的民眾團結在自己周圍,宣傳“收復馬爾維納斯”的問題。另外,聯合國的成立也讓阿根廷人覺得有了申訴的地方。但60年代英阿雙方的談判無果而終,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島上居民大多傾向於繼續由英國行使主權。1982年,英阿因為群島歸屬問題爆發了馬島戰爭,阿根廷戰敗,英**住了對福克蘭群島的管轄權。


2010年,阿根廷政府宣佈自2010年2月17日起,再次封閉福克蘭群島海域;英國仍置之不理,於2月21日起於海域內架設探鑽臺。為了解決福島的主權爭議,島上居民將於2013年舉行公投。
中國的地圖和年鑑在1950至1960年代一直只用“福克蘭”的名稱,文革期間為了表示對拉丁美洲國家的支持,用括號加上了“馬爾維納斯群島”,1982年後改用後者為正式名稱,將“福克蘭群島”用括號加註。但據中國的國家標準GB/T 2659-2000《世界各國和地區名稱代碼》,則為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

福克蘭群島專屬經濟區範圍


群島最高峰阿斯伯恩山


斯坦利港


基督大教堂



俯瞰直布羅陀海峽


俯瞰直布羅陀半島


在直布羅陀半島最南端大歐羅巴角(Great European Point)外仰視巨巖


在巨巖頂峰北望


黎凡特雲從東邊爬上巨巖


巨巖西坡的赫拉克勒斯之柱紀念碑


直布羅陀機場那條和公路交叉的奇葩跑道


半島西岸港灣中的英國皇家海軍基地


摩爾什城堡


直布羅陀議會


海岸


蘇弗裡耶爾火山


1995年的噴發


噴發後的普利茅斯


噴發後的布蘭博機場


97年-98年的岩漿流覆蓋區域

2010年2月一次噴發前後的假色衛星圖,紅色表示植被覆蓋範圍,增加了的灰色部分都是岩漿噴出後的波及範圍


2011年1月的一次噴發


岩漿流過後的景象


位於臨時首都布拉茲的文化中心


皮特凱恩群島專屬經濟區


皮特凱恩島



亨德森島


迪西環礁


奧埃諾環礁


遠眺皮特凱恩島


皮特凱恩島


首府亞當斯敦


亨德森島


迪西環礁


奧埃諾環礁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