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进展!东莞黄江北站TID项目预计年中挂牌出让

沿公常路往深圳方向,上千米的绿色围栏将道路两侧围蔽起来,机器的轰鸣声不断传来。这里正是东莞轨道1号线黄江段施工现场,该段地铁预计于2024年建成通车,并与深圳轨道交通6号线支线无缝换乘。

随着轨道交通加快推进,如今黄江北站TID项目土地已完成收储,正开展控规调整、地块包装等工作,预计今年年中挂牌出让。通过整合轨道设施、地上建筑及公共用地,项目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固化与站点直接连通的公共空间设计,预留与各类交通设施换乘的工程接口,达到“零换乘”的设计目标,促进交通功能与城市生活服务功能的有机结合。

“TID是‘轨道+物业’概念,主要强调车站与物业的直接融合,打造集商业、居住、服务、产业孵化、办公金融于一体的综合体。”东莞市轨道交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TID开发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能最大限度发挥轨道交通的优势,最能体现轨道交通的经济社会效益。

探索东莞镇街经济转型新样本

黄江北站TID项目紧靠黄江镇最大的工业园——裕元工业园。从该项目向西出发,可通过高速1小时到达东莞市中心城区,往南出发则到达深圳市光明区,项目所在地是深莞联系的重要空间节点。

根据规划,该地块开发用地合计约7.7公顷,将建设莞深科创CBD,塑造门户地标形象,探索东莞镇街经济转型新样本。该城市综合体汇聚智慧科技、工业设计、交通换乘等功能于一体,兼具高端住宅、时尚购物、休闲娱乐、创智服务等功能。

“各功能区之间互联互通,轨道站厅层处设置商业功能和公共空间,以确保立体高效利用地上与地下空间。”黄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将提供高品质、有活力的公共空间,构建片区公共活动中心。

TID概念方案构思了一个立体多元、互联互动的轨道综合体。综合体以住宅和商业为主,配建公交首末站、出租车场站和社会停车场等公交设施,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整体开发建设,为黄江镇提供一个宜居宜业,并且适合公共活动、购物消费、娱乐休闲的场所。

2020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中,提出着力推动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明确通过总体谋划轨道交通与城市综合体的融合对接,重点推进东莞轨道1号线黄江北站等试点TID项目。接下来,将通过引入高水平前期服务商做好TID项目的前期策划,尽早完成TID上盖开发初步设计,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快速推进,莞深融合不断深入发展,这也将身处东莞东南部的黄江镇由边缘地带转变为莞深门户区。根据规划,黄江未来将有4条轨道交通穿过,将黄江主要建设腹地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与深圳联系的公交化,莞深一体化发展将进入产业、人才、信息等资源的充分互动、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为加快融入区域路网,进一步巩固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的优势,黄江正在加快建立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政策规划和工作推进机制,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品质交通千日攻坚。今年将深度推进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工作,大力实施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完善慢行交通体系,提升堵点治理水平、建立文明有序的交通秩序,有效提升交通综合管理水平,谋划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重点项目和专项工作,实现新一轮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扎实起步。

随着未来莞深轨道无缝衔接,黄江北站TID项目将通过地铁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直接联通。当前,国家正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科学中心,其中深圳光明-东莞松山湖片区定位为重大设施平台等创新资源集中承载区,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已明确作为主要承载地。从国际国内经验看,综合性科学中心以设施核心层为中心、呈区域放射状发展,通过知识、人才溢出效应对周边区域产生显著带动作用。换言之,未来黄江北站TID项目将有效承接两大科学城的创新成果外溢,并吸引一批高端人才落户居住。

以“轨道+社区”方式进一步吸引高端人才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以及莞深融合的深入发展,东莞面临区域内人才流动加大的新挑战。“黄江镇不是要做深圳房地产的后花园,而是要做深圳产业的后花园。”黄江镇委书记叶锦锐曾表示,为了积累人才基础,吸引更多优质产业落地,黄江必须在城市布局、产业统筹、交通规划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标深圳才能提高区域竞争力。

而TOD综合开发是提高土体集约利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筹集轨道建设资金、提升地铁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为充分把握发展窗口期,黄江镇正规划依托8个轨道站点建设“轨道交通重镇”,全力打造“TOD之城”,进一步促进黄江与松山湖、深圳同城化。

“香港通过TOD综合开发,打造了九龙湾、青衣城、九龙站等众多国际级商业中心,为轨道交通新线建设及运营补亏提供了稳健的财务支持,取得了良好的轨道交通经济社会效益。”黄江相关负责人表示,黄江的TOD建设将充分借鉴香港“站城联动”的开发建设理念,将“轨道+物业”方式发展成“轨道+社区”模式,从而进一步吸引高端人才。

“地铁站是城市门户,TOD开发关键点在于吸引人流,引导人流。”在深圳市前海铁汇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麦为明看来,规划好TOD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东莞市轨道交通局负责人坦言,东莞轨道2号线由于未形成TOD模式,地铁站与公交配套、周边社区未全面实现无缝衔接,一般从地铁站出来后还要步行不短的距离,造成乘坐地铁的间接时间成本增加,这也导致2号线覆盖区域有限,总体客流强度一般,公交骨干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目前的TOD综合开发模式侧重于轨道交通建设与TOD开发协调发展,可更好将轨道交通线路融成一张网。”东莞市轨道交通局负责人表示,TOD建设不仅解决市民乘坐地铁“最后一公里”问题,还将以站场为核心,打造集商业、居住、服务、产业孵化、办公金融于一体的布局,使市民日常的衣食住行皆可在这个范围内全部解决,最大限度发挥轨道交通的优势。

按照规划,黄江北站、黄牛埔站、黄江中心站均为社区型站点,将以居住及配套服务为主。其中黄江北站将基于TOD建设进行综合开发,打造为多功能混合高强度开发的枢纽综合体,集交通集散、综合商业、商务服务、居住公寓等功能于一体,其北部将建设为社区服务中心,南部将依托黄江医院打造以健体康养为特色的社区中心,满足社区生活服务的综合需求。

促进黄江与松山湖、深圳同城化

随着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黄江的区位优势愈发凸显,在产业、区位、生态、配套等方面都具备莞深合作的独特优势。今后,在轨道交通的带动下,莞深一体化发展将进入产业、人才、信息等资源的充分互动、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届时,黄江镇在周边区域中的弱势地位将得到改善,并将成为承接松山湖以及深圳光明区技术溢出的重要节点。

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专家直言,随着深莞惠一体化深入发展,借力东莞轨道1号线建设,深圳中部创新发展轴将向东莞延伸,黄江镇将成为深圳中部创新走廊进入东莞的重要门户,将来可依托轨道交通构建莞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

按照规划,松山湖科学城按照重点依托松山湖高新区、区域空间连片一体化发展、整合区域战略性资源等原则进行优化,涵盖黄江等“一园三镇”具有战略价值的相关区域。而光明科学城位于光明区东北部,与黄江镇直接接壤。项目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中心,重点聚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重点学科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前沿领域的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实验室、综合研究平台。两大科学城位于广深一线城市中间,既是创新资源分布较密集的地区,也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的重要创新节点。

业内专家认为,打通连接两大科学城的通道,让两地的资源互补,人财物等要素充分流动起来,有助于两地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高地以及高端研发的策源地,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

为充分对接光明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的资源外溢,黄江镇正计划在南部临深区域打造人工智能小镇,通过连片更新,实现南部片区城市产业升级与城市品质提升,打造南部城市综合服务副中心。该人工智能小镇项目位于黄江镇大冚村,紧邻深圳光明新区及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距离黄江南站TOD仅1.5公里。为吸引并留住更多高端人才,该项目更新片区幼儿园由各个单元自配解决,小学、初中及高中学位纳入更新统筹片区整体平衡。

“未来深圳中部发展轴将主要发展综合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黄江可依托TOD建设加快与深圳进行对接。”黄江镇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黄江东莞轨道1号线建设将使黄江成为松山湖、深圳产业外溢的重要承接地之一,进一步促进黄江与松山湖、深圳同城化,未来黄江将在产业升级、城市更新、发挥自身特色方面奋起直追。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认为,未来电子制造业与旅游业将成为黄江的优势产业,黄江的发展须明确区域分工、完善产业链关系,加强与松山湖、光明区以及周边街镇的合作,融入区域城镇互动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韦基礼 刘慧茹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直播粤港澳(ID:zbyga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