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老家宴席的变化

原创 | 王新民

春节回老家大荔与父母兄妹团圆或走亲戚,免不了聚餐或吃宴席,我发现老家的宴席在变化,饮食越来越平衡,变得更健康、更科学、更卫生了。

要说家乡的宴席一直是比较讲究的,什么几品(比盘子深比碗浅的广口器皿)几盘子呀,品里盛的多是大肉之类的荤菜,盘子里盛的多是素菜,又比如先喝茶,吃点茶果点心,垫垫底,为喝酒打点基础,即使喝酒,在冬天也要用锡壶将酒温热,下酒菜也以瘦肉素菜为主,即使最丰富多样的大荔十三花也是如此,饮食还是比较平衡讲究的。

但过去毕竟收入有限,荤菜肉食以大肉为主,最典型的是大烧方块肉,相当油腻,易积累脂肪,因为饮食上的盐重油大,所以父老乡亲们患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多。

随着经济的宽裕,保健意识的增长,如大烧方块肉已基本退出宴席,几乎见不到踪影了。仅有的条子肉也到了最后上来,就着主食吃,而不是喝酒时吃。如今的宴席上新增添了清炖鱼、红烧鸡块、干炸带鱼等肉食。

变化最大的是汤多了,除了过去的酸辣肚丝汤外,还增加了鱿鱼海参汤、生汆丸子汤、花生醪糟等。这有点像南方人的煲汤,既营养,又限制了食量,预防了肥胖和疾病。

最后吃主食上的炒的新鲜蔬菜也多了,除了传统的条子肉和爆炒莲菜,还新增了蒜薹炒肉丝、西红柿炒鸡蛋等,蔬菜多是现摘自己地里的,鸡蛋也多是自家养的鸡才下的,色味香俱全,非常悦目,十分可口。

卫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酒杯和勺子上,过去宴席上一个酒杯轮流着喝,如今一人一个酒杯;过去汤碗里放两三个勺子共用,如今一人一个勺子。过去没有门碟,汤汤水水洒了一桌子,如今每人一个碟子,有的还备有餐巾纸,既卫生,又雅观,文明程度大大提高。

是啊,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在提高,老家的宴席也在变化,已越来越接近城镇的饮食,这恐怕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反映,或城镇一体化的一个标志吧。

【作者简介】

王新民,笔名辛敏、王辙。陕西大荔许庄镇(原汉村乡)义井村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同年分配到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91年调至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发行处副处长、印刷发行处和版权管理处调研员,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业余情衷读书写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行余集》《书友贾平凹》《不惑集》《大地美容师》《人生忠告》《龟兔赛跑》《春华秋实》(后二者与女儿合著),报告文学集《贾平凹打官司》《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策划贾平凹》等20余部。其中《高考大透视》荣登“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

来源:草庐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