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能傳承2600年,為什麼中國古代朝代最多三百多年?

日本天皇傳承2600年的歷史是有其深層次的原因。

日本四面環海,這道天然的屏障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很好的抵擋了外人的入侵。

發動侵華戰爭的昭和天皇


其次,天皇是日本神話中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後代,是日本神道教的最高統治者,也是日本國家的象徵,日本在天皇的號召下異常團結。在古代人們思想愚昧,天皇不斷神話自己,說自己是仙帝下凡,不是一般的民間帝王,普通民眾根本沒機會見到天皇,就這樣說了幾千年,天皇在日本人的地位根深蒂固,不可動搖。

在幕府時期,幕府已經拿到了實權,天皇只是傀儡,由於天皇在民眾的影響力,一旦將其殺了,很有可能引起公憤得不償失。

中國王朝不超過三百年就該朝換代,個人認為原因有下。

王朝的繼承人

縱觀中國封建王朝的皇帝就會發現,往往王朝初期的君王都能大有作為,而到了中後期多是平庸甚至昏庸之輩,我想這是這是王朝衰弱的表現,同時也加劇王朝衰敗。

我想用一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能很好的解釋這一現象。王朝的建立統治者需要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才能脫穎而出建立一個統一的王朝。所以王朝的建立者一般不是明君就是賢君了。而一個建立初期王朝並不穩定,都會伴隨內憂外患的出現。既被戰爭破壞的社會經濟和外部的強敵環伺,如漢之匈奴,唐之突厥,明之蒙古。

外敵環繞的北宋王朝


所以王朝初期君主都會出現一批有作為的君主,如漢之武帝,唐之太宗。那是因為與王朝建立者相比國家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所以往往有很大的舞臺,國家往往會在他們手中走向盛世。

可是正所謂盛極而衰,當內憂外患解決之後後世君王在安逸的環境下開始不思進取,王朝不可避免的開始衰弱。

農民破產導致統治基礎破壞

本質上來說,中國的封建時代是一個農業社會,也是一個階級社會。這也是王朝興亡的兩個基本要點:農民和階級。 1. 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國,社會生產的主體為農民。小農經濟的特點有兩個,一是分散,二是脆弱。

清末農民


風調雨順還能勉強度日,一有天災人禍則無法維持生活。疾病,自然災害,戰爭,重賦等,都會導致農民破產。破產後的農民失去土地,從自耕農淪為佃農。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逐漸集中到大地主手裡。這就是封建社會一個無法避免的情況:土地兼併。失去土地的農民無法保障生活,在社會矛盾激化的情況下就會發生農民起義。經過農民起義的衝擊和洗禮後,政權得到更替,土地得到重新分配,社會矛盾得到緩解,進入下一個循環週期。

階級固化以及財富過分集中

朝代的更替是一個自然規律,終歸到底是人性,人性是自私的。

分裂時期舊的權貴階級被戰爭破壞,社會重新進行新的一輪洗牌,可以說這個時候是社會階級流動最為頻繁的時期,即使農民也有可能當皇帝。

待到王朝建立後,新的權貴階級出現,可是正如我所說的,人都是自私。即使是農民,掌握權利後都會從利己角度出發,收斂財富,其具體表現為土地兼併,土地兼併導致農民的破產成為地主的附庸-傭農,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一個由破產農民組成的集體-流民。這時將會出現新的亂世。

農民起義


其規律基本上可以概括為:戰亂社會進行新一輪的洗牌—王朝建立新的權貴階級出現—財富集中導致階級固化和階級矛盾—戰爭摧毀固有權貴階級—王朝初期一系列的緩解社會矛盾 —階級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