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吊钟台明代大铜钟铭文考校——来自一个民间人士的研究

武当山金顶太和宫西侧的吊钟台上,有大铜钟一口。本头条号在“武当山"飞来钟"(吊钟台铜钟)之谜——来自民间的考证与分析 ” 一文中曾有介绍,也对清微宫的大钟是怎么来到吊钟台的、什么时间来到吊钟台的进行过“考证和分析”。2019年12月18日笔者陪朋友雪游武当山时再次光顾吊钟台,详细观察了铜钟的铭文,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进行了一番考校、探究。今天就向各位说说自己的考校成果。

一、铜钟的结构特点

铜钟高1.28米,口径1.1米,钟体上下饰有蒲牢、金箍、纵带、方格和如意纹。蒲牢为两龙四爪样式,位于钟顶,钟顶有破损洞口一个。钟身被多道金箍分割成上带、中带、下带。上带位于钟肩,由两道金箍(分别为莲花瓣如意纹金箍和云纹金箍)以及金箍之间的八卦图案(凸纹)组成。中带位于钟体中下部,由线性金箍组成,为纵带所分隔。下带位于钟身下部,金箍内铸有団状云纹,在纵带下方为撞座(表面铸有莲花纹)。钟口由八耳浅波形钟唇组成,外扩成喇叭形,属明清时期大钟的典型形状。

钟身纵带、方格内有铭文分布。

吊钟台清微宫大钟结构

二、钟体铭文辨识

纵带内铭文

钟身均匀分布纵带四个,离宫(即离卦下方,下同)、坎宫两个纵带铸满莲花缠枝如意纹(浅浮雕),各自两两相对、对称分布。乾宫、坤宫纵带内刻有铭文大字:

1、乾宫纵带内铭文为:

“大明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三月吉日铸造”(见下图)

纵带铭文:大明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三月吉日铸造

2、坤宫纵带内铭文为:“敕建大岳太和山清微宫”(见下图)

纵带铭文:敕建大岳太和山清微宫

这两处铭文均采用阴刻包阳(即阴包阳)技法雕刻,台阁体,字体流畅圆转,潇洒秀逸,字体华美,雍容有度。这两处铭文字体大小一致、风格一致,显然为同一次所刻。雕刻时间应该为大明永乐十四年丙申年三月某一日,可以理解为大钟铸造的时间。

方格内铭文

钟身一周被四个纵带分隔为四个平均分布的方格,其中三个方格中可以辨认出铭文。

1、"大明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三月吉日铸造"右侧方格内铭文(从右向左):

提督湖北全省军门罗思举

道光六年九月初一日重悬

均光营把总躬必胜督工

罗思举重悬记铭

2、"敕建大岳太和山清微宫"左侧方格内铭文较多,分别为一首诗和一副对联(带横批),从右向左分别为:

诗一首:

虑心重树古洪钟

国泰民安慰圣怀

大叩大鸣霄汉褈(即"里")

万声万佛白云中

西蜀罗思举题

对联一副:

凫氏功高两乐叶和平之奏

蒲牢力钜九间开荡佚之音

共仰元音(横批)

西蜀罗思举题

以上方格内刻铭,从内容看均属罗思举题刻。雕刻手法为阴(线)刻,正书,字体有大小不一现象,笔画生硬,刻工较差,缺乏美感。

铭文:罗思举刻诗与对联

3、"敕建大岳太和山清微宫"右侧方格内铭文:"大清咸丰"

“大清咸丰”四字字形很小,仅有其他方格中"罗思举"刻字的四分之一大。字迹为阴(线)刻,字迹美感较差。

本方格内除"大清咸丰"四个字外没有其他字,似乎是刻了四字后终止了刻铭,至于原因不得而知。本方格和其他方格内均有磨擦痕迹,也有多条疑似"笔画"痕迹,但无法辨认,是否有字被磨掉,不得而知。

"丰"字左侧有枪眼一个,据《武当山志》(1994年出版)记载,该枪眼为文革时某干部枪击留下的痕迹。


三、铭文释义

龙集:百度百科解释为"犹言岁次"。龙,指岁星。集,次于。汉王莽 《铜权铭》:"岁在太梁,龙集戊辰。"唐张说 《故洛阳尉赠朝散大夫马府君碑》:"今龙集戊申,将返葬故国。"清钱谦益《张昭子墓志铭》:"有明崇祯,龙集癸未,葬张昭子于梁水之原。"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的意思是,永乐十四年这年的岁次(天干地支排序)为丙申,即丙申年。

提督、军门: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也称军门,为清朝武职官名,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官阶从一品,称得上封疆大吏。清朝共在中国各地设置12名陆路提督,3名水师提督(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其中湖北提督是全国十二路陆路提督之一,驻谷城。根据兵志记载:湖北提督,节制二镇,统辖提标五营,兼辖黄州、汉阳二协,荆州城守等九营。

均光营:湖北提督节制的九城守营之一。这九营包括:蕲州营、荆州城守营、武昌城守营、德安营、兴国营、均光营、襄阳城守营、荆门营、安陆营。

把总:清朝低级武官名称,为管理一营的官员,正七品。

凫[ fú] 氏:《周礼》官名,职掌作锺之事。

两乐:指钟、鼓。《诗经·关睢》中有"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温柔美丽的好姑娘,我将敲钟打鼓迎娶她,使她快乐)。

叶 [xié]:〈动〉和洽,同"协";协助,帮助 。

和平:即平和,有和乐平静之意。如《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蒲牢: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蒲牢为龙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平生好音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当鲸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的形状。敲钟时,让鲸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钜:巨大;或为“钩”,指悬挂钟、磬的架子的立柱。

荡佚:放纵,不受约束。出处:《后汉书·冯衍传下》:"常务道德之实,而不求当世之名;阔略杪小之礼,荡佚人间之事。"

元音:古人认为"万钧洪钟",其声铿锵有力,浑厚绵长,以彰显天地之"元音"。

罗思举(1764-1840年):四川东乡(今四川宣汉)人,清朝将领。出身农家,少贫困,为盗秦、豫、川、楚间。教匪起,充乡勇,杀贼立功名。获封"一等轻车都尉"、"振威将军"。道光五年调任湖北提督,驻谷城。道光二十年卒,赐太子太保,谥壮勇。

罗思举对联大意:铸钟的凫氏劳苦功高,钟、鼓相协奏出平和的乐声;挂钟的蒲牢力大无穷,居于九间的悬架之上,发出悠远的天地元音。


四、历史文献对比研究

关于铭文"大明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三月吉日铸造"

1、《武当山志》(1994年出版)在"飞来钟"词条中记载为:"大明永乐十年吉日造",显然记载并不准确。一则将"大明永乐十四年"记载为"大明永乐十年"。二则漏记了"龙集丙申三月"和"铸"几个字。

2、《武当山金石录》(张华鹏等编著,1990年印刷)第一册第三卷中记载为:"大明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三月吉日铸",显然缺少"造"字。

关于铭文"敕建大岳太和山清微宫"

1、《武当山志》(1994年出版)关于"飞来钟"铭文记载为"敕建大岳清微宫",缺少"太和山"三字。

2、《武当山金石录》(张华鹏等编著,1990年印刷)第一册第三卷中的记载与钟体铭文一致。

关于罗思举题刻对联

《武当一绝》(赵本新著,2003年出版)一书收录了罗思举题刻于吊钟台铜钟上的对联,上下联为"凫氏功高雨幕叶和平之奏;蒲牢力钜九间开荡佚之音"。

经对钟体铭文仔细辨认,笔者认为《武当一绝》记载的这副对联中个别字存在辨识错误,"雨幕"二字实为“兩樂”,即"两乐"的繁体字。一则钟体铭文上"兩"字半包围结构内笔画有转折,而非平行两点,钟体铭文为“兩”字(即"两"的繁体字),而非"雨"字。二则"樂"字虽有损毁,但下部的"木"字底尚可以辨认,整个字形与"幕"差异很大。三则若为"雨幕",则与下联"九间"无法对仗,若为"两乐"则对仗工整。两乐,即钟鼓之意。

钟体的其他罗思举题刻内容,目前笔者尚没有查到文献记载。


五、铭文的历史意义

明确了吊钟台大钟的铸造者、铸造时间、归属关系

钟体纵带内的大字铭文笔画流畅圆转,字体雍容华美,铭文内容、时间与历史事件(永乐皇帝敕建武当山)基本一致,可以确认大钟为敕建清微宫铸造,"敕建大岳太和山清微宫"、"大明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三月吉日铸造"铭文为铜钟铸造时雕刻,时间为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

提供了大钟存续过程中的一些历史信息

1、 道光六年九月初一日湖北提督罗思举重悬大钟,并由其下属均光营把总躬必胜作督工。至于"重悬大钟"的地点,笔者在罗思举自传《罗壮勇公年谱》中查到:该年罗思举"重树古钟于山顶天池楼左,并修钟台"。将铜钟重新悬挂在"天池楼左"、在钟体方格内刻铭并修建吊钟台,为同一时期的事,时间都在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九月前后。

2、咸丰年间,又有人在钟体方格内刻铭,字体较小(可能计划刻字较多),但刻下"大清咸丰"四字后终止刻铭。刻铭人、刻铭事由、终止原因均没有相关记载,也不得而知。

六、关于清微宫铜钟放置到吊钟台时间的更正

本头条号2019年12月10日在“武当山"飞来钟"(吊钟台铜钟)之谜——来自民间的考证与分析 ” 一文中曾分析、推断清微宫的铜钟放置于吊钟台的时间,当时根据《武当山志》(1994年出版)有吊钟台的记载、《续修大岳太和山志》(公元1922年出版)没有关于吊钟台的记载这一事实,得出的结论是:“清微宫的铜钟放置在吊钟台的时间上限应该在民国11年即公元1922年之后”。目前来看,这一结论显然是错误的。

根据钟体上罗思举题刻铭文“ 道光六年九月初一日重悬”,清微宫的铜钟放置到吊钟台的时间应该不晚于清朝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这距清微宫铜钟铸造已过去了410年。也同时说明,大钟和吊钟台已在金顶太和宫西侧静静度过了近200个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