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解讀秦國史:養馬的做了王,封了養牛的當宰相,最後一統天下

說到秦國,大家的第一印象,應該都是那位千古第一帝統治下的大秦帝國。但我們也不會忘記,在嬴政稱始皇以前,秦國已經經歷過許多王了。秦始皇是在“奮六世之餘烈”的基礎上完成的統一六國的霸業。

其中最為出名的,除了始皇嬴政,還有秦襄公——周東遷洛邑,封地擴大(雖然當時還是空頭支票);秦穆公——稱霸西戎,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採納商鞅變法之策;秦惠文王——秦國第一王,重用張儀;秦昭襄王——滅東周,定計“遠交近攻”,這些君主都為秦國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商君治秦

很少有人會再往前追根究底:秦國的開國之君是誰?一般人搜腸刮肚也許都沒法想到,秦國的開國君主一開始是個養馬的。其實歷史上有很多開國君王是“起於微末”的,秦國的誕生和崛起是在春秋戰國,在這以前的歷史難以考證暫且不提。

漢朝的開國之君劉邦大家都知道,最初他只是混跡於市集的一個小混混,為人處世之道可能有些過人之處,但論及出生,卻實打實的非勳貴之家;宋太祖趙匡胤雖然有史料稱他出自將軍世家,但“兩個天子一擔挑”的典故,足以證實他年少時,也很是在貧苦中奔走了一段時日的;朱元璋更不用說,放過牛、躲過債、當過和尚,還行過乞。

朱元璋晚年半身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秦在嬴政手上統一的功績,的確是前無古人。但這不足以抹殺秦國開國之君和繼往開來的一些君主的功績,沒有這些祖輩一代代留下的積累,滅六國的戰爭足以拖垮任何一個孤軍奮戰的國家。這些祖輩中,我們很難記得那位白手起家的開國之君——嬴非子,這應當與他之後還是做了許久周王室的封君有關。

嬴非子

說句題外話,名字叫什麼非的人,有成就的是不是格外多?嬴非子養馬封秦君;韓非子集法家之大成,其思想指導秦始皇統一六國;孟非主持非誠勿擾多年……皮一下很開心啊,非要扯到概率學就沒意思了。

周王室任用嬴非子養馬也就算了,畢竟人家的祖宗就因為馴服各種鳥獸才被舜帝賜姓。但人家百里奚投奔周王室可不是為了養牛的,他只是想把養牛作為晉升之階而已;可惜認人不大行,投奔的是個王子,但這個王子野心大並且等不及,百里奚在恩人蹇叔的勸告下,提前避開了這個王子的叛亂,也避開了他失敗後黨羽的殺身之禍。

百里奚雕像

可是誰是誰的門客什麼的,這樣的信息是不可能瞞得住上位者的。王子叛亂,其門客侍從雖然不會盡數被遷怒,但很明顯——百里奚想要在周室有大作為怕是難了。

後來年齡大了,在虞國國君手下混日子,很不幸沒能勸阻國君同意“假道伐虢”,後來因為“唇亡齒寒”國破被俘;更不幸的是,百里奚不願充作奴隸逃離晉國後,又被楚國抓住了,嗯——繼續負責放牛。

別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此話果然不假。稱霸西戎的那位春秋五霸——秦穆公還是很愛惜人才的,百里奚雖然老了,但聽聞才能很不錯,決定派人重金贖回(充作奴隸就是為了把他陪嫁到秦國,當時還是秦晉之好的蜜月期呢)。

為了不讓楚國發現這個人才,以免被扣留(畢竟給誰做官不是做官呢,佔先手還是很重要的),就有人勸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的奴隸市場價把他買回來,“五羖(gǔ,谷)大夫”的稱號就這樣誕生了。

秦穆公對百里奚是一番考核,最終拍板任命他做了秦國的宰相,採納了不少他提出的利國利民的政策,從而聲名遠播,商鞅欲與之相較,卻被指德行不如,更比不上百里奚受百姓愛戴;百里奚名氣大了,糟糠之妻找來,還上演了一出“相堂認妻”的傳奇故事呢。

相堂聽琴

養馬、養牛、羊皮換相,秦國想要集齊十二生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