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东当面说出“民谣土”时,高晓松脸上隐隐露出了尴尬

与第一期不同,最新一期《乐队的夏天》明显少了love & peace,而多出了些许火药味。这种火药味,在对鹿先森乐队的评价上就表现出来了。

鹿先森乐队整体属于民谣乐队,《春风十里》也是一首民谣架构的歌曲。近年来随着各路明星的翻唱,这首歌已经大火了有一两年时间。不过,在独立音乐圈,不少独立音乐人认为他们的作品流俗、做作,只能算作流行歌曲。





在鹿先森乐队演唱《春风十里》的过程中,英伦摇滚乐队盘尼西林主唱就吐槽起了鹿先森的编曲,他认为这样的编曲没有任何价值和思考,”一切都是套路”。做乐队的真是太直接了!





没想到,当鹿先森表演完毕,张亚东、高晓松等几位”超级乐迷“点评时,竟然比乐队之间的吐槽更犀利、火药味更浓。

高晓松给出的评价并不差,他认为《春风十里》是比赛进行到当时歌词写得最好的一首歌。




在鹿先森表演过程中,旅行团乐队成员、编曲人韦伟也表达了对他们歌词的欣赏。




张亚东给出的评价就没有那么友好了。当着鹿先森的面,他直接说,”你们用的和声、弹法,都是我刚学音乐时用的“,言下之意,就是鹿先森的音乐不够创新,从技法和意识上都比较陈旧。




这还不算最猛烈的,张亚东还说了一句,”在我们制作人的圈子里,大家可能都觉得,民谣就是土。“

尽管后面张亚东又接着解释说民谣土不是贬义词,然而我们依然能够看到,高晓松脸上的表情已然隐隐露出了尴尬,要知道,他可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校园民谣时代的中流砥柱啊!

张亚东竟然当着高老师的面说民谣土?




客观来说,张亚东和高晓松,确实是两位在审美取向上完全不同的人。

张亚东更新潮前卫,他玩迷幻、玩电子、玩另类,在音乐技术层面更考究、更精巧、更复杂。作为王菲的御用制作人,他独特的编曲思路是被天后盖章认证了的。与此同时,业内和听众也都认可的一点是:从张亚东第一次为王菲担任制作人的《浮躁》起,王菲开始形成了有别于当时主流的自我风格,不再仅仅是唱一些苦情芭乐歌,终于成为了个性鲜明的一代天后。




实际上,张亚东是中国第一批玩MIDI、用合成器编曲的人。从最早在大同矿务局文工团工作开始,他就大量听国外的唱片,每天扒带、研究合成器,同时也写歌。及至为王菲制作专辑成名后,最爱的就是到国外去买回一大堆的器材、唱片和资料,慢慢地钻研。

他曾经对媒体不无骄傲地说过,”我有完全不同的意识,有些歌我的编排和别人想的就是不一样,很有创造力。“确实如此。他为朴树制作的《我去2000年》、《生如夏花》,同样令人无比惊艳。

因此,以张亚东的段位,认为鹿先森乐队的《春风十里》不够有想法,这是很自然的。在节目后采部分,张亚东更直接地说,”我从未被这些歌打动过。“




反观高晓松,作为中国内地校园民谣时代的引领者和中坚骨干,对于民谣向来都情有独钟,他所创作的歌曲,绝大部分也都是民谣风格。早年为老狼写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为叶蓓写的《B小调雨后》、《白衣飘飘的年代》等等,都是非常典型的高氏作品。

高晓松歌词好,因此他注重歌词,听了《春风十里》之后,首先点评的就是歌词。何况《春风十里》这首歌还化身于他的好哥们冯唐的名句,自然更要对歌词美言一番。




这两年来民谣已然出圈了。从之前宋冬野的《董小姐》在快男被唱红,再到马頔的《南山南》被《中国好声音》选手翻唱,再到赵雷上《歌手》,让他的原创歌曲《成都》火遍大江南北……对民谣的关注,已从小众转变成了大众,越来越多的民谣作品及民谣音乐人进入了主流视野。




然而,在音乐行业内及听众群体中,却分化出了两种对民谣的看法。喜欢民谣的人,首先看重的是民谣作品更为诗化的歌词,其次是喜欢民谣简单而优美的旋律及歌者诚恳并不加过多修饰的演唱,至于编曲,只要朴素、干净就好,并不需要过分精致。

讨厌民谣的人,他们的看法则恰恰相反。民谣过于强调歌词而不注重旋律和编曲,在他们看来是音乐性的巨大缺失,也是民谣随处弥漫的”土味“根源。对他们而言,要唱功没唱功、要旋律没旋律、要编曲没编曲且歌词总是围绕着”姑娘“、”南方北方“、”流浪“等几个关键词打转的民谣,堪称无聊。

实际上,在音乐圈一直存在一种鄙视链,而民谣,恰恰因为前面说到的原因,一直处于鄙视链的低端。高晓松当然是不服的,他认为,每种类型里都有特别好的,也都有臭大粪。




的确,注重歌词与情绪,与注重编曲的音乐性,就创作而言,从来不是相悖的。正如张亚东所说,披头士乐队的作品也极为注重歌词和情绪,但他们对于和声、和弦的运用,都非常讲究,让人听来耳目一新。


民谣的强项在歌词,但民谣歌曲要出精品,的确需要摆脱这种编曲低配化的思维。好词配上好旋律、好编曲,才能真正成为有力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