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县,曾为古黄河渡口,伏羲在此画卦,光武帝刘秀葬身于此

文/史间一壶酒

“与君相见即相亲,闻道君家在孟津。为见行舟试借问,客中时有洛阳人。”约1300年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咏孟津诗篇,也因此让人们记住了孟津这个地方。

孟津县会盟镇东十里,有个李庄村。李庄村北十里,有一个古村庄遗址,名为双槐村,它是王维的故里。从双槐村遗址到李庄村,就是“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的会盟银滩。

世人了解孟津,还因为这里是华夏先祖伏羲氏画出先天八卦,开启中华文明的地方。相传,上古伏羲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伏羲据此演成八卦,是为先天八卦。

孟津县名的由来也颇有一番故事。话说,孟津在洛阳北,是古代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相传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盟于此,所以称为“盟津”,以后逐渐演化为“孟津”。也称“治戍津”、“富平津”。

孟津是一个具有4000年文明史的中州名县,位于万里母亲河黄河和千年洛河之间,是举世闻名的中华两河流域中心,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有“河图之源、人文之根”之说。

周武王灭殷商以后,其弟周公姬旦营建成周城,史称下都,遗址在孟津县平乐乡金村、翟泉一带。是上都王城(洛阳市王城公园)和镐京(陕西省西安市)的东部屏障。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建都于此,近代名其遗址为洛阳汉魏故城。

邙山,蜿蜒于洛阳、孟津、偃师三境,其“背山面河”、地势开阔、土层深厚,被认为是死后长眠的理想之地,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一说。陵墓群已经探明的帝陵包括东汉帝陵5座,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孟津境内就埋葬着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皇帝,那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据记载,刘秀死后埋在原陵,位于洛阳市北20公里处的孟津县白鹤乡铁榭村。当地亦称“汉陵”,俗称“刘秀坟”。 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在这里,有著名的黄河小浪底景区,由小浪底大坝、荆紫山、八里峡、三门峡大坝四个片区,113个景点组成,以黄河中下游水利枢纽工程 ,以峡谷河流为主要特色,曾荣获“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等荣誉称号。

龙马负图寺景区位于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因“龙马负图出于孟河之中”而得名,始建于晋怀帝四年,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发现地、中华易学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风水之源,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王铎故居位于中州名镇会盟镇老城村,是明清大书法家王铎的宅第,故居毁于战火,后按原貌修复重建,修复后的王铎故居主要包括故居和宅居园林,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

孟津县内有中国牡丹画第一村——平乐镇平乐村,该村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西域入贡飞燕铜马筑“平乐观”而得名。“平乐农民牡丹画”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郭泰安为首的几位当地农民画师。

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是工艺唐三彩的发源地。1920年前后,南石山村陶塑艺人高良田仿制唐三彩制品,首获成功。2000年朝阳镇被省有关部门命名为“三彩之乡”。

作为孟津特色美食的代表之一,横水卤肉因具有入口即化,香而不腻的特点,名扬一时,享有“豫西名吃”之美名。

“清晨一碗汤,神仙都不当”,这汤指的是有百年历史的铁谢羊肉汤。每天早晨,特别是在冬天,方圆几里地的老人们总会早早等候在店门前,为的是能喝上鲜汤。

参考资料:《孟津县志》等。喜欢文章,请点关注、收藏或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