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汤池王孝忠:学会榨油后,甩掉贫困帽!

2018年六月如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丰收季。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在舒城县汤池镇油坊村的榨油坊里挤满了前来加工菜籽油的农户,榨油机吞进一粒粒黑漆漆的菜籽,经过压榨,吐出了亮晶晶的食用油。那香味儿弥漫在整个油坊村,深深吸上一口,千米之外就能让人陶醉,这可忙坏了负责加工的工人王孝忠。

40多岁的王孝忠是汤池镇油坊村张河村民组村民,家中共有4口人,年迈多病的父母和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孩子,由于家境贫困,王孝忠被列为该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使其有稳定的收入,帮助他早日脱贫,在2016年3月,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便将他介绍到油坊上班,除了中午包吃外,每个月还能领3500元的工资。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来这里上班,基本上是4、5、6三个月,其他的时间在外面打工,每天早上8点左右到,下午4点左右下班。主要是离家近,能照顾父母和孩子。”王孝忠乐呵呵地说,学会榨油技术后,顺利的甩掉了贫困帽。

油坊村位于汤池镇南部,山场面积约5400亩,主产油茶、板栗、茶叶等;耕地面积898亩,其中水田784亩,旱地114亩,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玉米等。全村共有12个村民组,总人口1687人,其中贫困户127户300人。由于油坊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当地村民种植油菜和油茶的历史比较悠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油坊村外,周边的城冲村、谭岭村、沙埂村、刘河村等共计6000多村民,村民们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会种植一些油菜和油茶,多的几十亩,少的一两亩。收获后,都将油菜籽和油茶籽送到油坊进行加工,除自留一些用于满足自家一年的日常用油外,其他的都用于出售,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

潘孔满是一名单身汉,由于缺少技术,家庭条件差,被列为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潘孔满除了打零工外,靠种田为生,家里种了5亩油菜,7亩多油茶。“油菜每年大概亩产1000斤左右,每年这个时候都送到油坊加工,都是熟人,我比较信任他。”潘孔满这样说道。

潘孔满所说的油坊现占地面积在500平方米,位于汤池镇沙埂街道,油坊前身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存在的传统老油坊,当时是集体合作社模式,随后,几经传承,经营模式进行调整,变为私有化合作社,线上和线下销售,主要经营的产品有: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桐油、山茶油、葵花籽油等,年加工量达150吨以上。

作为目前油坊的负责人,村民谢高平说,他的爷爷、父亲都曾经是油坊的负责人,曾经有一段时期,油坊由另他人经营,后来经过多次转手,又收了回来。在谢高平的悉心经营下,油坊目前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下一步准备成立专业合作社。

“我父亲和爷爷对油坊有深厚的感情,那时候我家没钱承包,只能转手给其他人经营,如今到了我这一代,想继续干下去,把油坊做大做强,为更多的贫困户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带动他们一起脱贫致富。”谢高平谈及对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来源:六安新闻网 记者:黄雪彦 储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