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出土青铜重器将被拍卖!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

12月12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公开发布文件表示,接群众举报,浙江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2019年秋季拍卖会·中国历代青铜器专场”拟拍卖疑似出土文物,要求浙江省文物局对上述拍卖标的审核情况进行核查。

根据《文物保护法》,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的,应当取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颁发的文物拍卖许可证。拍卖企业拍卖的文物,在拍卖前应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办法》规定,文物拍卖标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审核。被盗窃、盗掘、走私的文物或明确属于历史上被非法掠夺的中国文物不得作为拍卖标的。

就拍卖公司而言,出土(水)文物禁止上拍,文物标的上拍需经主管部门审核,是必须要遵循的法律红线。显然此次西泠秋拍青铜器专场是经过了浙江文物机构审核通过的拍卖会,那么为何会有疑似出土文物并且惊动到国家文物局, 凭且相关举报内容没说明具体哪件拍卖标的是疑似出土文物。是地方文博机构审核不严,还是背后另有原因?

上次国家文物局发函的拍卖会还是中国嘉德(香港)2016春季拍卖会部分标的疑似为走私至港的内地出土文物事件。当时核查嘉德部分拍品

未能证明来源合法,嘉德香港春拍部分专场拍品撤拍。

此次西泠秋拍事件最后结果如何,目前还有待浙江文物局复查结果出来。

青铜器拍卖破局者

青铜器是国之重器,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海外一直作为拍场上的重磅拍品,但在中国内地,却一直是国家文物法规重点保护的对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切断内地与海外市场相连的非法买卖,打击盗墓、走私。

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有大量高古铜器被盗劫、掠夺、贩卖到海外市场,加之1949年以后,内地先后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民间私人收藏品大量流散,历经风雨,如今尚留在私人收藏者手中的青铜器精品可谓凤毛麟角。

由于中国文物部门对青铜器的监管政策以及中国文物保护法、拍卖法的相关规定,青铜器的拍卖在大陆受到较多限制,目前只有1949年之前出土并且有明确著录的青铜器才允许在市场中流通。

并且从2011年9月开始,青铜器及南宋以前的文物一律不得上拍。拍卖前文物管理部门会到各公司进行严格的拍前文物审鉴,如遇不符合规定的青铜器拍品一律作撤拍处理。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青铜器在艺术品市场中的流通,但却很好地保护了青铜器,杜绝了盗墓等违法活动。内地市场偶尔有海外回流青铜器上拍,但是数量少。目前在中国大陆成功上拍的青铜器均为有据可考、流传有序的拍品。

而西泠印社拍卖一直是国内青铜器拍卖的领头羊与破局者,曾在2014年举办了国内首次青铜器专场拍卖。只要西泠的拍品有来源有序的著录说明,证明是传世的,而不是新近盗墓出来的,不是馆藏盗窃的,那么西泠是无惧核查的。

西泠拍卖曾违法拍卖引争议

文件中特别提到的2017年西泠拍卖违法拍卖安徽博物院被盗商代青铜鬲案件。

公开资料显示,西泠印社2017年秋季拍卖会“中国历代青铜器专场”上,一件名为“商中期青铜兽面纹鬲”的拍品以287.5万成交。这件器物的造型、制式、纹饰与上世纪四十年代,安徽省阜南县月牙河出土的青铜鬲如出一辙。

商中期青铜兽面纹鬲

当年阜南县月牙河有十三件青铜器物被发现,计大鼎一件,鬲十二件,阜南在商代早中期,是虎方范围,属淮夷部落。虎方的文献数据极少,因此这件青铜鬲是研究其青铜文化的重要实例,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六十年代,除大鼎惨遭焚化,十件鬲陆续找回,被分别藏于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安徽省博物院,两件鬲不知踪迹。

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兽面纹鬲(左),安徽博物院藏青铜兽面纹鬲(右)

1989年以前,我国文物被盗情况严重,国家主要的博物馆中也发生了多起文物被盗案件,丢失珍贵文物多件。1988年安徽省博物馆被盗,从小润河出土的这批青铜器文物被盗。

按照当时西泠的拍卖图录描述这件青铜鬲为当年同一批出土,属于1949年以前出土的青铜器,但经文博专家进一步鉴定确定拍卖的青铜器实为1988年安徽博物院被盗文物青铜鬲(一级文物),最后此青铜鬲从西泠拍卖行成功追回。


在2018年9月5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省文物局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8年重点工作安排》,在“文物安全工作不断强化”一节中披露,“运用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相关信息,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在文物即将在拍卖会上拍卖交割之际,成功追回我省1988年被盗的国家一级文物商代青铜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