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喜欢的女婿,临终前托孤建文帝,却因五个字被淹死!

相信熟读历史的人都会知道这么一句话:“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说白了,老百姓就是再循规蹈矩,终究也得不到什么好的待遇,那些朝廷高官,皇亲国戚就是再怎么肆无忌惮,也不会受到太严厉的惩罚,至于那句被人口口相传了两千余年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是一句空话,真是落实到实际行动的是少之又少。如果非要从这里面找出来一个典型例子的话,恐怕就得说朱元璋了。

关于朱元璋的早年经历想必大家都很清楚,绝对的贫农出身,小时候因为填不饱肚子,父母和大哥相继饿死,他们苦苦哀求了地主很久,总算没能让父母暴尸荒野。之后为了生计当和尚,讨饭,参加起义军等等等等,最后终于凭借自己的作战能力和指挥能力在众多的农民起义领袖中脱颖而出,先后干掉了注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强劲对手,成功建立了大明王朝。由于早年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于那些贪官污吏恨之入骨,不仅对他们施以严惩,就连自己的驸马爷不放过。

这驸马叫欧阳伦,他是宝庆公主的夫婿,也是朱元璋亲自封的都尉,深的恩宠。本来这是天大的好事,可没想到这哥们儿不懂得珍惜,看到别人大把大把地捞钱自己也手痒痒,就打了茶叶的主意。当时,明朝为了控制西蕃少数民族地区,用中原地区的茶叶,交换西蕃地区的马匹,把个茶叶作为战略物资,严禁私自出口。欧阳伦想要钱都眼红了,压根就顾不上什么朝廷禁令,利用自己的特权往西域贩卖茶叶,一来一往之间,赚的钱海了去了。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惧怕朱元璋的法令,行事很是低调,能少惊动一个人就绝对要少惊动一个人,可随着他的钱越挣越多,官越做越大,他也不把边境那些地方官给放在眼里了,每次都是大摇大摆地出去,不让出境,就想尽办法凌辱当地官员,连他的家奴周保都变得跟他一样的强调,当地官员虽然心里很是郁闷,可毕竟欧阳伦是驸马,身份高贵,无人敢惹,只好睁只眼闭只眼,欧阳伦也在这一次次地纵容中逐渐把这事当成了理所当然。

可不得不说的是,大部分官员都这么干,不代表所有的官员都这么干,蓝田县河桥司巡检税吏就是个例外,他受不了驸马极其手下的凌辱,就向朱元璋打了报告,本来就是想着能让欧阳伦收敛一下的,没想到朱元璋为了严明法纪,选择了大义灭亲,把欧阳伦给赐死了,这也算是他大公无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就是这欧阳伦惨了。

可让人无语的是,朱元璋的驸马似乎都不怎么好命,欧阳伦算是自己作的不用多啰嗦了,下一个要说的也是朱元璋的驸马,他可是遵纪守法的典范,最后居然也没落得好下场,怎么回事呢?

这人叫梅殷,伯父汝南侯梅思祖是开国功臣,再加上他本人要外形有外形,要本事有本事,所以深的朱元璋的赏识,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的时候,朱元璋就把自己的二女儿宁国公主嫁给了他。

成了驸马之后的梅殷就更不得了了,很快就当了山东学政,对于这位女婿的表现,朱元璋是相当满意,时不常地就夸赞几句, 朝中大员看见这种情况,自然是对他礼敬有加。朱元璋临终前,特地留下遗诏,说梅殷:“老成忠信,可托幼主。敢有违天者,汝讨之。”说白了,把自己最不放心的孙子给托付给他了,可见这梅殷的受宠程度。

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儿子朱棣感到愤愤不平:大哥在的时候是嫡长子继承制,我们没得说,现在大哥不在了,怎么着还不得轮到我们兄弟?父皇怎么就那么偏心,让一个小娃子继承皇位?不行,我不服气!再加上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太过激进,朱棣终于扛不住了,直接起兵早了反。

建文帝一见自己叔叔打过来了,立马调兵遣将进行防御,他让梅殷镇守南京北部的重要屏障——淮安,手下四十万大军。朱棣打到淮安的时候派人去找他,想以进香为借口借路,梅殷想也没想就加以拒绝,大骂朱棣不仁不孝不忠不义,还割下使者的耳、鼻后加以侮辱。朱棣听了差点儿气疯,可他40万大军挡在这儿,想过去也没有那么容易,只能绕道而走,从扬州进军南京。

按照常理,朱棣都已经战略转移了,梅殷作为防守一方自然也得改变策略,就算是自己不走,也得派人去看看动静吧。没有,他就坚持自己原来的作战计划,40万大军在淮安一个没动,等着朱棣回来跟他决战。结果可想而知,朱棣绕道直接拿下了南京,朱允炆跑的无影无踪,朱棣成了永乐皇帝。

梅殷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痛心,想到朱元璋临终前对自己的嘱托,他坚决不肯投降!后来宁国公主反复劝说,总算是回了南京,可依然不服朱棣,俩人见面之后,全然没有君臣之间该有的礼节。朱棣知道这个人的特殊身份,为了对他加以拉拢,还主动打招呼:“驸马劳苦”,梅殷想都没想就没好气地说道:“劳而无功耳”。 朱棣一听,立马闭了嘴,脸上也满是不自在,后来,他站稳脚跟之后清除异己,梅殷自然也得算一个。被几个重臣故意推下水塘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