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支付宝不学微信做社交后,反而月活2年涨2倍?

支付宝这两年活跃的提升,和他走了一条「反社交」的路有关。


简单说,不kill time,改成了save time。

从当年的支付宝到后面的滴滴顺风车,社交产品之所以特别受各类公司欢迎,其本质还是流量饥渴作祟。

社交对应的是用户的【无聊】需求,用户通过社交产品,与人沟通,Kill无聊的时间,所以社交是高频的,一个成熟的社交产品就是流量的巨无霸。

而互联网本质就是一个流量的生意,一切业务模式说穿了本质就是流量变现。

所以当年千军万马做社交,支付宝也不例外。

但多数公司都输的很惨,因为虽然社交是高频,但自身产品的调性和流量属性,未必适合产生社交诉求。

流量,是有属性的。

QQ微信这类工具产品本身用户在使用的时候,诉求就是沟通交流,所以他们的社交流量才是最好的。

而其他的产品,用户使用的诉求可能是购物,投资,打车,获取咨询等等,用户本身就不想在这个产品上社交,强行引导用户的后果要么就是挨骂,要么就是出事故。

就像不能在游乐场开数学辅导班一样:去游乐场的小孩确实需要学数学,但他们去游乐场的时候,目的是玩儿,所以不会在游乐场买辅导班课程,倘若场景换成学校,就非常自然而然。

很简单,现在的支付宝想清了一件事,那就是社交并不是一款支付工具应该主力去攻的事情。

过去的2年支付宝在做的就是另一件应该做的事,那就是将所有生活刚需功能全部都接入到了支付宝服务里面,触及普通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水、电、燃气的缴费、公积金查询还是公交一卡通,共享单车,到汽车罚单处理,保险购买…可以说现在的支付宝几乎涵盖了你能够找到的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在支付宝在过去的两年中,这些功能的推广力度不亚于当初的线下支付,成功地让自己的服务范围从一二线城市打开后,拓展到现在很多的四五线城市甚至乡村,还甚至是遍布全球的海外市场,增长的用户和使用频次可想而知。

支付宝的目标,可能是想打造一个一站式的生活入口,目前看这些场景布局都是卓有成效的,甚至可能将来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在支付宝上完成,变成一个普通大众根本无法避开的使用平台。做不做社交还重要吗?使用它就是一种社交动作。


人对于工具产品的诉求,就是流量的属性。

回到支付宝,其实支付宝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高频,而是解决问题,帮用户save time。

作为一款主打支付金融和便民服务的超级APP,支付宝对于绝大多数用户的影响在于快速便捷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核心定位是有用。

所以支付宝真正的道路不是社交高频,而应该是在特定业务场景下满足用户的便捷需求,主打解决问题的工具,用过就走,想起就用,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比如,扫码骑共享单车是save time,用花呗借呗可以1秒借到钱是save time,各种什么水电煤缴费、查询社保公积金、交个罚单,不用跑线下,也是save time。这些才是用户对支付宝的期待。

社交失败之后,支付宝想清楚了这件事,走上了这条路。

虽然支付宝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还有一层因素也不容忽视,就是阿里的生态。

而支付宝作为阿里中台的关键产品,阿里体系每一块业务,都会用到支付宝的服务,这对于提升月活和服务质量有巨大的帮助。这个是额外因素,就羡慕不来了。

围绕工具设计产品,强化工具能力,拓展工具应用场景,最终成为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这是支付宝摒弃社交思路后的打法。看上去不如社交性感,但确实更适合自己。

目前从结果来说,支付宝的月活能够超过社交类霸主之一QQ,就代表着战略的阶段成功。

毕竟有用,才是人们生活的真正刚需。

作者:半佛仙人、切尔诺贝利巨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