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連翹

千步連翹不染塵,降香懶畫蛾眉春。

  虔心只把靈仙祝,醫迴游蕩遠志人。

  連翹,落葉灌木,早春先葉開花,花開香氣淡豔,滿枝金黃。作為藥物記載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其味苦性微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的功效。主要用於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高熱煩渴,神昏發斑,熱淋澀痛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連翹具有解熱、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腫瘤、免疫調節和抗氧化等多種藥理作用。

  連翹素有“瘡家聖藥”之稱。我國盛產連翹,其資源豐富、成分複雜、生物活性多樣,不僅是臨床常用的中藥材,也是許多中成藥的重要原料。我國連翹資源比較豐富,華北黃土高原是其分佈中心,連翹雖有較多栽培,但大多作為城市綠化和觀賞樹。連翹主要分

  佈於秦嶺山脈中部、東部和太行山西麓,呈丁字形分佈。從主產區資源和歷史收購情況來看,山西省約佔全國的 40%,河南佔 30%,陝西佔 20% 左右,其餘主要分佈於湖南、湖北、寧夏、甘肅、河北、山東、遼寧等省。連翹為我國 40 種常用大宗藥材品種之一,為清熱解毒的要藥,在治療熱病的方劑中應用十分廣泛,以連翹為主要原料的中成藥有雙黃連口服液、連花清瘟膠囊、雙黃連粉針、銀翹解毒合劑、銀翹解毒丸、VC 銀翹解毒片等。據市場統計,連翹年用量以 20% 左右速度遞增。目前,連翹藥材多來源於野生資源,野生藥材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關鍵。

  有研究表明,連翹的甲醇提取物有明顯的抗炎活性,其中的牛蒡苷元是主要的活性中介物質,有顯著的抗炎和止痛作用,在急性炎症動物實驗模型中,可以抑制毛細管通透性的增加、補充發炎組織中的白血球。

  北京中醫醫院中藥師崔一然表示,古今連翹藥用品種並不一致,用藥部位也有所不同。唐以前,連翹入藥以藤黃科草本湖南連翹、小連翹為主,且入藥部位為地上部分;南北朝至唐代,藤黃科草本類連翹和木犀科連翹(大連翹)並用;宋之後,則以木犀科連翹為主,並轉變使用果實入藥,一直延用至今。

  崔一然說,雖連翹品種有所變遷,但都是以功效為導向的,萬變不離其宗,所以古今連翹之性味及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並無明顯差異。只是唐以前使用的“連翹”側重於消腫散結, 除六經實熱, 多用於治療各種癰疽、惡腫、瘡癤等症。自從宋代木犀科連翹進入醫生視野後,則側重於清心火,散上焦之熱, 多用於治療各種溫病初起,如銀翹散。銀翹散出自《溫病條辨》,是清吳鞠通論治溫病所創第一方,廣泛應用於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