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国篮球赛事将分为十个级别 中国篮协拟推出赛事认证体系

近日,中国篮协印发《中国篮协赛事认证和三员积分管理办法及大数据系统管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简称《意见稿》),向各有关篮球机构进行意见和建议的广泛征询,随即引发了篮球界的热议。

《意见稿》总体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建立篮球赛事认证体系,中国篮球赛事将分为十个级别;第二、对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简称“三员”)建立积分管理体系,从而为未来三员的培养、晋级提供可以考核选拔的量化标准。相比于后者更多在专业篮球教练员、运动员和裁判员这一纯竞技范畴引起热议不同的是,中国篮协拟建立篮球赛事认证体系、将中国篮球赛事分为十个级别的意向则引起了整个篮球产业界的关注,尤其是篮球商业赛事运营机构。

在这其中,《中国篮协赛事认证实施方案》是具体实施赛事认证的方案办法。其明确提出,中国篮协将建立中国篮协各类赛事名录,经中国篮协大数据系统注册和认证的赛事,中国篮协将录入赛事名录,发放“赛事等级认证标识”许可证。《中国篮协赛事认证实施方案》计划将于2020年开始实施。

众所周知,自2014年国发46号文明确提出“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以来,社会企业办赛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确实被激发,企业办赛的数量呈现井喷式爆发。尤其是马拉松和搏击这两项运动中,赛事更是如雨后春笋般遍地皆是。但与此同时,赛事质量的良莠不齐、赛事举办方缺乏商业诚信、借助冒牌选手欺诈赞助商和观众等问题引起了非常强烈的社会负面舆论。越来越多的体育产业从业者开始呼吁体育主管部门出台完善的监督制度,最好是能出台行业准入制度和信用黑名单制度,最大程度维护行业的名誉,防止害群之马摧毁整个行业的社会公信力。

于是,国家体育总局先是在2017年初针对赛事数量激增最多的马拉松和武术搏击赛事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马拉松赛事监督管理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武术赛事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然后又出台了对所有体育赛事具有指导意见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应当制定出台本项目赛事活动组织的行业标准、办赛指南、参赛指引、培训办法、奖惩措施、信用管理等规范。对体育赛事活动的监管,应当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标准管理、分类指导,优化服务、保障安全的原则”。

随着这些政策出台,以中国田径协会、中国武术协会为首的多家协会都在酝酿和出台各自相关赛事的认证体系,对赛事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客观而言,虽然过去几年马拉松、搏击这两类体育赛事的数量激增最多,但综合来看,企业办赛热情最高且盈利能力相对出众的则是篮球赛事。在体育大生意记者看来,这主要源于三大原因:

第一、我国篮球的群众基础非常坚实。早在1895年,篮球运动便传入中国并很快成为我国普及度最广泛的运动之一。中国目前有多达3.5亿篮球人口,篮球是公认的中国青少年第一运动。第二、我国篮球场地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总结报告》显示,全国新建三大球场地中,篮球场地无论在数量(47.69万个)还是面积(28179.67万平方米)都在三大球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地位;第三、2017年三人篮球成功入奥,这让中国迅速出现了一批覆盖范围广、在全国各地巡回的三人篮球赛事,中国三人篮球目前的世界大赛成绩远优于五人篮球,三人篮球赛事的商业价值陆续得到精细化发掘。

正是因为篮球赛事综合影响力高、商业价值明显,所以大量顶级资本机构和体育公司纷纷抢滩篮球赛事。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篮协有意建立中国篮球注册认证赛事体系,从而统揽中国职业和业余篮球管理系统,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服务和规范,完善行业管理模式、赛事指导和服务制度。

根据《中国篮协赛事认证实施方案》显示,不仅中国篮协旗下、 大中体协篮协以及省级教育体育部门的篮球赛事可以认证,而且商业赛事的省级、市级赛也可以申请认证。认证篮球赛事体系暂分为十级赛事,一级赛事是最高等级赛事,比如CBA和WCBA等职业赛事和全运会决赛等全国顶级赛事,十级赛事为业余赛事中的低级赛事,主要是基础类业余赛事。

具体而言,一、二级赛事为职业赛事,以参赛运动员是否为职业运动员为标准和依据,比如CBA、 WCBA、全运会、NBL、CBDL、夏季联赛等。三至六级为专业赛事,比如青运会、全运会青 年组、中国篮协U系列(U13- 22)、CUBA、CHBL、CJBL、各省联赛、公开赛、省/市运会、商业/行业体协成人赛事全国赛及三人篮球全国/大区/省级决赛等。七至是十级赛事为业余赛事和12岁以下的小篮球赛事,比如NYBO总决赛、苗苗杯全国赛这类赛事就属于第七级赛事。而除了中国小篮球联赛、NYBO、苗苗杯、粉色风暴、华盟星等榜上有名的赛事外,其他小篮球赛事均属于第十级赛事。

认证评估组常设办公机构为中国篮协竞赛部。认证评估组由以下人员组成:中国篮协代表、省体育局代表、 省篮协代表、大中体协代表、俱乐部人员代表、社会赛事体育执行公司代表、大数据公司代表、裁判员代表及相关体育人士或专家。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赛事认证完成后仍然有可能进行升降级。比如,比赛中存在各级篮协黑名单成员、参赛队伍较少、比赛球员信息不完善的赛事就会被降级,最多降级至十级比赛。而赛事的巡回赛、分站赛参赛球队大于一定数额, 或赛事奖金超过一定数额人民币,则将升一级。此外,中国篮协还将不定期根据实际情况,依据规定的程序对赛事认证办法进行完善和修改,或对相关单位申请已认证的赛事级别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认证级别的真实有效性。

总体来看,《中国篮协赛事认证实施方案》科学完善,可操作性强。无论是发放“赛事等级认证标识”许可证,还是建立中国篮协各类赛事名录,都是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篮球竞赛管理体系、促进现代篮球数据化进程、引导我国篮球赛事规范科学发展的必然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劣币驱逐良币、让害群之马坐大等遗憾现象。一旦商业赛事获得了中国篮协赛事等级认证标识,无论是宣传推广,还是招商赞助,抑或是引入投资,都是强有力的信用背书。

当然,业内也有人质疑,认为中国篮协的赛事认证实施方案属于在取消赛事审批制度后各个协会又推出的变相准入制度。而国家体育总局2017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中专门明确要求“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不得对群众性和商业性赛事活动实行带有准入性质的强制认证、审批或变相审批”。

对于这一疑惑声音,体育大生意认为属于过虑。《中国篮协赛事认证实施方案》开宗明义就提出,各项赛事机构是本着自愿、自动、自主原则来申请认证。据体育大生意记者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体育服务认证层面在是否强制层面主要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强制认证,第二类则是鼓励或推荐类认证。

强制认证这一类往往是涉及到体育器材安全标准,比如《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就属于体育场馆系统的强制认证标准,不合格的即不允许体育场馆开放。或者当年CBA针对俱乐部职业化推出的准入制,不通过CBA准入制就无法继续参加CBA。鼓励或推荐类认证则是为了推动行业更加科学合理发展而提出了一个高标准严要求,凡是符合标准的可以获得协会的权威认证和信誉背书。显然,《中国篮协赛事认证实施方案》属于鼓励或推荐类认证,并不属于强制认证。所以,社会商业赛事大可不必心存疑虑,早日积极申报即可。

附:中国篮协赛事登记认证分项申报表

转载自体育大生意 文|付政浩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