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里,参观“地下印刷厂”——格鲁吉亚旅行见闻

哥里是斯大林的故乡,距离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70余公里。

这里的人气远没有“生命之柱——斯维特特斯克维里大教堂”旺,在我眼前晃动着的,多是一些黄皮肤的中国人。来到这里,就是来“看”斯大林,提供给我们“看”的对象很集中,用不着我们跑很多路:斯大林的一节“专列”、一座博物馆、一幢并非斯氏祖业、租赁来住了数年的旧居,再就是,那有名的“地下印刷厂”遗址了!

正在教堂举行的婚礼

背景是斯大林故居(一间出租屋)

博物馆的史料为我证实了斯大林7次遭受沙皇政府关押、流放(其中5次逃脱)的史事,讲叙了他断然拒绝德国纳粹提出的、用他的 被德军俘获的红军军官的儿子、交换纳粹的一名被俘将军的谈判条件,导致儿子为国捐躯的“如烟往事”。心底里,我再一次认可了这男版“圣尼诺”(一位与“生命之柱大教堂”密切相关的宗教人物)、钢铁般坚韧的性格(斯大林,这三字,俄语里是“钢铁”的意思)。

自以为对斯大林的了解有点老本的我,没有很认真跟着讲解员的脚步走,同伴还在第二个展室认真听讲的时候,我就结束了自己在博物馆的参观。

其实,我是急着到那有名的地下印刷厂遗址看看!

很早就听说:茅盾先生那篇十分著名的介绍地下印刷厂的文章,曾被收入中国中学生的语文课本里。我没有能读完初级中学,没能读到这篇课文。我急着见地下印刷厂,不仅是想弥补一下自己的“损失”,潜意识里,我以为,地下印刷厂有可能是这故居里,最能现身说话、生动展现斯大林工作精神和革命业绩的一位活着的“见证人”。

参观“地下印刷厂”

地下印刷厂的诞生,源于“列宁同志”有关“革命需要”的一个想法,具体设计、操办的就是斯大林。也真亏了尽职尽责的斯大林,无须列宁同志更具体、详尽的指示,他竟然设计了这一个仅有一个出入口——在数十米外的一口水井的井壁上开挖一洞口,人与印刷品通过这井口进出于深埋在地底下的印刷厂!

从这旋梯往下进入“地下印刷厂”

我们一行顺着一条锈迹斑斑的旋梯,往下十几米,再走过一段地道,来到一封闭的洞穴里,这里,没有座椅、也没有床铺,仅见黄土墙边一台同样锈迹斑斑的印刷机;黄土的墙上也空荡荡的,看不到一条鼓舞人心的标语,或是一幅某领袖人物的画像,真正的“家徒四壁”!

锈迹斑斑的印刷机

讲解员,六十岁上下的模样,据说是这座城市里仅有的几位斯大林的崇拜者之一,依哩哇啦、用俄语为我们做着讲解。我们虽然没有能听懂他所说的某一句话,但当年斯大林在这座城市的并非偏远的角落里,建造这地下印刷厂的艰辛,我们是能够体会得到的。

通过斯大林设计、建造地下印刷厂这案例,我联想到数年前发生在俄罗斯的一场争论,因为评选“俄罗斯历史上伟大人物”,在评价列宁与斯大林时,有“明白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苏维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列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纲领,实践这理论的是斯大林!——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尔加全国电气化”,这话是列宁的名言,而“建设共产主义”,是比列宁多活30年的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干的。

三年前,笔者去莫斯科旅行,乘坐电梯下行到地下一百来米的地铁车站里,里面灯火通明、装饰得像宫殿一样,面对这完成于上世纪30年代的“作品”,我眼前浮现的,就是斯大林的形象……

“历史人物”的评选,主要看被评选者一生中对于自己的民族做过多少有益的贡献、对社会的进步起过什么作用,而不会过多计较本人的政治信仰。正是因为很多人看到,是斯大林用双手、而不仅仅用言语创造了一件件不可磨灭的业绩,包括他身为三军统帅、领导前苏联人民进行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在俄罗斯“伟大历史人物“的评选”中,斯大林榜上有名,并且排在了列宁的前面。

与老“布尔什维克”(后排左三)合影留念

旅伴中,有不少政府机构的退休干部,大家似乎很在乎这一次难得的机会——当今世界上不可能再在别的地方能遇见的机会,有人提议给至今坚持仍在为“地下印刷厂”提供服务的老“布尔什维克”捐款——通往地下印刷厂那旋梯,如果再不进行维修,很可能会出事故的!我和几名年长的同伴积极响应,不是美元、不是欧元,而是一张张红颜色的“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