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齐齐哈尔:465台红色电波穿越74年

465台旧影


今天的465台遗址

1946年4月24日,东北民主联军解放齐齐哈尔,5月1日,齐齐哈尔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齐齐哈尔广播电台正式对外播音,当时的齐齐哈尔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早期六座人民广播电台之一。


465台遗址在今齐齐哈尔建华区凤凰城

当时的齐齐哈尔广播电台,由嫩江省政府管理,使用伪齐齐哈尔中央放送局设施播音。发射台仍使用原日伪时期齐齐哈尔三里岗子(今建华区凤凰城)发射台,由于是1946年5月1日开始播音,因此该台又被叫做465发射台。465台为广播专用,隶属邮电局系统,电台与邮电局是协作关系。


当年465台发射塔

自1946年5月1日起,红色电波穿越历史的时空,回响在齐齐哈尔大地,拉开了人民广播事业的序幕,到今天,已经整整74年了。



当年的发射设备


保留至今的发射设备

建台初期,有职工10多人,编、播新闻、京剧、音乐等节目,并组织文艺工作者到电台直接演播或在剧场转播文艺演出实况。新闻节目在晚上播出约2个小时,主要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广大群众,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动员群众参加自卫战争和解放战争。


西满新华广播电台时期的电台前辈

1946年6月,齐齐哈尔广播电台交由新华社西满分社领导,改名为齐齐哈尔新华广播电台。


1948年冬,齐齐哈尔新华广播电台全体同志合影

1946年6月末,改名为西满新华广播电台。每天晚上播发两次新闻,栏目是《重要新闻》《东北新闻》或《本地新闻》。年末,开始在早晨播发新闻,内容主要是解放区建设,动员人民群众参战支援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和西满地区人民群众政治、文化、经济生活。11月,465发射台由邮电局划归新华社西满分社,并与电台一起迁入西满日报社内(原齐齐哈尔日报社旧址)。


西满日报社(原齐齐哈尔日报社)


1949年,齐齐哈尔新华广播电台部分同志合影

1947年10月新华社西满分社撤销,电台归属嫩江省委领导,西满新华广播电台更名为齐齐哈尔新华广播电台。


西满新华广播电台期间发射塔(西满日报社内)

1949年5月,齐齐哈尔新华广播电台更名为齐齐哈尔人民广播电台。


齐齐哈尔丰恒胡同2号台址(今龙沙区永安大街与丰恒路交叉口西南)。

1950年7月,465发射台迁回三里岗子,电台台址迁至齐齐哈尔丰恒胡同2号(今龙沙区永安大街与丰恒路交叉口西南)。


丰恒胡同台址

1951年3月,齐齐哈尔人民广播电台再次易名,改称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由《黑龙江日报》总编辑殷参兼任,刘丹华为第一副台长,电台划归黑龙江省文教厅领导,主要宣传党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方针,报道组织和动员群众恢复发展生产,支援抗美援朝的新闻。


1950年丰恒胡同台址

1952年8月,电台脱离《黑龙江日报》,成为独立机构。台长韩化夫,副台长黄枫。


丰恒胡同台址

1954年7月,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省会由齐齐哈尔迁往哈尔滨,电台隶属中共齐齐哈尔市委领导,又恢复了齐齐哈尔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并于8月1日播音,这个呼号一直沿用至今。


电台录制曲艺节目

1955年1月,王克任齐齐哈尔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1950年代电台集体合影

1957年3月,电台成立编辑工作委员会,领导全面工作。成员有:王克、项廷怀、陈鸿声、贾文昌、张瑞廷。


1953年,电台员工与天津大学师生合影。

到1957年间,电台新闻节目主要宣传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报道全市各项建设的规模和进程,全市人民支援工业建设、支援重点工程所做的努力和贡献,特别是在重点工程建设中的先进事迹,以鼓舞人们的劳动热情和奋斗精神;报道市委、市政府各项政策的实施和各项工作取得的成就,关注社会生活,开展舆论监督。


1953年,电台女子篮球队参加全市比赛。


1958年5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秀英调任台长。


电台女子球队

1958至1960年,为充实政治领导力量,陆续调入一批党员干部。职工增至94人,其中编辑、记者、播音员39人,技术人员19人。这一时期,在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后,全市城乡出现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广播电台突出宣传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指引下所取得的成就,提出新闻节目要做“大跃进”的促进派。


1958年1月,市委、市人委召开“庆祝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和向第二个五年计划进军”广播大会,全市20万人收听大会实况。同年4月至5月,广播电台对全国先进班组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进行连续报道,先后播发《集体赛过诸葛亮》《一人开花,个个结果》《星期天的收获》《五次试验》《把劲拧在一起》《友谊的竞赛》《领导阶级的风格》《亲如兄第》《集体的力量》《在全组插满总路线红旗》等10篇通讯。


1961年,台长王秀英(左三)参加全市会议。

1959年,广播电台又组织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大战四百台”的报道,为工厂助威鼓劲。


1964年4月,电台记者采访马恒昌小组命名15周年新老组员座谈会。

同年11月,齐齐哈尔车辆厂高炉日产20余吨钢,产量居同一炉器全省第一,电台钢铁宣传现场鼓动组在高炉旁向全市现场广播,进行宣传鼓动。


1970年代初,电台技术人员为全市活动提供技术保障后合影。

“大跃进”期间,还播发一些农村放高产卫星”、“千斤猪”等新闻报道,并开辟《日日评比台》栏目,鼓吹高指标助长浮夸风。


1971年,值机员在三里岗子465台工作。

在强调配合中心工作同时,安排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配合中心任务的文艺节目虽然大量增加,但是其中不乏“说中心、唱中心、紧跟中心”的标语口号式节目。


保留至今的值机台


建于1980年代的值机室

1961至1965年,电台突出报道全市各条战线贯彻中央八字”方针取得的成效,以农业为基础、工业支援农业的事例,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和学雷锋做好事的道德风貌,以学习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为内容的干部转变作风的事迹,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典型事例。


1974年,电台最后一批到五七干校锻炼的干部合影。

1964年4月,马恒昌小组建组15周年,电台播发系列报道20多篇,全面介绍马恒昌小组的先进思想及生产管理经验。


1970年代初期的电台技术修理部

电台还连续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黄沙滩粮店的先进事迹,在全市掀起学习黄沙滩粮店的热潮。此外,报道的先进典型还有“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南太平居民委员会”、“全国大庆式企业齐齐哈尔车辆工厂“、“先进班组省农机厂邢守元小组”和“车辆厂孙恒玉小组”等。这一时期新闻节目栏目有《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全市广播站联播》。


1978年,播音员李志明、王岚在主持节目。

1961年以后贯彻中共中央有关文艺工作精神,纠正1958年出现的失误,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指导下,电台文艺节目品种增多,有音乐、文学、戏剧、曲艺、电影、话剧、广播剧等,逐渐形成欣赏性、知识性、教育性和服务性相统一的特点。文艺节目栏目有《音乐》《文艺)《星期日听众点播》《现代书曲和长篇小说选播》《教唱歌》《每周一歌》《周末文艺晚会》。


1978年,录音员孙琦在维修机器。

1965年起,文艺节目播送大量的革命现代戏剧、革命歌曲、故事诗歌,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1984年,播音员为广播剧配音。

为配合市委、市人委的中心工作和掀起工农业生产高潮,各条战线突出政治、学大庆、学大赛、抗美援越、学王杰等活动,电台举办一系列专题文艺节目。同时,对文艺节目磁带进行清理,有95%的节目被认定为“封、资、修”内容,下架或消磁。


1984年,播音员在探讨业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电台的新闻报道处于不正常状态。1967年1月起,停止自办节目播音,全部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2月以后,恢复自办新闻和少量文艺节目。新闻宣传除播发全市以及各系统、各单位的“夺权”公告、通令外,突出宣传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中共“九大”、“十大”路线,批林批孔,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以及“抓革命,促生产”,“大学、大批、促大干”等内容。文艺节目内容,多是《毛主席语录歌》《毛主席诗词歌曲》、革命歌曲以及《红灯记》《沙家浜》等“革命样板戏”。

1984年,电台物资站参加活动合影。

1976年10月,电台突出宣传党中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历史性胜利。


1988年,电台领导班子成员与中层干部合影。


1989年,技术人员录制节目。

1977至1978年,重点报道全市人民庆祝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声讨“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宣传党中央“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


1999年,在国庆50周年大型直播晚会上,电台资深播音员华音、张谦、聂凯、付芳(自左至右)表演节目。)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结合全市实际,电台大力宣传各条战线贯初三中全会精神,加强经济工作报道,经济新闻报道量由过去的30%上升到60%以上。突出宣传农村经济政策,个体经济政策,工商业者政策,知识分子政策。重点宣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善党的领导,加强民主与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舆论监督。除继续办好《听众点播》《周末文艺晚会》《空中影剧院》《长篇书曲》《每周一歌》等栏目外,增办《中外名曲欣赏》《戏曲漫谈》《器乐知识》三个文艺知识性栏目。


1980年起,开始转播中央台《新闻与报纸摘要》《全国联播》、省台的《全省联播》,以及中央台和黑龙江台临时通知必须转播的新闻节目。


465台原址在齐齐哈尔建华区电台街16号

1984年7月,针对新闻节目存在的报道面窄、形式不活、时效不强、新闻不新等问题,制定新闻宣传改革方案。按照“新、快、短、多、广”的要求,多发当日消息。大至政令、党的方针政策,小至人们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新分析,提出新见解,以醒人耳目,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取得最好的社会效果。充分发挥广播特点,多发录音报道、录音讲话。增加新闻播出次数,《本市新闻》《简明新闻》由每天4次播出改为5次播出。井举办《时事政策讲座》,宣传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


电台丰恒路台址方位图

1985年,齐齐哈尔人民广播电台有职工100人,其中编辑、记者、播音员46人,技术人员38人。增办《伟大祖国》《世界各地》《青少年自学广播讲座》《广播大学》等节目。


今日原电台位置

1986至1987年,电台录制广播剧7部,1986年投入播出的有《这是为什么?》《鹤望兰》《市长候选人和他的未婚妻》(8集)、《闪烁的星光》(上、下)。1987年投入播出的有《家庭小夜曲》、《鸿鹄歌》(上、下)、《养女》。其中,《市长候选人和他的未婚妻》在1986年全国“丹桂杯”评选中获好剧目奖,《养女》和《闪烁的星光》在1986--1987年全省“飞龙杯”评选中分别获好剧目和优秀剧目奖。


今日丰恒路


丰恒路与永安大街交叉口

改革开放以后,齐齐哈尔人民广播电台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今天的465台院内,左侧是日伪时期的馈线杆。

历经74年风雨,齐齐哈尔人民广播电台已成为我省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拥有听众最多、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

参考资料:《齐齐哈尔市志》

《齐齐哈尔市志稿——新闻出版志》

《齐齐哈尔年鉴(1987)》

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台《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