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那么多,年份茶该怎么买?这篇文章让你打破玄虚,心中有数

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例举,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买普洱茶,别迷信年份。与这个话题密切关联到是,年份茶的购买。普洱茶因在合适的储存条件下和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其品质因时而变的特性,产生了年份茶市场。但是,普洱茶那么多,年份茶该怎么买?这是一个更大的话题,也更不容易说清楚的话题。

买年份茶,往往还是个难题


一 一个小故事

说到这个话题,笔者首先想起本人亲历的一个小故事。记得是在2008年的一次展会上,有位从新疆来的老兄带来了一些盒装普洱散茶,请大家品赏。在场的几位广州客户对这款茶品也是熟悉,因为他们手上也有同款。广州的几位客户认真品饮后,其中有位客户说了句“嗯?假的!”这一下可把那位从新疆来的老兄的鼻子都气歪了,他立马回应道:“怎么可能?!这茶是从**国营供销公司的仓库里存了几年后拿过来的,渠道与产品绝对可靠,在我自己手上也放了差不多十年了!”。

应该说,那款茶品当时品饮,总体口感感觉还是不错,只是感觉的年份没有通常感觉的年份那么长。而我们通常喝到的年份茶,大体还是广东仓居多。我当时的感觉是,这位老兄的话和广州客户的话,都有道理,貌似矛盾但实则并不矛盾。为什么?因为,在我看来,这个冲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即便是当年的同一款产品,若干年后,因为“乌鲁木齐仓”和“广州仓”之间的温湿度不同所导致的品质后续变化差异日渐显现,广州客户的言下之意,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这茶的口感和我们平时在广州喝的口感不一样,感觉就不像是同一年的产品”。散茶如此,饼茶也是如此。

二 普洱茶后续变化的诸多可能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张表格:

表1 一款茶品的仓储可能性空白模拟表

上表中,以一款2013年的茶品为例,5年时间里面,假设每年可以选择存放在5个温湿度差异较为明显的任意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那总共有多少种选择?如果进一步假设,有10个温湿度差异较为明显的地方可选呢?

如果是一款1998年的超,20年时间里面,假设每年可以选择存放在5个温湿度差异较为明显的任意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那总共有多少种选择?如果进一步假设,有10个温湿度差异较为明显的地方可选呢?

也即,在上表中,一款茶品的纵向时间轴中的每一格,都可以填上一个或者多个地名,这些地名虽对应地方温湿度各异且仓储环境各异。这样,就不难理解,一款茶品在历经若干年的时间后,完全可能呈现迥然不同的品质风格。

当然,以上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实际上,鉴于普洱茶产业的实际发展过程,年份相对较长的普洱茶品,早期主要储存地点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和广州等地,最近十来年间则呈现相对较为分散的趋势,虽然在广东和云南相对集中,但已广泛分散储存于全国各地。这就意味着,未来普洱茶的年份茶品质,将全面多样化。

三 年份茶该怎么买?

再讲一个自己亲历的小故事。2015年,因品鉴之需,原单位决定买一些十五年以上的年份茶。于是联系在广州芳村茶市经营茶叶多年的朋友,再由公司的资深产品专家专程飞到芳村,差不多一天的时间里,对比品鉴了多款15-20年的易武茶,以及储存于不同地方的88青,最后选择了几个品种。这个过程实际上非常不容易,就拿88来说,都叫88青,但储存于不同广州那款比储存于香港的那款每饼要贵1万块钱!所以年份茶的购买,一方面是品质判断,另一方面是价格判断,而其价格又经常波动。


迷宫


这件事情给我很大的触动,这年份茶的购买,可是够复杂的!那要是普通茶客购买年份茶,岂不是很是挑战么?

而实际上,也经常有一些朋友发一些有一定年份的老茶饼或者干脆就是散茶的图片给我,问我“这个茶如何?”或者“这个茶大概值多少钱?”。而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回答?


回到基本点


(一) 六项原则

所以说,今天这个题目,是我思考了很久,但也一直没能思考很清楚的一个问题。不过,即便是这个问题不容易说清楚,但我想还是可以有些大体可供参考的原则,于是简单列举六项如下:

第一,不迷信年份。因为,时间只是一款普洱茶产品后续品质变化的一个因素。在其被生产出来后,其后续储存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将对其后续品质变化发生重大影响。具体可查阅笔者之前的文章(“喝普洱茶,别迷信年份”)。

第二,厂家与品牌或商号有据可查,尽量选择相对知名品牌。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年份茶,尤其是年份超长价格甚高的年份茶,一定要多些谨慎。

第三, 选择信誉可靠的商家。尽管对于一款年份较为较远的茶品,实际上很难或者基本不可能完整追溯其流通路径,但选择信誉可靠的商家,至少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信用背书来降低一些风险。

第四,产品包装符合其所声明年份的特征,没有穿越元素。

有些年份茶品,其包装太过于粗制滥造,上面所标注的商标或者出品方,在其所声称的那个年代,根本不存在,那你还能怎么说?曾经泛滥成灾的所谓“1940年代红印”就是典型例子——那时候连“中茶”商标都没有,造假者们这样做是无知还是胆大?又如,当有人向你兜售标有“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的号称是60年代的老茶饼时,你觉得可信吗?再如,经常有人问,98年或2000年左右昆明茶厂生产的老茶饼或老茶砖值多少钱——这期间昆明茶厂已经停产,至少可以说这样的产品名义上就有问题。

表2 中国茶业公司及云南“省茶司”沿革(部分)

(上表为笔者根据《中华茶叶五千年》和《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等资料整理)

第五,产品综合品质(外形内质)符合基本要求,同时能与其出处与来路大致对应。

第六,价格与市场基本行情相比,大体合理。

(二)四个阶段

从1988年到2017年,是30年的时间跨度。1988年之前,普洱茶的产量不大,存量早就不多。上世纪50年代至八十年代的陈年普洱茶,数量已甚为稀少。而1949年之前的号级茶品,则更是少之又少,这种年份的茶品,也非普通茶客的关注重点,而是有其特定圈层的品鉴与销售。笔者在此将关注重点放在1988-2017年间年份茶品的大体区隔上。

笔者将1988-2017这30年划分为4个阶段,见表3:

第一阶段,1988-1996,迄今30年到21年。这一时期的茶品,目前基本已成为年份茶的龙头,一是年份足够长,二是部分标志性茶品尚有一定存量,故事还可以再讲上几年,目前价格大概是几万块钱一饼。假如一款茶,虽然可能是50年或80年,但可能就那么几饼,那这样的故事讲再多,也是没办法让多少人分享。

第二阶段,1997-2004,迄今20年到14年。这段时间里,香港和台湾对于普洱茶的推广逐渐加强,其中98年前后在海外部分地区曾出现过短暂的普洱茶热。

第三阶段,2005-2007,迄今13年到11年。这段时间,是最近数十年来,中国大陆的第一波普洱茶热潮,普洱茶产量快速攀升。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包括原料问题和加工问题,比如,2007年出现了多个省份加工晒青毛茶运到云南甚至就地加工普洱茶的情况。所以,个人建议,对于2007年的茶品,大家不妨多些留意。

第四阶段,2008-2017,最近的10年。这段时间是普洱茶开始进入大众市场发展阶段,并在历经前三年的热潮后逐步走向规范、稳步、有序的时期。这个阶段的茶品,因为时间近,产品标注总体规范,选择起来会相对便利。当然,这段时间,仍然存在阶段性的炒作之风,所以除了确认产品品质外,无论是从品饮角度还是个人爱好型收藏的角度,也要关注价格因素,以免为他人在之前的盲目炒作而买单。

表3 1988-2017年间普洱年份茶品的大体区隔


(三) 分类建议

不同时间的年份茶,在达到一定的时间跨度后,实际上相对自然的形成了自己的市场细分与相对适应的人群。所以,笔者将年份茶的购买者分为顶级玩家、发烧友、爱好者和普通茶客这四种类型,并建议如下:

表4 对不同类型消费者关于年份茶的建议


第一,对于顶级玩家,银子多,而且对年份茶有浓厚的兴趣,可以重点考虑1988-1996年间的茶品,兼顾考虑1988年之前的茶品和1997-2004年间的茶品。

第二,对于发烧友,痴迷于普洱茶,但购买力没有第一类消费者那么强,那么重点关注1997字2004年间的茶品,兼顾关注后续年份的茶品。

第三,对于爱好者,喜欢体验,但尚不痴迷,那么重点关注2005年以来的普洱茶即可。

第四,对于普通茶客,没有特别爱好,那么重点关注2008年以来的茶品即可。

以上,即是本人关于这个复杂问题的几点笼统建议,不在于求全而在于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将个人的一些粗浅思考表达出来,旨在抛砖引玉,更希望得到年份茶方面行家们的不吝赐教。

当然,以上所有建议,不适用那些钱特多、愿意拿钱和身体冒险、炫耀是喝茶的重要考虑因素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