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何以大如年?让百官放假,皇家祭天,民间祭祖,文人消寒

冬至何以大如年?让百官放假,皇家祭天,民间祭祖,文人消寒



冬至,大吉之日

「冬至阳生春又来」 「六阴消尽一阳生」 「阴伏阳升淑气回」——古人对冬至的解释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因此「至」是极致的意思,而不是到的意思。

冬至时阴极达到之至,太阳到了最南端,也就是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就日短之至,也就是冬至这一天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是大吉之日。


记载中,冬至被古人赋予了很多殊荣,《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认为冬至之日的意义甚至是「年」都无法比拟的。

怎么就大如年了呢?理由总得够充分才能不引非议流传至今,为大家做些整理,这就道来:

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中,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初生,故称「冬至一阳生」。

古人还曾把冬至定为一年的开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冬至已经是年了。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冬至是道家元始天尊诞辰

相传,冬至还是元始天尊的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元始天尊是道教中的最高尊神,位列三清,类似于民间传说的盘古,是传说中的创世之祖。

冬至这天,道观举行盛大法会,庆贺元始天尊诞辰。

冬至是祭祀的重要日子

从汉代开始,「天人感应」就成了确认皇权合法性的重要逻辑之一。为此,祭祀「昊天上帝」被视为政权的重要典仪之一,而祭天的时间自宋代开始便规定在冬至这一天。

同时,「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祈求神灵消除疫疾,减少荒年、饥饿、死亡。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

冬至前一天,礼部尚书亲自奏请祭祀,祭祀队伍以银甲铁马的骑兵为前导,后随七头披着华美锦缎的大象,象背安置鎏金的莲花宝座,象头装饰着金丝、金辔,骑象人亦靓妆锦服,远远望去有如神仙乘象下凡。

跟随在象队后面的仪仗,分别持高旗、大扇,画戟、长矛,旗面绘有龙虎、山河,长兵饰以豹尾、彩带,仪仗队身着五彩甲胄,远望如祥云一片飘忽而来。其后又有众多勇士背斧扛盾、带剑持棒,身着青、皂、红、赭诸色服饰,护卫圣驾及公卿百官前往太庙。

场面可谓千乘万骑、车马如龙。至夜三更,皇帝换上青衮龙服,头戴缀有二十四旒的平天宝冠,足踏朱鞋,由两位内侍扶至祭坛之前。

坛高三层,共七十二级台阶,坛顶方圆三丈,坐北朝南设「昊天上帝」黄褥,一侧设「太祖皇帝」黄褥,将祭天与祭祖并置。坛下道士云集,礼乐歌舞络绎不绝,坛外百姓数十万众顶礼膜拜,山呼万岁,所有人都在这场仪式中获得了自我认同。

仪式后,则是例行假期。「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是故官府放假休息,军队待命,商旅停业。

而百姓人家,据古籍记载:「十一月冬至。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此番景象,真是举国诚敬,休息养生的状态。过大年,不过如此。


冬至是养生的关隘

条件反射,一谈「养生「即言」进补」,于是禁不住地浮想联翩、各种宠爱:食补、药补、花样补......

那到底怎样调理「冬至一阳生」呢?

接下来说的应该是常言所谈养生的反调!

明代顾元庆《檐曝偶谈》介绍养生见闻说:「隐士络耕道言,修养之士当书《月令》置于座右,夏至宜节嗜欲,冬至宜禁嗜欲,盖一阳初生,其气渐夭,如草木萌动,易于伤伐,故当禁之,不特节也。」

「冬至一阳生」调理措施的重头戏竟然是「禁嗜欲」。

理由呢?

因为「一阳初生,其气渐夭,如草木萌动,易于伤伐」。

现实呢?

冬至,机体受寒冷袭击,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下降,整个身体的生命力显得瑟缩脆弱。王廷相《摄生要义》指出:「冬天天地闭,血气藏,伏阴在内,心膈多热,勿扰乎阳。」

有理有据的远古智慧残酷地告诉我们:

「冬至」,人体内阳气刚刚萌动,需仔细呵护。

冬至养生攻略,三十六计「躲」为上:躲暴饮暴食、躲寒冷、躲大汗、躲是非。

冬至这个关隘过得好,来年的健康就有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