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中国的轰-20惊艳全球

建设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
”的战略空军是我们在21世纪上半叶的终极目标之一,与过去国土防空型空军相比,本质不同在于一个“攻”字,一支强大空军的表现不是歼敌于空中,而是歼敌于地面机场。

歼敌于地面机场才是最佳选项

以大洋彼岸为例,170余架轰炸机构成该国空中力量的对地打击主力,除此之外还有数千架具备对地打击能力的多用途战机,精确制导弹药也是成体系发展的最优案例。由他们发起的科索沃战争就是“以空制陆”的经典案例,并以此为契机在随后的若干次战役中进一步发扬空中力量主导能力。

在“攻防兼备”需求指引下,近年来我空军加快发展了一大批对地打击弹药与航空平台,例如过去以空优为主的歼-10战机,如今已发展为强化对地打击能力的歼-10C型,可以挂载鹰击-83K、鹰击-91,以及各类精确制导弹药。歼-10B挂载鹰击-91,载弹量更大、信息化能力更强的歼-16也正加速汰换过时的苏-30MKK,加上现役歼轰-7A,我航空兵歼击机平台已经全面具备对陆精确打击能力。



歼击航空兵全面强化对陆打击能力只能算是有限半径内的战略打击,而要想让长空重拳触达更加遥远的天空就非战略轰炸机不可。

而歼-16多用途战机,放眼寰球目前只有三个玩家具备发展战略轰炸机的实力与技术,大洋彼岸近期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轰炸机发展动态,B-52战略轰炸机将继续延寿迈向2030年乃至更加遥远的服役年份,成为真正的百年老爷机。

B-1B超音速轰炸机由于妥善率与维护成本问题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将陆续退出装备序列,B-2A隐形轰炸机也揭开了神秘面纱,首次向世人展示了驾驶座舱,在可预见的未来20架B-2A仍将发挥关键作用。为了弥补B-2A高昂造价以及一系列技术缺陷,大洋彼岸正在加紧研发新一代隐形轰炸机B-21,该机计划明年年底实现首飞

受困于囊中羞涩的俄空军首先加码推出了图-160系列最新改进型图-160M2轰炸机,并于上月完成首飞任务。根据计划他们也正在筹划发展飞翼式隐身轰炸机PAK-DA,计划2024年首飞,一旦完成将标志着他们历经三十余年终于补上了轰炸机隐身的最后一课,不过这仍将取决于财政情况是否好转。

那么,我们呢?歼-20、运-20、直-20相继交付入列,唯独新型战略轰炸机犹抱琵琶半遮面,实际上根据世界最新轰炸机发展态势来看,新轰面世时间还有很大余量,我们会根据需求及技术实力详细审定型号研发方案。

轰-20横空出世的保证

新轰将以何种形态亮相始终是大家的最大期盼,实际上

早在去年中航工业轰-6K轰炸机研发团队负责人何胜强就已经给出答案:


未来标准应该掌握在我们手里

近日,新一代轰炸机又有佳音传来,中航成发在“启动“决战六十天 决胜攻坚战”专项劳动竞赛”报道中透露“保总装、保试车、保交付”等关键字眼,而由该公司负责目前正在推进的发动机项目只有一个,那就是“涡扇-18”

这款中涵道比涡扇发动机不仅是当前技术形态运-20持续批量生产的标配动力,更是轰-6K型轰炸机的标配动力,同时也是新一代轰炸机的动力选项之一

实际上早在涡扇-18之前我们就已经迈过大型轰炸机的动力门槛,其标志就是太行系列发动机最新型号推力指标已经跨过12吨。以大洋彼岸的B-2A隐形轰炸机为例,该机动力系统是4台通用电气F118-GE-100无后燃器涡轮风扇发动机,单机最大推力为8.6吨。

涡扇-18也将是运-20的批产动力

由此我们的新一代轰炸机就有了两个动力选项,分别是12吨推力版太行发动机与涡扇-18。两款发动机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太行发动机经过上百架歼-11B、歼-16的交付使用检验,证明了工况可靠性,涡扇-18涵道比更大,更有利于延伸航程。

隐形轰炸机动力装置攻克!誓师保总装保交付,航空业界再立新功。

话说回来,为什么何胜强敢于说出“未来轰炸机的使用模式的设计和技术标准的设计应该掌握在我们手里”?做到上述两点要具备两大要素,一个是创新,另一个就是技术底子要足够雄厚。

基于需求而言,新一代轰炸机必然要具备两大功能特性,一个是隐形,再一个就是大航程。

全球第一条实现批量生产的超材料生产线

就隐形而言,我们已经在歼-20战机身上应用了领先整整一代的超材料隐身薄膜,隐身指标大幅度超前于国际同行,隐身气动外形更是在歼-20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独创了鸭式带边条翼高升力体气动布局

即便是笃信鸭式布局不隐身的大洋彼岸也不得不承认歼-20正向隐身能力已经在F-35之上,而且这还是在隐身涂层技术旗鼓相当条件下的测算值,如果加权超材料隐身薄膜,那么测算出来的数据将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超音速就是歼-20的天下,“大航程”必然要超越现有轰-6K型轰炸机最远上万公里的航程,也就是说机体规模不会太小,以确保足够的载油量,同时还需要更先进的气动与飞控设计。

中国歼-20座舱和飞行员头盔

不少人认为新一代隐身轰炸机的气动布局一定会像B-2A或者B-21那样采用飞翼式气动布局,而飞翼式布局我们早已在利剑、彩虹-7、攻击-11、天鹰共四款飞翼式无人机的研制过程中连续攻克

。其中尤以攻击-11最为出众,该机前缘后掠角相较于B-2A更大,由此带来的优势是更有利于正向隐身,因为当正面雷达波照射过来时前缘后掠角越大,雷达波散射效果更佳。

攻击-11飞翼式布局无人机,也正因为我们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吃透飞翼式气动布局,所以更能体会这种气动布局的优缺点。再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就能加权设计出一款更加超越常规思维的新型隐轰布局,这就是为什么何胜强敢于说出未来标准掌握在我们手里的原因。

中国攻击-11飞翼式无人机

期待中国轰-20惊艳全球

中国轰-20图

在动力、飞控、气动等一系列技术关卡已经打通的当下,新一代隐轰的横空出世早已没有任何悬念。至于何时亮相,虽然我们不得而知,但根据以往惯例来看,从设计出图到首机组装下线一般是一年到两年之间的时间,由此可以确信我们完全有能力与大洋彼岸的B-21同步首飞。(摘自“颠峰高地”,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