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康得"史詩級"鉅製"舞弊案"

2019年7月5日晚,康得新"112億元舞弊案"一紙公告,震撼市場!

根據中國證監會認定,2015年至2018年期間,康得新通過虛構銷售業務等方式虛增營業收入,並通過虛構採購、生產、研發費用、產品運輸費用等方式虛增營業成本、研發費用和銷售費用。通過上述方式,康得新2015年至2018年分別虛增利潤總額23.81億元、30.89億元、39.74億元和24.77億元,四年累計虛增利潤總額119.21億元。

而就在證監會事實認定前,我們看到的現實是:

公司2015年~2018年利潤總額16.46億元、23.02億元、29.12億元、3.43億元,累計72.03億元;

公司一路7年多直奔千億元市值的"白馬式"長跑!

瑞華會計師事務所2015-2017年,年年出具"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年度報告;

各大券商機構歌功頌德式(強烈)"買入"追捧。

即便2017年8月25日,深交所下發了公司上市以來的第一份《關於對2017年半年報的問詢函》,但依然不妨礙康得新:

再創新高的近千億市值:

在2017年11月20日,康得新創下7年市值巔峰,942.66億元!

再創新高的股東戶數;

從2017年8月至今,康得新股東戶數從9萬戶,直奔15.55萬戶,"喪屍般"的跟進,"撿寶"式的勢不可擋!

數十家券商"分析屍"毫不質疑的繼續歌功頌德式"買入",強烈"買入"推薦;

根據wind公告,券商們最後一份研報跟進是2018年4月,包括中信建投、申萬宏源、西南證券、方正證券、財通證券、開源證券等一致推薦。

作為A股迄今"史詩級"鉅製"舞弊案"的總導演—康得新實際控制人鍾玉(1950年生),在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花甲之年來到A股,卻一路領著康得新7年"白馬式"狂奔,將市值從上市之初的34億元,到2017年12月943億元。

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操縱案。

他騙過了證監會、交易所等監管層,騙過了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騙過了金融機構,還有全國股民的,而他所操縱的這場千億市值大戲,付出的代價僅僅是證監會開出的區區90萬元的罰款和警告。

在這場"極度侮辱人智商"的大戲面前,財富君圍繞以下看點展開:

7年"白馬"是怎樣的姿態?

60歲的鐘玉如何在資本市場"蓄謀已久"地操縱了這場"史詩級"大戲的"白馬"篇章?

鍾玉的意圖到底何在?誰是"共謀"?

"白馬式"成長的數據背後,難道真的沒有異樣?

01

7年"白馬",從34億元到942.66億元

2010年7月上市,60歲的鐘玉(1950年)帶著頭頂"國內最大的預塗膜廠商"光環的康得新登陸A股中小板,鍾玉通過康得集團控股上市公司33.222%。

上市後的7年時間裡,這家隸屬高分子複合材料的公司,硬是在7年的時間裡,跑出了"白馬式"姿態:

(1)連續7年"長紅",營業收入複合增長近56%,淨利率複合增長率66.39%

從2010年到2017年,康得新營業收入從上市當年的5.24億元增長至2017年度的117.89億元,複合增長率56%;淨利潤從上市當年的7,009萬元,增長至24.75億元,複合增長率66.39%。

7年,一路長紅!

(2)穩定的毛利率、淨利率和資產負債率

除了7年"長紅"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持續增長,公司毛利率和淨利率近4年相對穩定,分別維持在40%和20%。

沒錯,無論世界經濟如何波動,國內宏觀如何調控,都和康得新沒有任何關係,在鍾玉打造的康得新經濟世界裡,一切都很平和!

(3)券商系超250份的研究報告,一致高歌頌德式"買入"推薦

根據wind搜索到的研究報告,僅2010年到2017年,來自各大券商系超250份研究報告,對鍾玉打造的康得新帝國致以"值得期待","爆發式增長","強烈推薦","買入"評級,以"創新之王、'膜'王"封之;

僅2015年-2017年,就有近150份券商系研究報告,"持續閃光,精彩紛呈", "世界巨擎","千億鉅艦","看好",維持"買入"等致以其敬意。

(4)各路"神馬"基金鼎力支持,股東戶數屢創新高

在上述經營數據助推下,公司成為了各社保基金、優選/精選公募基金的首選標的,在其前十大股東中不乏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陸股通)、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全國社保基金、公募、私募基金。

大資金帶頭,小散戶跟進,公司股東戶數也是長驅直上,從2014年末的2萬戶直奔2017年末的10萬戶。

(4)市值連續7年白馬式狂飆,從32.40億元至942億元

當然,經營數據"完美"的長驅直上,權威研報的歌功頌德式讚譽,市場資金的"完美"配合,共同締造了這家7年千億元的"白馬式"狂飆,公司市值從2010年7月上市首日的32.40億元,一路增長至943億元。

只是,60歲才來到我大A股的鐘玉是如何在資本市場"蓄謀已久"的開啟了這"史詩級"鉅製的"白馬"式篇章,引來了全國民的圍觀,騙過了全天下的呢?

02

資本大戲第一集(2010-2012):預塗膜時代

從全國第一到全球第一的"土鱉"

上市之初,康得新主業為預塗膜及覆膜設備,所屬行業是高分子複合材料。

預塗膜是什麼呢?直白講,就是你日常看到、觸摸到的與印刷相關的物品,比如各種書刊、包裝物、IC卡證、廣告製品等,都與之有關聯。根據招股說明書,使用了這個預塗膜,物品表面強度會提高,同時看起來更光潔、清晰、靚麗鮮,當然,更重要的是,它無汙染、節能還環保。

聯想到中國預塗膜市佔率僅10%,而美國、歐洲預塗膜市佔率分別高達95%、65%,試想一旦環保政策推進,預塗膜替代傳統有害的即塗膜,這個市場空間該有多廣闊。

更何況,公司還自帶了不少優秀基因:

(1)掌握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媲美國際先進水平

為了達到這國際水平的技術,公司3年累計投入了2,700萬元。

(2)質量過硬,業務遍佈海外超30個國家和地區

根據介紹,公司產品是唯一一家可以滿足歐美質量要求的企業,銷往了海外30多個國家和地區。

(3)國內第一,國際第六

上市之初,公司擁有6條預塗膜生產線,年生產能力1.63萬噸,佔全國總量的38%,國內市佔率20%,國內絕對的龍頭,國際第六,媲美歐美日印企業。

可問題來了,公司雖貴為龍頭,技術了得,但面對諾大的市場,公司在過去3年幾乎在100%超負荷的生產(下圖),產銷兩旺,產能的限制明顯制約著公司的市場份額和盈利能力,影響公司"取代歐美傳統企業的行業地位和市場份額"的進程!當然,更重要的是影響各位股民錯失"細分龍頭"投資機會和對一個"7年千億市值白馬股"的挖掘!

面對此情此景,IPO當然理所應該成為了康得新的"出口",畢竟資本市場就是為此類公司而備,更何況康得新此次IPO要求極低,區區1.61億元就可完成年產1.8萬噸環保型印刷用預塗膜項目,助力其實現"逐步取代歐美傳統企業的行業地位和市場份額"。

只是,話雖如此,當財富君看到康得新上市前3年經營數據(如下):至2009年,3.64億元的營業收入,4,626萬元的淨利潤,毛利率不足25%,淨利率也僅勉強13%,不禁感慨,這樣的數據,在大A股就是一個傳統感十足的"土鱉"!

不過,無論如何,A股投資者在面對這個"國際領先技術,全國第一,全球第六",僅募資1.61億元的"土鱉"之時,依然慷慨地給予了其5.47億元資金,超募3.86億元,以表對這個細分龍頭的熱情歡迎。

而鍾老闆也不負所望,拿著這份募集資金,硬是在2年(即2012年)內建成4.4萬噸預塗膜全產業鏈產能,讓康得新順利登上"全球第一"的寶座!

鍾老闆要操縱的"7年白馬大戲"也由此拉開序幕!

03

資本大戲第二集(2013-2014),光學膜的3D時代

世界唯一

事實上,在康得新火速登頂預塗膜"全球第一"的寶座後,要用預塗膜撐起一個帝國,其實非常難。

道理很簡單,作為"全球第一"的4.4萬噸預塗膜產能,如果按照上市之初便已達到"1.63萬噸產能,3.64億元的營業收入,4,626萬元的淨利潤"的經營數據換算,即便是最理想的數據測算,公司的天花板也是十分明顯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瓶頸也在公司市值上有所反映。

所以,"預塗膜帝國"自帶的瓶頸,註定了鍾老闆只能開始另一個資本故事—"光學膜帝國"!

財富君在領閱鍾老闆的大戲時,不禁聯想到賈老闆帶領樂視馳騁資本市場打造的"產業無邊界"帝國,無不感嘆,在資本市場展開血雨腥風般的攪動,其構成元素其實都一樣,如果硬要講清二者的差別,便是花甲之年而來的鐘老闆,不擅長在鎂光燈下以喬布斯姿態搞PPT發佈會罷了!

20億元定增,"掘金"千億光學膜市場!

當然,鍾老闆也是自知其道,自然是有備而來的。

上市後僅隔14個月,即2011年9月,康得新便提出了20億元的定增計劃,表示要打造2億平米光學膜產業集群。

儘管前文我們理解了預塗膜,可這個光學膜到底為何物?

直白講,就是日常中的液晶顯示等相關領域所使用的膜,聯想到每家至少一臺液晶電視,人手至少一臺電腦,一臺手機,還有汽車窗膜等等,這個膜面向的浩瀚市場空間,實在令人遐想。

2011年7月,康得新專門請來以中科院士歐陽鍾燦領銜的國內顯示光學膜行業專家,就公司要定增20億元投資的2億平米光學膜產業集群項目進行論證,一致認為該項目是迫切的,而且是必須的,畢竟"打破國外壟斷,加速進口替代,助力民族平板顯示"的基業是偉大的。

只是,從預塗膜延伸到光學膜,從印刷用膜延伸到電子領域的膜,這距離到底有多遠,財富君不知道,但財富君能知道的,是康得新提出這個定增方案時所披露"國內市場主要被國外品牌長期壟斷",由此可見,國內當時一直沒有企業發展起來這一具有極高技術門檻的產業,只有小規模的生產企業。

於是問題來了,既然技術門檻那麼高,康得新此前又只是做印刷用的預塗膜的,它憑什麼能可以縮短這個技術差距,打造起這個所謂的民族光學膜品牌來?

根據公開披露的信息,鍾老闆是這樣解釋的:

(1)"技術"?靠買!

為了加速公司光學膜產業化進程,2011年6月,收購臺灣大顯光電全部光學膜生產設備(170臺)並附帶8項專利,其研發、技術、生產、管理人員將為公司提供三年技術服務。

(2)"人"?不缺!

在公司成功上市,完成預塗膜產業佈局後,即著手建立了由大陸、臺灣、日本專家、博士組成三十人的研發團隊和具有多年功能膜材料精細化生產經驗的七十人產業化團隊。

以上,便讓康得新輕鬆搞定了光學膜壁壘。

(3)廠房?已備!

2011年8月,公司從張家港政府拿下了570畝光學膜項目用地,2011年9月,康得新在張家港原有廠房改造建成4000萬平方米/年的光學膜示範生產線,並試生產,2012年1月份進入量產。

(4)客戶?不缺!

技術壁壘快速突破,廠房設備快速搞定,至於市場擔心銷量的問題,通通沒有必要,因為公司已經與國內京東方、創維、TCL、天馬、長虹等37家主要依靠進口的廠商開展試驗認證,這些廠商的需求總量達4.8億平米。

如上,鍾玉便分分鐘搞定了別人耗費數年、數十年都沒法完成的"民族偉業"。

2年,再造"全球唯一"

從2011年6月收購光學膜設備,2011年8月開啟570畝拿地計劃,2011年9月建成4000萬平/年試生產線,2012年量產,2013年11月,張家港2.4億平光學膜項目建成,並配套了2.5萬噸產能的PET光學膜基材,1萬噸產能的保護膜和0.61萬噸產能的UV固化黏合劑。

這意味著,在2年的時間裡,其中項目建設期僅一年,鍾老闆便以迅雷之勢快速的搶佔了光學膜國產替代的先機,成為"國內第一家光學膜全產業鏈大規模生產製造企業"。

這樣的偉大創舉,被各券商機構視為"創造了世界光學膜項目建設的奇蹟"。

當然,鍾老闆對光學膜的"破(除)壁(壘)"神功不僅了得,連公司的經營數據的拉動也是"火箭班"的立竿見影,2012年,光學膜就給公司帶來了9.42元收入,佔總收入的42.16%,2013年繼續發力,創收16.21億元,佔總收入的50.78%。光學膜儼然成為了支撐公司業務快速發展的助推器。

面對此情此景,難道只有財富君想問,買幾臺設備加幾十個研發團隊就可以在2年內打破國外壟斷,發展民族品牌,並帶來數十億收入,試問賣設備的臺灣企業該如何感想的?

當然,如此好的佳績,2014年11月,康得新再度公告,定增60億元,用來建1.02億平方米的光學膜二期項目等用途,建造"全球唯一全產業鏈,規模最大"光學膜企業。而且為了表明對未來的發展信心,鍾老闆自己也要認購其中的30億元。

至此,意味著,上市4年,康得新在鍾老闆的帶領下實現兩個"世界第一",2年打造了"全球第一的預塗膜",2年完成了"全球唯一的全產業鏈光學膜"逆襲。

財富君提醒,如果將兩個"世界第一"打造時間節點結合鍾老闆股份解禁時期,難道不是更有意義?

當然,更重要的是,光學膜在經營數據層面快速匹配出的"美好"現狀,康得新爆發的經營數據,不可質疑。

從2012年的9.42億元,到2017年的98.37億元,複合增長率59.87%;對應的,光學膜在營業收入的佔比從42.16%一路上漲到81.40%,成為了康得新 "白馬式"增長的"頂樑柱"。

更重要的是,在鍾老闆快速構建的光學膜世界裡,無論世界經濟如何波動,無論電子領域如何變化,康得新的光學膜毛利率一直穩定在40%左右,難以撼動!

康得新的毛利構成也幾乎依賴於光學膜,在總毛利中的佔比從2012年的50.29%增至2014年的70.25%。

"性感"裸眼3D的大生態,騰飛在即!

眾所周知,資本市場講故事的構成元素,首先是要大,即一個足夠大的市場空間,比如,動輒萬億的藍海,才能令人遐想,聯想到康得新預塗膜時代,雖貴為全國/全球龍頭,但瓶頸非常明顯,而光學膜就不一樣,涉足電子等領域,比印刷用預塗膜高大上了很多,且面向萬億藍海;其次,要構築全產業鏈,這意味著對行業的掌控能力,但"萬億市場+全產業鏈"依然不充分,因為它還缺乏另一構成元素:性感。

資本市場大故事三要素:萬億市場+全產業鏈+性感體質=萬人追捧!

遙想2015年,3D,VR/AR漫天飛舞,這些性感的概念,不只是2015年剛上市的暴風科技(300431.SZ)會講,遊戲公司愷英網絡(002517.SZ)會用,康得新一樣需要!

如果相信鍾老闆能夠帶著康得新從預塗膜全產業鏈快速走向光學膜全產業鏈的"逆襲",那麼從電子領域的光學膜延伸到3D,而且還的是技高一籌的"引領互聯網娛樂至尊體驗的"裸眼3D完整生態鏈,便也是更加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按照2015年東興證券發佈的《多面"膜"王》中所述,康得新是要"打造一個國內最強的裸眼3D聯盟,成為全球唯一整套裸眼3D專利持有者和裸眼3D全產業鏈製造商和服務提供商。未來隨著裸眼3D這個千億級別細分市場的開拓,預計將給公司帶來超過百億元的銷售收入增量和千億市值的增長空間"。

如上,剛好契合了資本市場大故事三要素!

至於大家擔心的研發、技術、市場等問題,如果見證了鍾老闆每兩年造一個帝國的成功的過往。裸眼3D的打造過程可從構造光學膜的"技術靠買(1274萬美元取得dimenco91%股權)+產線已備+客戶已簽訂一流廠商(如分眾、利亞德)"的模版式範本中尋到答案,此處省略萬千字。

"千億藍海在手,光學膜搭上了工業4.0的基因,材料基地搭上了互聯網基因",這是2015年5月申萬宏源在《康得新:裸眼3D引領互聯網娛樂至尊體驗,維持"買入"評級》一文中的原話!

5年前還只是一介"土鱉"的預塗膜傳統企業,搖身一變,搭載上了時髦的概念,成為了被機構、投資者萬千追捧的對象!

公司市值一飛沖天,2015年12月曾一度最高時突破634億元,儘管裸眼3D還只是一個故事!

故事到此,依然只是開始!

04

資本大戲第三集(2015年-):世界級高分子材料全產業生態平臺

全球最大碳纖維

上市僅5年,"預塗膜帝國"和"光學膜帝國"共同構築了康得新"膜"帝國的基石,裸眼3D雖並未在數據層面助力經營,但這種符合當下熱點和未來趨勢的概念總能給予無限遐想的空間。

至此,我們把鍾老闆導演的每一場資本大戲劇集的框架和邏輯歸納如下:要做就做第一,要造就造"帝國",按照"技術靠買+產線自備+客戶已籤(如一流廠商)"的標準式範本進行可行性論述,最終"完美"打造每一場大戲的三要素:萬億市場+全產業鏈+性感體質。

而這一場場上演的大戲能夠得以被市場認可,則與鍾老闆2年內快速打造的光學膜帝國帶來的二次騰飛不無關係,市場時不時傳來公司客戶不斷突破三星、LG等國際一線客戶的利好消息。這種被市場"驗證"的成功足以矇蔽所有的雙眼,但卻也恰好論證了鍾老闆的"英明、睿智"之處。

聯想到當年賈躍亭帶著樂視網以超級電視為起點,之後在"產業無邊界"設想下構建漫的超級帝國,各位難道不覺得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盡是如此相似?

千億"碳纖維帝國"

如此融會貫通上述遊戲規則後,將之套用在鍾老闆控制的康得集團打造的又一個千億市場----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碳纖維帝國",便簡單明瞭了。

也是在2015年前後,康得新開始陸續將"未動聲色"的"碳纖維帝國"推向公眾。之所以說"未動聲色",按照公司說法,因為"碳纖維帝國"的打造早在2013年開始,但是是由康得集團在上市公司體系外構造。

2013年,康得集團在廊坊投資55億元,興建年產5,100噸高性能碳纖維產能。但直到2014年8月後,康得新才開始將公司將碳纖維產業的佈局規劃提上日程。

沒錯,我們按照此前打造"帝國"的構成要素,鍾老闆此次導演的劇本依然是"技術靠買(與德國慕尼黑大學合作獲得複合材料技術,通過控股德國雷丁公司實現全車設計能力)+產線自備(年產5000t原絲、1700t碳絲生產線於2016年建成投產)+客戶已籤(如北汽、蔚來等十幾家汽車廠商)"的標準式範本,最終"完美"構造了符合時代潮流的"碳纖維是輕量化的必然手段"下的三要素:萬億藍海+全產業鏈+性感體質。

"持續突破,一路驚喜",這是2016年4月,中銀國際研報標題;"形成新材料、全產業鏈、大生態佈局,打造基於現金高分子材料世界級生態"這是申銀萬國2016年6月維持'買入'評級的原話;"打造先進高分子材料平臺,從跟隨到引領,'買入'(首次)"是東吳證券2017年5月的認可;"平臺效應發力,高速發展有保障",這是西南證券2017年8月首次給予'買入'評級時的肯定。

至此,我們看到了鍾老闆演繹三集大戲獲得了券商的"研報"致敬。

康得集團如何有錢?

只是,回到起點,作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的康得集團動輒佈局幾十億的大業,它有那麼多錢?

2013年,康得集團在廊坊投資55億元,興建年產5,100噸高性能碳纖維產能。2017年9月,康得集團、康得新與榮成市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榮成國資)三方簽署了《康得碳谷科技有限公司增資協議》,其中約定康得集團以現金方式增資90億(佔股71.42%)、康得新及榮成國資兩方各出資20億(佔股14.29%)。

而根據公開資料,康得集團截至2014年末資產總額152.87億元,其中,長期股權投資18.89億元,歸母所有者權益僅15.48億元,營業收入62.37億元,但歸母淨利潤僅4億元。

康得集團是如何在薄弱的資產負債中實現了動輒幾十億元的投資,我們無法追溯,但透過康得集團長期高達近100%的股權質押卻能看到資金週轉的狀態。

至此,鍾老闆的三場資本大戲養成,引用中銀國際2016年6月發佈的研報中的一句話,"精準卡位縫其源,養成千億之鉅艦"。

05

鍾玉意圖何在?

導演資本市場的故事,是一種本領,但能把每一個故事導演的如此逼真,絕非易事,除了我們看到的"白馬式"姿態的經營數據支撐,鍾老闆還怎樣配合了這出大戲,騙過證監會、交易所,騙過金融機構,中介機構,和全天下?

而他配合的幕後意圖,到底何在?

當年樂視網的賈躍亭,之所以被眾人詬病,便是其在不斷吹捧自己的夢想,吹大樂視網的市值同時,總是在高位精準減持,據統計,2014年-2016年,賈氏家族從二級市場合計套現約141億元。

所以,回到康得新,鍾老闆冒著"史詩級"鉅製"舞弊案"之風險,作案長達4年之久,將公司市值從34.20億元一路吹捧至近943億元,是否也是為了套現呢?

不靠"套現",靠"幕後操縱"

財富君在認真分析了康得集團交易行為後發現,儘管鍾老闆與賈躍亭在講述資本故事方面幾近相同,但在交易行為方面,鍾老闆顯然"技高一籌"。

在不斷的把泡沫吹大時,鍾老闆整體看來並沒有鉅額套現,或者說,其套現後,又通過更大比例的增持、定增等方式把資金返回到了上市公司,聊表自信和對公司前景的看好,這樣的行為,顯然備受市場歡迎!

不僅於此,公司還通過持續的員工持股計劃表達對公司前景的看好!

具體地,2014年8月至2017年5月,康得集團及其通過信託計劃在二級市場減持套現合計20億元,通過協議轉讓套現15億元,合計減持近35億元,但僅2015年和2017年,康得集團及其通過信託計劃合計增持近18億元,加上康得集團參與2015年公司48億元定增計劃,合計"輸血"上市公司近66億元。

也就是說,表面上看來,鍾玉是向上市公司"淨輸血"31億元。

此外,2014年-2017年,公司年年執行員工持股計劃,在二級市場合計增持23.41億元。

這種表面的持續增持,表達對公司的前景看好和自信,自然備受市場好評。

但從另一個側面來看,卻剛好體現了鍾老闆的"英明、睿智"之處。

為什麼呢?

鍾老闆"蓄謀良久"而來,頂風作案的結果是,僅2014年-2017年便"無私奉獻""淨輸血"給上市公司31億元。這樣的虧本生意,誰會做?

再進一步,即便鍾老闆做的是一場虧本交易,但前後合計出資31億元,錢,從何而來?

靠股權質押?那也是要還的!

所以,鍾老闆以表面的增持"掩人耳目"之下玩弄大家於鼓掌之間,並非不可能!

最後的自救,股民"追隨"

且看,2018年1月,網絡媒體曾爆出康得新銷售數據錯誤,一石激起千層浪,引來市值質疑,股價開跌,公司旋即發佈澄清公告並在一週後公告康得集團的10億元增持方案,表達對其自身價值的合理判斷和自信!

而2018年11月,股價崩盤,一瀉千里,腰斬至420億元左右時,公司依然以"基於目前公司股價持續低迷,不能合理反映公司的價值",因而計劃回購5-15億元,以此維穩!

聯想到此前鍾老闆偏好"增持、員工持股計劃"等聊表自信和對未來前景的看奧,這樣的招數顯然是奏效的!

因為,從2018年1月股價開始一瀉千里之時,公司股東戶數從2017年末不足10萬戶,到2019年3月,增至15.55萬戶,股東朋友們勢有在下跌中如獲至寶的感覺!

"兜底式"請來中植系做二股東站臺

如果不是2018年10月的一份因"涉嫌信披違規 康得新股東中泰創贏被立案調查"公告,那份"兜底式"請來的二股東中泰創贏會被認為是不請自來,因"好"而來。

這份"被立案調查"的公告,剛好披露了中泰創贏在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耗資約50億元舉牌取得康得新7.76%股份期間,由於康得集團要求中泰創贏持有三年以上,因此康得集團與中泰創贏簽署了帶有保底條款的協議。

康得集團以兜底協議為代價引入的"戰略投資夥伴",給上市公司帶來了利好,和股價的抬升,而康得新股價閃崩跌停後,中泰創贏曾聯手康得集團一致增持"護盤",力挺股價。

只是,3年鎖定期未到,隨著康得新"史詩級"鉅製"舞弊案"的敗落,中泰創贏敗北,僅能以"兜底式"協議公之維權,卻也攤上了"涉嫌信披違規 被立案調查"的境地。

鍾老闆可謂在打造"白馬式"市值的道路上,除了導演資本三大戲,增持、員工持股計劃,"兜底"請來二股東站臺,頗為良苦用心。

這種經營層面,數據層面和資本運作層面的"完美"配合,最終也就成就了康得新的千億市值!

06

112億元"史詩級"鉅製"舞弊案"

只是,鍾老闆如此"高明、睿智",但"白馬式"成長的數據背後,難道真的沒有異樣?

當然不會!

配比之下:過度穩定的毛利率-淨利率

根據康得新的年報,2012年至2017年,光學膜毛利率持續穩定在40%,而預塗膜則從2012年上市之後持續穩定在35%附近。

這種不因宏觀經濟波動,市場環境變化,而依舊保持的極度穩定,除了用康得新"全球第一"或"世界第一"應享有的壟斷優勢解釋,別無它擇!

只是,結合此次中國證監會認定,2015年至2018年期間,康得新通過虛構銷售業務等方式虛增營業收入,並通過虛構採購、生產、研發費用、產品運輸費用等方式虛增營業成本、研發費用和銷售費用。

這種在虛無中通過計算打造出來的絕對配比,卻也只是最"低級"的造假手段!

忽然"枯竭"的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

事實上,從康得新曆年淨利潤-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數據看,各方保持著相對恆定的匹配,但2016年年度,忽然由上一年度的9億元"枯竭"至僅-4,758.30萬元。

當然,這種帶有極度偶然性的異常"枯竭"並沒有帶給市場任何的重視。

"奇低"的存貨佔比

不止於此,無論康得新營業收入如何暴增,公司的存貨在2014年-2017年度,長期維持在5-6億元,存貨在資產中的佔比持續走低至2%以下。

而它的同行,銷售規模遠小於它的激智科技和南陽科技,存貨佔比卻比它高。

也就是說,公司有遠高於同行的銷售規模,卻出奇的低於同行的存貨,這樣的情況,只能用作為"全球第一"或"世界第一"擁有了極高的週轉率釋之了。

"雙高(貨幣資金、有息負債)"下的大股東佔用

當然,虛增的利潤轉入所有者權益的未分配利潤科目,與此對應資產負債表的科目必須也要有造假的科目。

具體到康得新,它將造假的科目落到了貨幣資金,於是形成了持續高漲的數額,至2017年末高達185億元,到最後以大股東資金佔用形式"拿出"。

財富君只想說,其實貨幣資金根本就是"虛"的,怎麼"拿"呢,大股東自己僅是試圖以"股東佔用罪"背鍋"造假罪"罷了。

要知道,大股東"佔用罪"帶來的影響可能只是直接ST,不至於退市,但嚴重"造假罪"惡果便是直接退市。只是,在證監會的核查下,背鍋失敗!退市定局!

不過,貨幣資金是假,但是借款卻一定是真的。

這意味著,從2015年-2017年,公司其實完全靠持續的舉債融資實現經營週轉,那麼問題來了,鍾老闆又是如何騙過了銀行,騙到了現金?

康得集團如何實現動輒數十億元的投資?

前文財富君曾問,康得集團如何利用薄弱的財務數據完成了動輒數十億的投資的,事實上,除了近乎100%的股權質押,根據此次認定,康得新與康得集團發生的關聯交易金額2014年-2018年分別為65.23億元,58.37億元,76.72億元, 171.50億元,159.31億元,如此,勢必助力康得集團完成資金週轉。

"預塗膜帝國"和"光電膜帝國"均系假?

2015年~2018年,結合證監會認定造假"119億元"和此前康得新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披露的累計72.03億元利潤總額。

這意味著,作為支撐其業績增長的"預塗膜帝國"和"光電膜帝國"收入全部或幾乎全部為虛假。進一步地,意味著採購方和客戶方極大的是假的。

那麼,備受靈魂拷問的問題來了:

在公司不斷放出的出口70個海外國家和地區,突破各類一線品牌如三星、LG等,拿下訂單,是假的?

那麼,作為客戶和採購對象的關聯方是誰?

瑞華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如此大的銷售金額,卻未能發現"一切都是假的",如此"簡單"的造假是怎樣瞞過這些所謂的專業人士的?

鍾老闆的"合謀"是誰?

回到財務造假本身,雖然從資本運作層面,鍾老闆運作手法了的,但僅憑一己之力,要完成長達4年的財務造假,顯然是不可能的事。

聯想到此次公司董監高"集體式"被處罰,鍾老闆集合全公司合力造假長達4年之久,才是登峰造極。

而作為鍾老闆之子的鐘凱(1978年生),原本在上市公司做董秘、副總,但2016年3月辭掉所有職務,從此再無蹤影,恰巧的是,公司2016年開始,海外控股子公司越來越多,由此前的0家增至10家,2017年進一步增至13家。

而公司海外銷售收入也極大可能為假,那是否意味著這些在2016年後密集成立的海外子公司,背後與鍾老闆還有著不可告人的"勾當"呢?

結尾

總結本文資本市場遊戲規則:

資本市場大故事三要素:萬億藍海+全產業鏈+性感體質=萬人追捧

資本運作三件套:非套現式的"掏空",以增持或員工持股計劃助力市值騰飛,請來"大佬機構"增持站臺助威

千億市值三元素:除上述"招數"外,券商機構的研報,社保基金、知名公募/私募持股的資金,散戶的追隨

"事在人為"。

附上2017年8月深交所發佈康得新半年報問詢函後至2018年4月,各券商系發佈的研究報告,僅供大家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