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后为何会允许钱学森回国?中方提出的筹码,不容美国拒绝

1955年10月1日,钱学森先生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

在这段历史的背后,其实是美国人的矛盾与纠结。一方面,他们对于这位蜚声海外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十分重视,美国的一位海军次长甚至直言“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另一方面,对于钱学森回归新中国的做法却又极其敏感,甚至不惜蛮横阻拦,做出逮捕、囚禁、监视这等有违他们所谓“民主、自由”思想的行径。


但是既然钱学森先生如此重要,美国又为何最后还是选择放他回国呢?这其中,我们又开出了什么筹码,让美国做出了这个决定呢?

浙江钱氏,乃是名门望族,发端于吴越王钱镠。在千余年的传承之中钱氏诞生了一大批大家,仅近代便有钱伟长、钱三强、钱穆等人,而钱学森也是出自钱氏,吴越王钱镠的第三十三代孙。

1911年生于上海的他,虽然生于乱世,但他却凭借其聪明才智在23岁时便已经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并且随即考取了庚子赔款留美留学生。


1935年9月,在进入麻省理工不久,由于热衷于理论研究,他选择转入了加州理工学院。在加州理工学院,他遇到了恩师冯卡门。这位航空学的传奇人物,对于这位来自东方的中国学子如获至宝。

从最初的知遇之恩,到最后的至交好友,这对师徒就如此在当时航空领域掀起了一股风暴。28岁时,钱学森便已经与冯卡门完成了“卡门-钱学森”公式的论证,这也标志着空气动力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而在加州理工的岁月中,钱学森除却了醉心研究、读书之外,还加入了当时惊为天人的“火箭小组”。自人类诞生,人类便曾未停止过对天空、世界的怀疑,而科技的发展显然为人类求索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火箭小组,他们的火箭引擎也果真取得了成功。也正是凭借这样成功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钱学森备受重视,更是在1942年时便在老师的引荐下获得了美国国家安全认证,可以自由出入五角大楼,参与最高国防机密,期间他还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被授予上校军衔,前往德国考察火箭技术,提审普朗特与“火箭之王”冯·布劳恩。

这就是科学家地位的体现,也是美国对钱学森先生能力的认可。35岁时,钱学森更是获得了麻省理工终身教授职位,可谓是功成名就。


但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在大洋彼岸,不仅有自己的祖国,还有自己的家人。

1947年,在回到中国上海之后,钱学森与青梅竹马的蒋英结婚。蒋英,曾经留学德国柏林音乐大学,在当时已经是蜚声海外的歌唱家、音乐家,二人的结合可谓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在短暂的逗留之后,蒋英跟随钱学森返回美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而在大洋彼岸的钱学森也时刻关注着祖国的消息。在10月6日,正值中国传统的中秋节钱学森夫妇与留学生们聚会之际,便已经商议如何早日回到祖国,为国家做出贡献。

第二年,钱学森决定成行。在与妻子蒋英购买好船票,打包好书籍、行李之后,他们登上威尔逊总统号,准备先到达香港再转机飞回内陆。可惜的是,此时的他被美国盛行的麦卡锡主义影响,这次回国也被无端终止。美国海关先是将他的行李、书籍等扣押,更是根据指示禁止他离境。


所谓的麦卡锡主义,是美国参议员麦卡锡为首的反对共产党,主张冷战的主义。而在麦卡锡主义影响之下,当时还是中国国籍、来自“红色中国”的钱学森也被当做共产党进行调查。在当年9月份,钱学森甚至还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并拘留了15天,好在在钱学森的抗议以及他的老师冯卡门的帮助下,才得以释放。

但是此后的几年间,钱学森也一直被监视居住。为了能够打消美国人对他在火箭领域的“戒心”,钱学森甚至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写出了《工程控制论》,但这也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处境。如何早日摆脱这种处境,回到祖国呢?钱学森也并未放弃。可是一人之力,终究渺小,更遑论是在当时冷战大兴之时。尽管我国也想了很多办法,但都于事无补。1954年,烦闷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钱学森找到了能够回国的引子。


在一张报纸上,他发现了陈叔通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图片,而陈叔通不仅是父亲的好友,还是当时的人大副委员长。于是他想报效祖国、回国的意愿,也便变成了如何联系上陈叔通的问题。而在此时妻子蒋英的妹妹蒋华恰在比利时,于是模仿了自己儿女的字迹一封家书就在钱学森与妻子的配合之下从美国的寓居之所邮寄到了比利时。

这封信,也很快便送达到了陈叔通的手中。而陈叔通也将这封信交给了周总理,在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这样优秀的儿女。很快1955年中美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谈之中,中方提出了关于钱学森的回国问题。但美方却以钱学森并无回国之意拒绝,可是在中方亮出这份满含期盼的归国书信后,美方自然没了拒绝的理由。但虽然美方没有了拒绝的理由,可是无理搅三分的美国人,还是一度让谈判陷入了僵局。


最终为了换回在美国的中国留美人员,我国决定将在抗美援朝之中俘虏的11名美军飞行员释放,作为筹码交换。而在听闻此消息后,艾森豪威尔自然难以拒绝。毕竟,放归钱学森等人以及换回美国战俘,可以既可以满足国内的麦卡锡主义,又能消弭国内的反战情绪,是一个难以令人拒绝的筹码。

于是1955年10月1日,在阔别祖国数年后钱学森又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祖国。而在祖国这方热土上,在他的主持下很快新中国的航天工程、火箭、原子弹、氢弹都次第取得了成功。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只是简单的八个大字,但却写不尽他的伟大成就。中国就是因为有这些民族脊梁,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